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种族概念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0 05:35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11-19 17:11
人类的种族概念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西岸风
- 2021-11-19 17:32
最早记载种族的文学作品,为古埃及的《地狱之书》。其中将人类分为“埃及人”、“亚洲人”、“利比亚人”和“努比亚人”四类,可看出这个分类融合了“种族”、“民族”、“国家”等概念。后来的中国、罗马等文化比较注重于氏族,对于以外观划分的“民族”的认则较少(Dikötter 1992Goldenberg 2003)。中国及周边居住的是黄种人,古代往往认为华夏和四夷的人都是炎帝或者黄帝的子孙。不过古代中国后来也曾记载到白种人,一般称其为“黄毛人”,唐朝以后也记载了黑种人。
古希腊、罗马、中国等文化对外观不同的“种族”也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导致其古代文献中(如中国的《山海经》)出现许多在遥远地方所存在的奇异种族的描写。同时也有一些罗马作家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居住环境决定的(Isaac 2004)。但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外表不同的人仍然可以通过采纳所在社会的文化标准而成为该社会完全的一员(Snowden 1983;Lewis 1990)。
古代犹太人以及欧洲中世纪根据《圣经》认为人类是诺亚三子闪、含以及雅弗的后代,地球由三洲组成,其中闪族为亚洲人,含族为非洲人,雅弗族为欧洲人。 近现代对于种族的理解是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产物(Smedley 1999)。欧洲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民族,对于这些民族之间外表上的、行为上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产生了许多猜想。同时由于非洲奴隶贸易使欧洲人的奴隶来源渐渐地由欧洲、中东转变成非洲,欧洲也因此产生了将人类分类的动力,以作为奴役并虐待非洲人的理由(Meltzer 1993)。
通过借鉴古希腊罗马的文献以及当时欧洲内部的关系,例如英格兰人与爱尔兰人之间的不和(Takaki 1993),欧洲人开始将自己以及其他民族划分为外表、行为、能力皆有分别的群体,并把可以遗传的外表特征和内在的智力、行为、甚至道德水平互相联系(Banton 1977)。虽然其他文化也有相似的观点(Lewis 1990;Dik&;ouml;tter 1992),但是这种观点开始影响社会的构造,主要是在欧洲及其殖民地开始的。 由于人类演化的各大区域,在直立人阶段已经出现一些地区性形态分化,到了早期智人阶段开始逐渐明显起来,加上各地区不同的自然选择作用,使得各地区的晚期智人在形态上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差异,人种分化形成了。由于皮肤颜色、头发 形状与颜色、眼鼻唇等方面的不同,可将全世界的人类分为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或亚美人种)、白种人(又称高加索人种或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称尼格罗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棕种人(又称澳大利亚人种)这样四大人种。
中国最先发现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这些化石是1933年在龙骨山的山顶洞中发掘出来的,包括完整的头骨三个、头骨残片三块、下颌骨四件、下颌残片三块、零星牙齿数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由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后来的太平洋战争,这些材料和当时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一起在几个美国人手中被弄得不知去向。幸而在这批珍贵材料失踪前他们被作成了模型,这些模型成为重新研究这一时间段人类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在继承从中国直立人到中国早期智人一脉相传的黄种人所拥有的一系列独特性状的基础上,中国的晚期智人已经基本上奠定了现代黄种人的特征。虽然,在他们身上还或多或少地保存着一些原始性状。在确定是属于原始黄种人的前提下,山顶洞人与现代的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特别接近,而柳江人则与发现于澳大利亚的凯洛头骨有明显的相似性状。
澳大利亚所发现的人类化石都属于现代智人,年代最早的也只有3万多年,因此估计人类最早到达澳洲的时间不会早于5万年前。澳大利亚发现的人类化石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骨骼粗壮、身材魁梧,例如科萨克人、塔尔盖人、莫斯吉尔人、科阿沼泽人等;另一类骨骼较为轻巧、身材较为纤细,例如凯洛人、芒戈湖人等。他们的文化也不一样。这些骨骼粗壮的类型与爪哇发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昂栋人)在形态上有明显的的相似性。另一方面,那些骨骼轻巧纤细的类型则与中国柳江人在头骨上有明显相似的性状,显示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此外,爪哇全新世的瓦贾克人类头骨、菲律宾塔邦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以及加里曼丹的尼亚头骨和新几内亚的艾塔普头骨,都表现出一方面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相似、另一方面又和中国晚期智人所代表的原始黄种人相似的性状。
