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ll~15题。(10分)一钱丢前程江南某生,见书肆中一少年买《吕氏春秋》, 适 堕一钱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5 16:54
- 提问者网友:鼻尖触碰
- 2021-03-04 17:0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ll~15题。(10分)一钱丢前程江南某生,见书肆中一少年买《吕氏春秋》, 适 堕一钱于地。某暗以足践之, 俟 其去而俯拾焉。旁坐一翁,凝视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后某得江苏常旦弧测旧爻搅诧些超氓熟县尉。束装赴任,投刺 ① 谒 上台 ② 。时潜庵汤公,巡抚江苏,十谒不得一见,巡捕传汤公命,令某不必赴任,名已挂弹章 ③ 矣。问所劾 ④ 何事?曰:“贪。”某自念尚未履任,何得有赃款?必有舛 ⑤ 错。急欲面陈。巡捕入禀,复传命日:“汝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做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 ⑥ ,为纱帽下之劫贼乎?” 始悟前叩姓氏者,即潜庵汤公,遂惭愧罢官而去。 (节选自沈起凤《谐铎》)【注释】①投刺:投递名片。②上台:上司,在此指江苏巡抚潜庵汤公。③挂弹章:写到弹劾书上。④劾:弹劾。⑤舛:错误。⑥探囊胠箧:探囊,掏口袋的意思;胠箧,胠(qū),从旁边撬开箱子的意思。这个短语泛指盗窃。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含义。(3分)(1)适( ) (2)俟( ) (3)谒( )小题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见书肆中一少年买《吕氏春秋》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2分)始悟前叩姓氏者,即潜庵汤公,遂惭愧罢官而去。小题4:.从写法上分析,“旁坐一翁,凝视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在文中的作用是埋下伏笔,江苏巡抚潜庵汤公“令某不必赴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小题5:.读罢本文,选择任一角度,谈谈你的启发或感悟?(2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3-04 18:19
小题1:(1)正巧,适逢(2)等待(3)拜见
小题1:见/ 书肆中一少年买《吕氏春秋》
小题1:这时书生才明白,以前在书店里询问的老者,就是今天的巡抚大人潜庵汤公,于是满脸惭愧,辞官离开。
小题1:埋下伏笔;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做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劫贼乎?
小题1:示例:从书生的角度,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情操,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自食其果。从汤公的角度,告诉我们为国选才、提拔官员要慎重,要选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略
小题1:见/ 书肆中一少年买《吕氏春秋》
小题1:这时书生才明白,以前在书店里询问的老者,就是今天的巡抚大人潜庵汤公,于是满脸惭愧,辞官离开。
小题1:埋下伏笔;为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今侥幸做地方官,能不探囊胠箧,为纱帽下之劫贼乎?
小题1:示例:从书生的角度,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情操,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能贪图小利,否则会自食其果。从汤公的角度,告诉我们为国选才、提拔官员要慎重,要选那些德才兼备的人。
略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3-04 19:37
【原文】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今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今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即使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职法它的。 【原文】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译文】 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过去的)时代不能与法令制度(的条文)一同存在下来。(古代的)法令制度即使现在还保存下来,还是不能取法它。因此要抛弃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他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什么呢?那就是从人出发,自己本来也是人,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知别人,明察现在就可推知古代。古代和现在是一样的,别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明白事理的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根据近的推知远的,根据现在的推知古代的,根据看到的推知未见到的。所以观察房屋下面的光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寒暑季节的变化;看到瓶子里水结的冰,就知道天下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尝一块肉,就知道一锅里的味道,全鼎中调味的好坏。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译文】 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上,楚国人不知道,还是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为什么惨败的原因。现在的国君取法先王的法令制度,就有些象这种情况。时代已经与先王的法令制度不相适应了,但还在说这是先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它。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原文】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译文】 所以说治理国家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古老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混乱和不合时宜都不能治理好国家。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比如好的医生,病症千变万化,下药也要千变万化。病症变了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现在也变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统治过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们的法令制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了。所以说:好剑只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一定是镆铘;好马只要求它一天能跑千里,不要求它一定是骥骜。完成功名,这才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标啊。望采纳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