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是怎么来的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5 15:11
- 提问者网友:自食苦果
- 2021-02-15 01:06
春联是怎么来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2-15 01:11
问题一:春联是怎么来的l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问题二:对联是怎么来的? 对联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问题三:怎么创作春联 春联,即为迎春所写的对联。春联源出于桃符,这为不争的事实。
据《淮南子》记载:沧海之中有度阴山,上有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能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鬼怪见而畏之。因此,每年的除夕,人们就用桃木版画“神荼”、“郁垒”神像和虎、苇索挂于门上以驱鬼(邪)。后来人们觉其画像和虎、苇索烦于事,乃用桃木版刻二神像或写“神荼”、“郁垒”名字,是谓之桃符。渐后写些吉祥语,此乃对联之雏形也。据《续事始》记载:始于秦代,元日造桃版著户,谓之“仙木”。由此可见,从桃符到春联,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春联到底始于何时?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语》所载:“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该书认为: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君孟昶在归宋前一年的除夕,自命笔题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是为春联之始,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其所以如此,内中有一个情节,鲜为人知,说北宋灭蜀之后在四川的成都设立成都府,随即由朝廷钦命首任知府,授以出任孟昶降宋的仪式。这位知府名吕余庆,恰与孟昶联的“余庆”二字偶合,还不止此,“长春”二字又是北宋开国皇帝的诞生日。以“长春”二字命名号召臣民举行庆祝。以后把这一天定为圣节。“长春贰二字又与孟昶“嘉节号长春”末尾二字巧合。一位知府,一位皇帝,当然人们要奉为神灵,孟的春联也跟着行运了。直至今日,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把这副春联命为首创。
事实并非如此,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我国甘肃莫高窟一藏经洞里出土的敦煌遗书中有唐代的春联,这些春联是:
岁日: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立春日:宝鸡能僻(避)恶;
瑞燕解呈祥。
?
立春著户上;
富贵子孙昌。
又:年年岁庆;
月月无灾。
?
门神护卫;
厉鬼藏埋。
敦煌遗书斯因坦(0610)卷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刘丘子投二舅”字样。这里题的“开元十一年”(723),敦煌遗书春联比孟昶春联早240年。
但事实也还不止此,笔者近期读到李景峰先生为梁石作《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写的序言里提到唐代李世民(唐太宗)有副对联:
送寒余雪尽;
迎岁早梅新。
这副对联虽然没有说明出处,但它是一副春联无疑。李世民身为皇帝,但格律文学很有功底,他写的诗中,对联艺术已进入化境,比如《采芙蓉》中的“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望雪》中的“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妍”;《远山》中的“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等等,不一而足。
我对李世民的文学艺术缺乏具体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但他确实具备了写对联的天才。“岁寒余雪尽”联,应出自他不凡的手笔。为什么如此不凡的对联天才,在以后的联坛史上无任何记述呢?这主要是后世联家不把对联作为对格律文学的贡献而忽略了。同时,唐代当时,正是“开科取士”盛世,以诗(律诗)作为入仕社会的敲门砖,而忽视格律文学对联的运用,诚所谓之“雕虫小技”也。李世民出生于公元685年,死在762年,按李世民在位后而作联,它比敦煌遗书又要早出40—50年。我相信李景峰其人,不是盲从,据李在序言中说明的,他与当代作家、红学家、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周汝昌先生极要好,为邻十载,且又共过事,不可能联出无据。权录于此,以为当前各楹联学家探讨。
现在来谈怎样写作春联问题。我是一个楹联爱好者,在学习的基础上,向大家提供个人对写作的看法,以抛砖引玉。现分述于下:
一......余下全文>>问题四: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对联是怎么来的 随着毛笔和书法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对对子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褪色了,常见的有春联、寿联、喜联、挽联等。现代人不管是过年贴的春联还是新婚的对联,一般都是别人写好了直接卖的,相信80后90后以后的朋友绝大部分都没写过对联吧,对联和中国律诗一样对于平仄、对仗、逻辑、结构、韵律、都很有讲究,或者说对联和律诗本来就有着很深的渊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粹。问题五:春联有哪些? 春联大全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东风化雨山山翠 政策归心处处春 横批:春风化雨
家过小康欢乐日 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多劳多得人人乐 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壮丽山河多异彩 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财连亨通步步高 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福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欢度春节
大地歌唤彩云 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春色满园
