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初中 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参考依据有哪些

答案:3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2 00:20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3-11 04:51
初中 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参考依据有哪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有枢
  • 2021-03-11 05:20
初中物理课程探究能力要求:让学生经历科学
高中物理课程探究能力要求:让学生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末日狂欢
  • 2021-03-11 07:44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能通过实验收集数据,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3.经历信息处理过程,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客观性做出判断的意识,学习从收集的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尝试解释根据调查或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有自我反思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及不断改进的意识; ,成通过学习物理知识,逐步发展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能通过实验探5.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有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对科学的求知欲,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能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 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尝试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5.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展续质的形态及其的哪些提高、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和“情感、“内容标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内容标准”中的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活动建议则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活动实例。 一、科学探究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这些要素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应渗透在教科书和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 ●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经历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的过程,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设计探究步骤; ●了解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能通过观察、实验和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证据;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会使用简单仪器进行实验,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分析与论证 ●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适当整理; ●能进行简单分析推理; ●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了解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评估 ●有评估探究过程科学性的意识; ●有评估探究结果合理性的意识; ●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了解评估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表达与交流 ●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能表述探究的问题、过程和结果;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了解表达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二、科学内容 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内容标准”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这种主题式的呈现形式不代表教科书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科书编写者可以根据《标准》编写不同特色的教材。 “内容标准”中的样例与活动建议不是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其他更切合实际的教学活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一级主题 二 级 主 题 1.物 质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2 物质的属性 1.3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4 新材料及其应用 2.运动和相互作用 2.1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2 机械运动和力 2.3 声和光 2.4 电和磁 3.能 量 3.1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3.2 机械能 3.3 内能 3.4 电磁能 3.5 能量守恒 3.6 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1. 物 质 各种物体、粒子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相联系。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而且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由于学生缺少直接经验,因此要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物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1.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内容标准: 1.1.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1.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测温范围。 例2.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现象。 例3.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冰熔化、水沸腾等现象。 1.1.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例4 调查当地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提出治理水污染的建议。
  • 2楼网友:西风乍起
  • 2021-03-11 06:33
有些网站,你自己去看 www.wuli.com.cn www.100wuli.com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