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00:56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4-01 18:0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沆对曰:“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真宗曰:“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①,大营宫观,蒐②讲坠典③,靡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

【注】①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②蒐:(sǒu),同“搜”。③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贡举知:执掌

B.然久之自败:失败

C.沆待将朝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

D.驾再往趣:急忙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

①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②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③真宗北幸,命沆留守 ④其议遂寝

⑤李文靖真圣人也 ⑥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B.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5分)

答:

(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5分)

答: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duile
  • 2019-05-17 06:50
【答案】

1.B

2.C

3.A

4.⑴、皇帝曾说到唐朝人结党营私难以制约,最后导致王室衰弱,大概是因为忠奸难以分辨罢了。⑵、作为大臣有密奏的人,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解析】

1.试题分析:B.(败,败露。)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2.试题分析: C.(①②两句的陈述主体是太宗皇帝。⑤是王旦的评价,不符合题干要求。③说真宗率 军出征,把京城留给李沆。④说真宗想封刘氏为贵妃,因李沆反对,就不再坚持。⑥说真宗 曾因李沆说过梅询不是君子于是就否决了臣子对梅询的举荐。此三项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忠谨”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李大亮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忠谨”,有的可能能体现“忠谨”,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

3.试题分析:A. “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错,只是因为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而未 “经常” 。皇帝器重也非“因此”之故。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点评:这类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

4.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尝”指曾经,“及”是“到”,“ 树党难制”指“结党营私难以制约”,“盖”是大概的意思,这四个关键词各一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密启”指“密奏”,“ 恶”是讨厌的意思,“岂”表反问,“效尤” 效仿,这四个关键词各占1分,句意完整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第一个句子里有四个词是活用的,第二句里有一个省略句,这些都是得分点。

附译文: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今河北邯郸肥乡县)人。李沆年少时爱好学习,器度博大,太平兴国(宋太宗年号)五年,李沆考中甲科进士。宰相主持考试官员们起草约束边将的诏书,李沆的奏章交上后,宋太宗很高兴,让他出仕史馆工作。雍熙(宋太宗年号)三年,宋太宗对宰相说:“李沆、宋湜,都是好官。”当即命中书省召他们考试,一同升任为右补阙、知制诰。李沆的职位最低,特地调到最高。雍熙四年,李沆和翰林学士宋白一同主持科考。虽然这次考试招来的诽谤很多,但是朝廷没有归咎于李沆。召进朝廷担任翰林学士。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宋真宗回来后,李沆到郊外迎接,宋真宗命他坐下,赏赐酒席,慰劳了很长时间。宋真宗询问治理国家应该先注意什么,李沆说:“不选用浅薄好大喜功的人,这是最应该注意的。”宋真宗又问谁是这样的人,李沆说:“比如梅询、曾致尧等人就是。”皇帝曾说到唐朝人结党营私难以制约,最后导致王室衰弱,大概是因为忠奸难以分辨罢了。李沆回答说:“奸佞的言语好像很忠心、很诚实,比如卢杞蒙蔽唐德宗,李勉就认为他是真正的奸邪小人。”宋真宗说:“奸邪小人的做法,虽然说难以分辨,但是时间长了自然就败露了。”

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取消了。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对他说:“别人都有密奏,只有你没有,为什么?”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作为大臣有密奏的人,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还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就算天下安宁,朝廷也未必无事。”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的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搜寻一些已废亡的典章制度,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文靖真是圣人啊。”就称李沆为“圣相”。

景德(宋真宗年号)元年七月,李沆正等待着上朝,突然疾病发作就回去了,皇帝派太医去诊断,派去询问病情的使者在路上接连不断。第二天,皇帝亲自前去探视,赏赐给他白金五千两。正要回到宫中的时候李沆去世了,终年五十八岁。皇上听到后非常震惊,赶紧又回驾前去,对着遗体痛哭,对身边的人说:“李沆身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谁知道竟不能长寿!”说完又落泪。停朝五天,追赠李沆为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

李沆死后,有人推荐梅询,宋真宗说:“李沆曾告诉我说他不是真君子。”他被宋真宗信赖达到这种地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青尢
  • 2019-10-03 13:38
感谢回答,我学习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