永发信息网

你好需要帮忙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3 17:08
  • 提问者网友:咪咪
  • 2021-03-13 10:44
你好需要帮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3-13 11:12
从书上抄的 民间文学作为一个学术名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才出现和流行的﹐它指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他们的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还用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现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已经认识文字﹐并且有的还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它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在群众口头上流传。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後﹐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民间文学作品﹐有一部分(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部分)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文艺教养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特征。 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等在长期口头流传中﹐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是﹐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尤其是散文作品)﹐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异。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大变动时﹐群众往往将传统作品加以变化来表现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也是某些新作品产生的一种原因。这种相当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一般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中是很少见到的。作家作品中﹐虽也有前後版本文字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特别是古典作家的作品﹐往往有文字出入的现象(所以须有校勘)。但是﹐这毕竟是比较个别的情形﹐它除了由于本人的修订或别人的篡改外﹐大都是由于抄写﹑刻印﹑排字等技术失误所招致。它不象民间文学的变异现象那样经常和大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著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等的思想﹑才艺的因素﹐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这种特征与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密切相联﹐或者说﹐是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的果实。这是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征。 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至于产生已有千年左右的这类作品现在还流传在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化。但总算是在生存著﹐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麻烦采纳,谢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