上述这些事实说明,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起源可能有两个来源。许多学者在分析了上面这些情况尤其是澳大利亚两类不同的古人类化石的地理分布后相信,人类从亚洲向澳大利亚散布时曾经发生过两次互不相关的迁徙:一次是南路,一批来自东南亚的骨骼粗大身材魁梧的人,从爪哇经过蒂汶迁入澳大利亚的西北部,然后沿其西海岸南下;另一次是北路,一批来自华南的骨骼轻巧身材纤细的人,经过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几内亚迁入澳大利亚的东北部,然后沿其东海岸南下,其中的一部分还经过陆桥迁到塔斯马尼亚。后来,这两批来源不同的人群互相混居杂交,结果产生了现代澳洲土著人,他们的形态则介于两种祖先类型之间。
在距今1万多年以前的末次冰期,地球上温度很低、冰川大规模发育,因而海平面较低,现代的白令海峡海底露出海面,形成了连接亚洲东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陆桥。一批生活在西伯利亚一带的黄种人追赶着他们的猎物,穿过这个陆桥勇敢地踏上了北美大陆,并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发展散布到了整个美洲。
美洲土著人(包括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在形态上与西伯利亚和其它东亚地区的黄种人非常一致,因此他们与东亚黄种人分离的时间不会太长,估计最多不过1万4千年~2万年。
在美洲大陆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1万1千5百年的尖状器,1932年出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维斯附近,同时出土的有猛犸象的骨骼。在此之前,1926年曾在该州的福尔索姆附近,发现过时代稍晚的另一种尖状器,伴有现已绝灭的一种野牛骨骼。 自1924年达特首次发现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已达7个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断发现,以及对所发现的化石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使学术界对涉及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确立了南方古猿在整个人类演化系统上的地位。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与遗传学家通过DNA研究计算出的人猿分离时间更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属内各个种,在化石特征、生存年代、与后期的人属在演化上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使得人类学家认识到,人类的演化过程比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南方古猿的几个种同时生存,但只有一个种群向人属的方向演化,而其余的种群最终都灭绝了。这说明人类的演化是按照“树丛(bush)”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直线状方式进化的。这一点对于丰富生物进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方古猿的发现与研究,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起源与演化过程的了解,推动了古人类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利基家族对东非古人类的发现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术界一般将人科分为南方古猿属、能人属、直立人属和智人属。南方古猿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南方古猿脑子扩大、并逐渐获得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的能力,从而向人属的方向转化的呢?
1500万年前的非洲,从西到东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居住着形形色色的灵长类动物,其中包括很多种类的猴子和古猿。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那里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使生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时,非洲大陆东部下面的地壳沿着红海,经过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一线裂开。结果,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陆地像起泡那样地上升,形成了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这些高大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非洲的地貌,也改变了非洲的气候。它破坏了以前从西到东一贯的气流,使东部成为少雨的地区,丧失了森林生存的条件。连续的森林开始断裂成一片片的小树林,形成片林、疏林和灌木丛。大约在1200万年前,持续的地质构造力量使这里的环境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形成了一条从北到南长而弯曲的峡谷。