盛世千家乐 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千年迎新春 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共享锦绣年华 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福如东海
财源滚滚随春到 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春风入喜财入户 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大顺大财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高居宝地财兴旺 福照家门富生辉 横批:心想事成
天地和顺家添财 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春归大地人间暖 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内外平安好运来 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日日财源顺意来 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迎喜迎春迎富贵 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创大业千秋昌盛 展宏图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民安国泰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精耕细作丰收岁 勤俭持家有余年 横批:国强富民
发愤图强兴大业 勤劳致富建小康 横批:科技致富
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 横批:家庭幸福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和顺门第增百福 合家欢乐纳千祥 横批:欢度春节
冬去山川齐秀丽 喜来桃里共芬芳 横批:新年大吉
祸不单行昨日行
福不双至今日至
横批:吉祥......余下全文>>问题六:对联怎么来的50字 相传对联起源于桃符。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问题七:春联怎么写? 1.挂春联有讲究:
过了春节春联也不随便揭下来,而且贴得越牢越好,最好能够保持一年,来年春节前再贴春联的时候,贴在旧春联的上面。 正确的格式应该是,当你面对门的时候,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因为当中国文字竖着写的时候,应该从右向左读。但是春联的横批是从左向右写的,这也是当代阅读规矩使然。
2.写春联讲究
春联应该讲求个性化,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喜好、自己家的特点和期望都写进去。比如某家院子里有棵桃树,另一家院子里有颗枣树,都可以把这些写到春联里。写春联的时候还要注意,“绝”、“死”、“亡”等字是绝对不要出现的,而且同音字也不要出现问题八:春联是怎么来的 春联的来历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问题九:春联是怎么来的,是谁造的,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问题十:春联是怎么来的200字 春联是怎么来的
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相传古代有一凶暴甚於鬼的人叫后羿,被桃枝打死,人们就相信在门楣上悬挂桃枝可以驱鬼;后来又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后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从早期的避邪求平安,到文人述志展文才,春联一直是社会的缩影与人文现象的表徵,是创作者与所有人的心理投射与职业生活的显象。因此,浏览一地的春联,就是了解民情的捷径。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问题二:对联是怎么来的? 对联是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在人民群众遇到婚丧喜庆、节假、寿辰等重要事件或时刻,都喜欢用它来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对联在春节时期应用最广,称之为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问题三:怎么创作春联 春联,即为迎春所写的对联。春联源出于桃符,这为不争的事实。
据《淮南子》记载:沧海之中有度阴山,上有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能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鬼怪见而畏之。因此,每年的除夕,人们就用桃木版画“神荼”、“郁垒”神像和虎、苇索挂于门上以驱鬼(邪)。后来人们觉其画像和虎、苇索烦于事,乃用桃木版刻二神像或写“神荼”、“郁垒”名字,是谓之桃符。渐后写些吉祥语,此乃对联之雏形也。据《续事始》记载:始于秦代,元日造桃版著户,谓之“仙木”。由此可见,从桃符到春联,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春联到底始于何时?清代梁章钜《楹联丛语》所载:“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该书认为: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君孟昶在归宋前一年的除夕,自命笔题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是为春联之始,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其所以如此,内中有一个情节,鲜为人知,说北宋灭蜀之后在四川的成都设立成都府,随即由朝廷钦命首任知府,授以出任孟昶降宋的仪式。这位知府名吕余庆,恰与孟昶联的“余庆”二字偶合,还不止此,“长春”二字又是北宋开国皇帝的诞生日。以“长春”二字命名号召臣民举行庆祝。以后把这一天定为圣节。“长春贰二字又与孟昶“嘉节号长春”末尾二字巧合。一位知府,一位皇帝,当然人们要奉为神灵,孟的春联也跟着行运了。直至今日,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把这副春联命为首创。
事实并非如此,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我国甘肃莫高窟一藏经洞里出土的敦煌遗书中有唐代的春联,这些春联是:
岁日:三阳始布;
四序初开。
福延新日;
庆寿无疆。
立春日:宝鸡能僻(避)恶;
瑞燕解呈祥。
?
立春著户上;
富贵子孙昌。
又:年年岁庆;
月月无灾。
?
