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高不可攀的寂寞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19:24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01-03 06: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高不可攀的寂寞 雪小禅 有些寂寞,实在高不可攀。 看墨西哥女画家——谁能理解她的疼痛与孤独,唯有那支画笔吧。 喜欢看她的自画像,那样冷艳,那样寂寞,那样不顾一切的狂妄……饱满的色彩与夸张的服饰,那张模糊的美丽的脸,如此让人惊心动魄的忧伤。是从看佛里达的画开始,认同这种高不可攀的寂寞,只有自己知道。 毕加索的名画《拿烟斗的男孩》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油画,1.04亿美元的拍卖价至今仍然是天价,毕加索创作它时只有24岁,那时他刚到法国,也许还怀着一腔单纯的热情,也许还有许多纯粹的寂寞,所以,这幅画里少年的寂寞也是那样高不可攀的。 几乎看到这张画的第一眼,我就被一种忧伤所侵略。那是一种更安静更彻底更坚决的侵略!高不可攀的寂寞,绵延在这个少年的眼底,有什么比少年的寂寞更寂寞?他的蓝色衣服,简单的样式,裹住一个稍显单薄的身体!连这单薄都如此完美! 不,不,这一切不足以构成寂寞。是他的眼神,是他头上的花环,还有他手里的烟斗。我喜欢他薄薄的嘴唇,有一丝不甘心和不屑,还有他的头发,花冠下的头发,淡淡的棕色,微微的忧伤,如此配合着少年的眼神。 他一只手垂下来,另一只手拿着烟斗。他为什么不拿别的东西而是拿了一只烟斗?这是油画的哲学意味,这是毕加索自己个人的魅力? 也只有拿烟斗才能体现少年的那种无以诉说的孤单吧。 而他的背后,一面粉墙,粉艳艳的花,衬托出他蓝衣的惆怅,在繁花与少年里,有谁可以知道他的寂寞?这是我最喜欢最迷恋的一张画,那么简单却又那么深邃,那么饱满却又那么萧索——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更迷恋油画,因为它厚重,更容易抵达内心,更让人觉得这世间的寂寞,有一种高不可攀。 有朋友是乡间中学教师,喜欢阅读与画画,一个人在边远的乡村里,远离繁华与虚荣。有一天,我接到他的短信,他说:喜欢在夜晚听鸟鸣叫,极少和人交往,只和自然对话,大量阅读,回归本身的宁静。喜欢看和听,极少说话,如果有一天失明了或聋了,那就回到内心渺小的光明和单纯。 我知道,这世间必有一种人,以最单纯最干净的态度,以植物的姿势,骄傲地寂寞着。我去过那个中学,简陋破旧,学校后面有一条长堤,在三四月间,大叶黄杨抽出嫩芽,风吹来时,那些杨树像在跳舞,没有人欣赏,但它们跳得仍然是绝世的美。 还记得去深山古寺里看莲花,摩肩接踵。走在人群里,风吹起衣衫,素面薄颜,看灯红酒绿,看霓虹闪烁,此时的内心清凉和决然的清静,才更是难得,这种时刻,如炼真金,多少年,才能修得。 请允许我有这样的奢侈,至少,向往这样的寂寞。 (选自《散文》2011年第3期) 1.“高不可攀的寂寞”,在文本中极有层次地展开着。请依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本,简要谈谈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这世间必有一种人,以最单纯最干净的态度,以植物的姿势,骄傲地寂寞着。”这“一种人”在历史上存在着,请在你了解的历史人物中举出一人,并简要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1-22 07:06
1. ①墨西哥女画家佛里达自画像中的冷艳、寂寥(忧伤)与狂妄;②《拿烟斗的男孩》中的忧伤(惆怅)和孤单;③乡间中学教师远离繁华与虚荣,回归本身的宁静;④作者自己追求的内心清凉和决然的清静。 2. ①形散。有人、有画、有“我”,有古有今,有中有外,不拘于空间、时间。②神聚。所有的材料,都围绕一个题旨:高不可攀的寂寞。 3. (示例)陶渊明。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不满官场的黑暗,向往清新的自然,于是归隐田园,饮酒赏菊,保持了自己清高的品格,虽然田园生活中没有车马的喧嚣,少了管弦的热闹,但他无怨无悔,以最单纯最干净的态度,以植物的姿势,骄傲地寂寞着。 1. 从文章所写的内容看,作者依次写了墨西哥女画家的自画像、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乡间的中学教师和“我”对寂寞境界的追求。写前三者是为了引出“我”。故而是层层铺开。 2.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写了四个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可谓“形散”,但这些材料都围绕了“高不可攀的寂寞”这个中心,可谓“神聚”。 3. 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探究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举出的人物是历史人物;这个人物要符合句中“单纯、干净、以植物的姿势、寂寞”等几个关键要素;要有简要的事例印证。如陶渊明、梭罗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长青诗
  • 2021-01-22 07:44
这个解释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