大峡谷的存在造成了两种生物学效应:一是形成了妨碍峡谷东西两侧动物群交流的屏障;二是进一步促进了镶嵌型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的专家认为,这种东西向的屏障对于人和猿的分支进化是极为重要的——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体分成两部分。大峡谷西部的群体生活在湿润的树丛环境,最终成为现代的非洲猿类。而大峡谷东部的群体,为了适应开阔环境中的生活,发展了一套全新的技能(两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从而经过南方古猿向人属方向转化。法国古人类学家科庞(Yves Coppens)将这种演化的模式叫做“东边的故事”。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2月27日报道,以色列考古学家在该国一个洞穴中发现了距今约40万年的数颗现代人的牙齿化石和其它遗迹,这是截止2010年发现的最早的此类遗迹。这可能彻底推翻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进化史理论,对人类史和考古学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拉维夫大学的阿维·戈福尔教授和拉恩·巴尔卡伊博士在以色列中部格什姆山洞中发现了这些牙齿化石,该洞穴于2000年被发现,此后便一直是考古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这些牙齿化石形状大小均和现代人的牙齿极为类似。经过X光和断层扫描测定,它们距今约40万年,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现代人化石。而此前在非洲找到的现代人化石仅有20万年历史。这项发现把现代人的起源年代往前推了15万到20万年。
除此以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人类打磨过的石刀石斧以及火石等人类活动遗迹。据此,他们认为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制作并使用石制工具、开始人工取火并且从事打猎和采矿活动。
根据这次重大发现,戈福尔教授和巴尔卡伊博士在著名期刊《人类学》上共同发表文章称:现代人的祖先不是起源于非洲,而是起源于中东地区。
人类或起源海底火山口
据英国媒体2014年3月21日报道,科学家们表示地球上的生命或可能起源于海底的火山口。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式模拟导致地球上细胞代谢活动出现的新过程——这是所有生物体至关重要的一个生物学功能。这项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生命是否可能出现在其它星球的相似环境里。
研究合作作者、英国利兹大学的特里·凯(Terry Kee)博士表示:“我们尝试建立沟通早期地球的地质过程和地球上生物生命出现的桥梁。”在此之前,有些科学家们提出地球上的生物体可能是由外太空的陨石带至地球的。
然而,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底热液喷口等理论得到了更多科学家的支持,这一理论认为生命产生于无机质,例如在气体和矿物质里发现的化合物。
凯博士表示:“在生物学生命出现之前,我们可以说早期地球拥有‘地质生命’。将涉及无生命的岩石和矿物质的地质学认为是有生命的似乎非常罕见,那么究竟什么是生命?”
“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因此我们所做的是研究生命的特征,所有生命形式所使用的化学过程都与燃料电池产生能量所发生的过程相同。”汽车的燃料电池通过燃料和氧化剂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电能,这便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分子失去电子——它被氧化——而另一个分子获得电子。
相似的,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二氧化碳的减少形成糖类,以及水的氧化形成分子氧而获得电能。人体细胞的呼吸便是糖类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氧气减少形成水的过程,在这个反应中产生了电能。
古希腊、罗马、中国等文化对外观不同的“种族”也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导致其古代文献中(如中国的《山海经》)出现许多在遥远地方所存在的奇异种族的描写。同时也有一些罗马作家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居住环境决定的(Isaac 2004)。但在许多古代文明中,外表不同的人仍然可以通过采纳所在社会的文化标准而成为该社会完全的一员(Snowden 1983;Lewis 1990)。
古代犹太人以及欧洲中世纪根据《圣经》认为人类是诺亚三子闪、含以及雅弗的后代,地球由三洲组成,其中闪族为亚洲人,含族为非洲人,雅弗族为欧洲人。 近现代对于种族的理解是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产物(Smedley 1999)。欧洲人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民族,对于这些民族之间外表上的、行为上的、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产生了许多猜想。同时由于非洲奴隶贸易使欧洲人的奴隶来源渐渐地由欧洲、中东转变成非洲,欧洲也因此产生了将人类分类的动力,以作为奴役并虐待非洲人的理由(Meltzer 1993)。
通过借鉴古希腊罗马的文献以及当时欧洲内部的关系,例如英格兰人与爱尔兰人之间的不和(Takaki 1993),欧洲人开始将自己以及其他民族划分为外表、行为、能力皆有分别的群体,并把可以遗传的外表特征和内在的智力、行为、甚至道德水平互相联系(Banton 1977)。虽然其他文化也有相似的观点(Lewis 1990;Dik&;ouml;tter 1992),但是这种观点开始影响社会的构造,主要是在欧洲及其殖民地开始的。 由于人类演化的各大区域,在直立人阶段已经出现一些地区性形态分化,到了早期智人阶段开始逐渐明显起来,加上各地区不同的自然选择作用,使得各地区的晚期智人在形态上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差异,人种分化形成了。由于皮肤颜色、头发 形状与颜色、眼鼻唇等方面的不同,可将全世界的人类分为黄种人(又称蒙古人种或亚美人种)、白种人(又称高加索人种或欧罗巴人种)、黑种人(又称尼格罗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棕种人(又称澳大利亚人种)这样四大人种。
