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竹楼的由来”
答案:4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4 02:24
- 提问者网友:浪荡绅士
- 2021-02-03 03:47
“傣家竹楼的由来”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行路难
- 2021-02-03 04:54
相传,竹楼的发明人和创建者,是古代青年帕雅桑目蒂。他勇敢、善良,想用本地盛产的竹子给傣家人建造竹楼,使人们不再栖息于丛林和大树干上。他终日苦思冥想,几度构思、试验,又几度失败。有一天,下起大雨,帕雅桑目蒂偶然见到一只卧在地上的狗,雨水顺着密密的狗毛由上而下流淌,而狗身上却又不存水。他由此受到启发,先试造了一个坡形的狗头窝棚。后来,天王神帕雅英变成凤凰飞来,不停地向他展翅示意,让他把屋脊建成人字形;凤凰又向他摇头晃尾,示意屋子的两侧要用东西蒙好,才能为人们挡风遮雨。凤凰又以高脚站立的姿势向帕雅桑目蒂示意,要把房屋建成上下两层的高脚楼房。帕雅桑目蒂便依照天王神的旨意为民造房,终于建造出如金孔雀站立般的傣家竹楼
另一个传说是,有个名叫岩肯的傣家青年,为让傣家人能住上舒适的房子,他请了99位老人一起商量了99天,还没设计出来。这时,三国蜀相诸葛亮来到这里,岩肯向他请教。他想了想,先在地上插上几支筷子,又脱下自己的帽子往上一放,说:就照这个样子盖吧!于是傣家竹楼就像顶支撑着的大帽子,晒台像帽冠。神话终归是神话,据考证,诸葛亮也并未到过西双版纳,但是人们的各种传说,说明傣家竹楼来之不易,说明舒适的竹楼是聪明才智的傣家人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结晶。
另一个传说是,有个名叫岩肯的傣家青年,为让傣家人能住上舒适的房子,他请了99位老人一起商量了99天,还没设计出来。这时,三国蜀相诸葛亮来到这里,岩肯向他请教。他想了想,先在地上插上几支筷子,又脱下自己的帽子往上一放,说:就照这个样子盖吧!于是傣家竹楼就像顶支撑着的大帽子,晒台像帽冠。神话终归是神话,据考证,诸葛亮也并未到过西双版纳,但是人们的各种传说,说明傣家竹楼来之不易,说明舒适的竹楼是聪明才智的傣家人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结晶。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2-03 07:12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傣家竹楼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楼的创始者一开始就受到芭蕉叶,海芋叶能挡雨的启示,用一些面积较大的树叶作屋顶,但是经不住风吹,而后又经过一些尝试,可都失败了,最后在一只凤凰的启迪之下,建造了高脚竹楼
傣家竹楼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楼的创始者一开始就受到芭蕉叶,海芋叶能挡雨的启示,用一些面积较大的树叶作屋顶,但是经不住风吹,而后又经过一些尝试,可都失败了,最后在一只凤凰的启迪之下,建造了高脚竹楼
- 2楼网友:慢性怪人
- 2021-02-03 06:21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 3楼网友:一秋
- 2021-02-03 05:48
傣家竹楼有着悠久的历史,竹楼的创始者一开始就受到芭蕉叶,海芋叶能挡雨的启示,用一些面积较大的树叶作屋顶,但是经不住风吹,而后又经过一些尝试,可都失败了,最后在一只凤凰的启迪之下,建造了高脚竹楼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