门神护卫;
厉鬼藏埋。
敦煌遗书斯因坦(0610)卷尾题“开元十一年捌月五日写,刘丘子投二舅”字样。这里题的“开元十一年”(723),敦煌遗书春联比孟昶春联早240年。
但事实也还不止此,笔者近期读到李景峰先生为梁石作《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写的序言里提到唐代李世民(唐太宗)有副对联:
送寒余雪尽;
迎岁早梅新。
这副对联虽然没有说明出处,但它是一副春联无疑。李世民身为皇帝,但格律文学很有功底,他写的诗中,对联艺术已进入化境,比如《采芙蓉》中的“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望雪》中的“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妍”;《远山》中的“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等等,不一而足。
我对李世民的文学艺术缺乏具体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但他确实具备了写对联的天才。“岁寒余雪尽”联,应出自他不凡的手笔。为什么如此不凡的对联天才,在以后的联坛史上无任何记述呢?这主要是后世联家不把对联作为对格律文学的贡献而忽略了。同时,唐代当时,正是“开科取士”盛世,以诗(律诗)作为入仕社会的敲门砖,而忽视格律文学对联的运用,诚所谓之“雕虫小技”也。李世民出生于公元685年,死在762年,按李世民在位后而作联,它比敦煌遗书又要早出40—50年。我相信李景峰其人,不是盲从,据李在序言中说明的,他与当代作家、红学家、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周汝昌先生极要好,为邻十载,且又共过事,不可能联出无据。权录于此,以为当前各楹联学家探讨。
现在来谈怎样写作春联问题。我是一个楹联爱好者,在学习的基础上,向大家提供个人对写作的看法,以抛砖引玉。现分述于下:
一......余下全文>>问题四: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对联是怎么来的 随着毛笔和书法慢慢淡出历史舞台,对对子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褪色了,常见的有春联、寿联、喜联、挽联等。现代人不管是过年贴的春联还是新婚的对联,一般都是别人写好了直接卖的,相信80后90后以后的朋友绝大部分都没写过对联吧,对联和中国律诗一样对于平仄、对仗、逻辑、结构、韵律、都很有讲究,或者说对联和律诗本来就有着很深的渊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粹。问题五:春联有哪些? 春联大全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四季兴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山河壮丽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春意盎然
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辞旧迎新
东风化雨山山翠 政策归心处处春 横批:春风化雨
家过小康欢乐日 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人心欢畅
多劳多得人人乐 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壮丽山河多异彩 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山河壮丽
财连亨通步步高 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迎春接福
福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喜气盈门
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欢度春节
大地歌唤彩云 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春色满园
盛世千家乐 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千年迎新春 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合家欢乐
共享锦绣年华 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福如东海
财源滚滚随春到 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财源广进
春风入喜财入户 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新春大吉
大顺大财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万事如意
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高居宝地财兴旺 福照家门富生辉 横批:心想事成
天地和顺家添财 平安如意人多福 横批:四季平安
春归大地人间暖 福降神州喜临门 横批:福喜盈门
内外平安好运来 合家欢乐财源进 横批:吉星高照
日日财源顺意来 年年福禄随春到 横批:新春大吉
迎喜迎春迎富贵 接财接福接平安 横批:吉祥如意
创大业千秋昌盛 展宏图再就辉煌 横批:大展宏图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民安国泰逢盛世 风调雨顺颂华年 横批:民泰国安
精耕细作丰收岁 勤俭持家有余年 横批:国强富民
发愤图强兴大业 勤劳致富建小康 横批:科技致富
欢天喜地度佳节 张灯结彩迎新春 横批:家庭幸福
迎新春事事如意 接鸿福步步高升 横批:好事临门
万事如意展宏图 心想事成兴伟业 横批:五福临门
和顺门第增百福 合家欢乐纳千祥 横批:欢度春节
冬去山川齐秀丽 喜来桃里共芬芳 横批:新年大吉
祸不单行昨日行
福不双至今日至
横批:吉祥......余下全文>>问题六:对联怎么来的50字 相传对联起源于桃符。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问题七:春联怎么写? 1.挂春联有讲究:
过了春节春联也不随便揭下来,而且贴得越牢越好,最好能够保持一年,来年春节前再贴春联的时候,贴在旧春联的上面。 正确的格式应该是,当你面对门的时候,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因为当中国文字竖着写的时候,应该从右向左读。但是春联的横批是从左向右写的,这也是当代阅读规矩使然。
2.写春联讲究
春联应该讲求个性化,应该把自己的感受、喜好、自己家的特点和期望都写进去。比如某家院子里有棵桃树,另一家院子里有颗枣树,都可以把这些写到春联里。写春联的时候还要注意,“绝”、“死”、“亡”等字是绝对不要出现的,而且同音字也不要出现问题八:春联是怎么来的 春联的来历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问题九:春联是怎么来的,是谁造的,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孟昶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问题十:春联是怎么来的200字 春联是怎么来的
春联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变而来的。相传古代有一凶暴甚於鬼的人叫后羿,被桃枝打死,人们就相信在门楣上悬挂桃枝可以驱鬼;后来又盛传山林里住著「神荼」、「郁垒」两位神仙专门吃鬼怪,人们就把桃枝刻成这两个神的模样悬挂在门上,期能永久平安,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后来桃符渐渐简化,以方形红纸画个桃形,再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后,又在这红纸写些吉祥话,再修饰对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联。
从早期的避邪求平安,到文人述志展文才,春联一直是社会的缩影与人文现象的表徵,是创作者与所有人的心理投射与职业生活的显象。因此,浏览一地的春联,就是了解民情的捷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