中国最先发现的化石晚期智人就是著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这些化石是1933年在龙骨山的山顶洞中发掘出来的,包括完整的头骨三个、头骨残片三块、下颌骨四件、下颌残片三块、零星牙齿数十枚、脊椎骨及肢骨若干件。由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后来的太平洋战争,这些材料和当时所有的北京猿人化石一起在几个美国人手中被弄得不知去向。幸而在这批珍贵材料失踪前他们被作成了模型,这些模型成为重新研究这一时间段人类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在继承从中国直立人到中国早期智人一脉相传的黄种人所拥有的一系列独特性状的基础上,中国的晚期智人已经基本上奠定了现代黄种人的特征。虽然,在他们身上还或多或少地保存着一些原始性状。在确定是属于原始黄种人的前提下,山顶洞人与现代的中国人、爱斯基摩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特别接近,而柳江人则与发现于澳大利亚的凯洛头骨有明显的相似性状。
澳大利亚所发现的人类化石都属于现代智人,年代最早的也只有3万多年,因此估计人类最早到达澳洲的时间不会早于5万年前。澳大利亚发现的人类化石明显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骨骼粗壮、身材魁梧,例如科萨克人、塔尔盖人、莫斯吉尔人、科阿沼泽人等;另一类骨骼较为轻巧、身材较为纤细,例如凯洛人、芒戈湖人等。他们的文化也不一样。这些骨骼粗壮的类型与爪哇发现的直立人及早期智人(昂栋人)在形态上有明显的的相似性。另一方面,那些骨骼轻巧纤细的类型则与中国柳江人在头骨上有明显相似的性状,显示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此外,爪哇全新世的瓦贾克人类头骨、菲律宾塔邦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以及加里曼丹的尼亚头骨和新几内亚的艾塔普头骨,都表现出一方面与澳大利亚土著人相似、另一方面又和中国晚期智人所代表的原始黄种人相似的性状。
上述这些事实说明,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起源可能有两个来源。许多学者在分析了上面这些情况尤其是澳大利亚两类不同的古人类化石的地理分布后相信,人类从亚洲向澳大利亚散布时曾经发生过两次互不相关的迁徙:一次是南路,一批来自东南亚的骨骼粗大身材魁梧的人,从爪哇经过蒂汶迁入澳大利亚的西北部,然后沿其西海岸南下;另一次是北路,一批来自华南的骨骼轻巧身材纤细的人,经过印度支那、加里曼丹和新几内亚迁入澳大利亚的东北部,然后沿其东海岸南下,其中的一部分还经过陆桥迁到塔斯马尼亚。后来,这两批来源不同的人群互相混居杂交,结果产生了现代澳洲土著人,他们的形态则介于两种祖先类型之间。
在距今1万多年以前的末次冰期,地球上温度很低、冰川大规模发育,因而海平面较低,现代的白令海峡海底露出海面,形成了连接亚洲东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陆桥。一批生活在西伯利亚一带的黄种人追赶着他们的猎物,穿过这个陆桥勇敢地踏上了北美大陆,并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发展散布到了整个美洲。
美洲土著人(包括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在形态上与西伯利亚和其它东亚地区的黄种人非常一致,因此他们与东亚黄种人分离的时间不会太长,估计最多不过1万4千年~2万年。
在美洲大陆发现,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物为距今1万1千5百年的尖状器,1932年出土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克洛维斯附近,同时出土的有猛犸象的骨骼。在此之前,1926年曾在该州的福尔索姆附近,发现过时代稍晚的另一种尖状器,伴有现已绝灭的一种野牛骨骼。 自1924年达特首次发现南方古猿化石起,至今发现的南方古猿化石已达7个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的南方古猿化石的不断发现,以及对所发现的化石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使学术界对涉及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确立了南方古猿在整个人类演化系统上的地位。使得南方古猿的生存年代与遗传学家通过DNA研究计算出的人猿分离时间更为接近。其次,南方古猿属内各个种,在化石特征、生存年代、与后期的人属在演化上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使得人类学家认识到,人类的演化过程比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南方古猿的几个种同时生存,但只有一个种群向人属的方向演化,而其余的种群最终都灭绝了。这说明人类的演化是按照“树丛(bush)”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按照传统的直线状方式进化的。这一点对于丰富生物进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方古猿的发现与研究,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起源与演化过程的了解,推动了古人类学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利基家族对东非古人类的发现和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术界一般将人科分为南方古猿属、能人属、直立人属和智人属。南方古猿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员。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南方古猿脑子扩大、并逐渐获得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的能力,从而向人属的方向转化的呢?
1500万年前的非洲,从西到东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居住着形形色色的灵长类动物,其中包括很多种类的猴子和古猿。可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里,那里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致使生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当时,非洲大陆东部下面的地壳沿着红海,经过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一线裂开。结果,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的陆地像起泡那样地上升,形成了海拔270米以上的高地。这些高大的隆起不仅改变了非洲的地貌,也改变了非洲的气候。它破坏了以前从西到东一贯的气流,使东部成为少雨的地区,丧失了森林生存的条件。连续的森林开始断裂成一片片的小树林,形成片林、疏林和灌木丛。大约在1200万年前,持续的地质构造力量使这里的环境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形成了一条从北到南长而弯曲的峡谷。
大峡谷的存在造成了两种生物学效应:一是形成了妨碍峡谷东西两侧动物群交流的屏障;二是进一步促进了镶嵌型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的专家认为,这种东西向的屏障对于人和猿的分支进化是极为重要的——使人和猿的共同祖先的群体分成两部分。大峡谷西部的群体生活在湿润的树丛环境,最终成为现代的非洲猿类。而大峡谷东部的群体,为了适应开阔环境中的生活,发展了一套全新的技能(两足直立行走、解放上肢、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从而经过南方古猿向人属方向转化。法国古人类学家科庞(Yves Coppens)将这种演化的模式叫做“东边的故事”。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2月27日报道,以色列考古学家在该国一个洞穴中发现了距今约40万年的数颗现代人的牙齿化石和其它遗迹,这是截止2010年发现的最早的此类遗迹。这可能彻底推翻现代人起源于非洲的进化史理论,对人类史和考古学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特拉维夫大学的阿维·戈福尔教授和拉恩·巴尔卡伊博士在以色列中部格什姆山洞中发现了这些牙齿化石,该洞穴于2000年被发现,此后便一直是考古学家们研究的重点。
这些牙齿化石形状大小均和现代人的牙齿极为类似。经过X光和断层扫描测定,它们距今约40万年,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早的现代人化石。而此前在非洲找到的现代人化石仅有20万年历史。这项发现把现代人的起源年代往前推了15万到20万年。
除此以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人类打磨过的石刀石斧以及火石等人类活动遗迹。据此,他们认为当时的人类已经开始制作并使用石制工具、开始人工取火并且从事打猎和采矿活动。
根据这次重大发现,戈福尔教授和巴尔卡伊博士在著名期刊《人类学》上共同发表文章称:现代人的祖先不是起源于非洲,而是起源于中东地区。
人类或起源海底火山口
据英国媒体2014年3月21日报道,科学家们表示地球上的生命或可能起源于海底的火山口。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式模拟导致地球上细胞代谢活动出现的新过程——这是所有生物体至关重要的一个生物学功能。这项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理解生命是否可能出现在其它星球的相似环境里。
研究合作作者、英国利兹大学的特里·凯(Terry Kee)博士表示:“我们尝试建立沟通早期地球的地质过程和地球上生物生命出现的桥梁。”在此之前,有些科学家们提出地球上的生物体可能是由外太空的陨石带至地球的。
然而,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底热液喷口等理论得到了更多科学家的支持,这一理论认为生命产生于无机质,例如在气体和矿物质里发现的化合物。
凯博士表示:“在生物学生命出现之前,我们可以说早期地球拥有‘地质生命’。将涉及无生命的岩石和矿物质的地质学认为是有生命的似乎非常罕见,那么究竟什么是生命?”
“针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因此我们所做的是研究生命的特征,所有生命形式所使用的化学过程都与燃料电池产生能量所发生的过程相同。”汽车的燃料电池通过燃料和氧化剂之间发生反应而产生电能,这便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分子失去电子——它被氧化——而另一个分子获得电子。
相似的,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二氧化碳的减少形成糖类,以及水的氧化形成分子氧而获得电能。人体细胞的呼吸便是糖类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氧气减少形成水的过程,在这个反应中产生了电能。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