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姬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是曹丕下令还是郭夫人的缘故?
《三国志》里有记载么?
甄姬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是曹丕下令还是郭夫人的缘故?
答案:5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4 05:35
- 提问者网友:鼻尖触碰
- 2021-02-13 15:44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傲气稳了全场
- 2021-02-13 16:52
是曹丕下的令,有人说是郭女王在曹丕面前陷害甄,此为演义说法,不足信。而三国志说的是因甄失宠却不甘愿,故被曹丕以有怨言赐死。
演义不可多信,但我觉得还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理由的。而我以为除了不能排除郭陷害外,可能还是有一部分因为甄与曹丕的想法多有分歧,不管是军政还是生活,长此以往总是与曹丕意见相左,或许什么时候就使曹丕在外人那丢了面子(我认为曹丕这人是非常重面子的,而且性情有些矫稚,脾气乖戾,一旦有人惹到了他,不说一辈子,至少会记很长一段时间,如曹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此成为日后赐死甄的原因之一。
而甄与“对手”郭女王相比,在讨曹丕欢心上可能居于下风。至少我以为郭女王不会如甄一样,遇到了与曹丕意见不同的时候不会直言不讳,当面说出来(虽然甄这么做没有什么错)驳了曹丕面子。或者说是甄不太会曲意逢迎,这点上郭女王应该擅长的多。至少会维护曹丕形象,从而得其宠爱。
当然这都属我的猜测。
甄的死在三国志好像没什么描述,“披发覆面,口塞糟糠”是裴松之引《汉晋春秋》里的,三国志没有正式记载。
三国志只说曹丕与甄曾有意见上的不和,以及甄失宠后的不满,被赐死,此外并无其他叙述。其余皆为后来人的传言,不可轻信。
魏略中曹丕与甄:
甄洛魏书曰: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愿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后请于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愿重留意!”帝不听,遂出之。
演义不可多信,但我觉得还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的理由的。而我以为除了不能排除郭陷害外,可能还是有一部分因为甄与曹丕的想法多有分歧,不管是军政还是生活,长此以往总是与曹丕意见相左,或许什么时候就使曹丕在外人那丢了面子(我认为曹丕这人是非常重面子的,而且性情有些矫稚,脾气乖戾,一旦有人惹到了他,不说一辈子,至少会记很长一段时间,如曹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此成为日后赐死甄的原因之一。
而甄与“对手”郭女王相比,在讨曹丕欢心上可能居于下风。至少我以为郭女王不会如甄一样,遇到了与曹丕意见不同的时候不会直言不讳,当面说出来(虽然甄这么做没有什么错)驳了曹丕面子。或者说是甄不太会曲意逢迎,这点上郭女王应该擅长的多。至少会维护曹丕形象,从而得其宠爱。
当然这都属我的猜测。
甄的死在三国志好像没什么描述,“披发覆面,口塞糟糠”是裴松之引《汉晋春秋》里的,三国志没有正式记载。
三国志只说曹丕与甄曾有意见上的不和,以及甄失宠后的不满,被赐死,此外并无其他叙述。其余皆为后来人的传言,不可轻信。
魏略中曹丕与甄:
甄洛魏书曰: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愿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后请于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愿重留意!”帝不听,遂出之。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2-13 21:26
甄姬号称洛神美貌不可方物,曹丕早就对她垂涎已久了,怎么可能平白无故这样做,应该是碍于郭女王错坛子的缘故
- 2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02-13 20:13
郭
- 3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2-13 18:35
甄姬
- 4楼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2-13 18:21
应该是郭所为。虽然赐死的诏书是曹丕下的,但被发敷面应该是郭后所为。
《三国志》没有记载不奇怪,陈寿在很多人的传里都有删减。裴松之之所以要加注,是因为陈寿所书实在太简略了。针对甄姬之死这段,裴松之也说了:大恶不讳,小恶则不应假为之辞。意思是一般写史记,如果有大的罪行会避讳,小的可以写。而曹魏当朝史官鱼豢在其《魏略》中写的很明确:郭后死后,李夫人将当年见谮之祸,不被大殓,被发敷面的始末告诉明帝曹睿。曹睿很愤怒,命令将郭后也如同他母亲甄姬一样,被发敷面入葬。(鱼豢的《魏略》在历史上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因为《魏略》不是官方记录,而是鱼豢自己记录的,不需要给任何人审核,所以可以更翔实的记录当时的情况。《魏略》也是裴松之引注较多的史料之一。《魏略》已佚,后分布在《后汉书》、《翰苑》、《北户录》、《三国志》、《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中。况且除了《魏略》,《汉晋春秋》也写的明明白白,矛头同样指向郭后。只不过《汉晋春秋》的结果和《魏略》不同,认为是明帝曹叡最后逼死了郭后。郭后到底怎么死的不清楚,但却是死于陪都许昌,而不是帝都洛阳,这事本身也很蹊跷。)
其次,曹丕曾在他所写的《典论》里说过:袁绍的小妾刘夫人心肠狠毒,在袁绍死后,将袁绍的其他妻妾全部杀害,并被发敷面,使其不能在阴间再的宠。
由此看来,曹丕对刘夫人的做法深恶痛绝,又怎么可能在甄姬下葬的时候,使用同样的手段呢?人之已死,没必要这么做。
第三:《三国志 方技传》说,曹丕在派人赐死甄姬之后,与周宣对话,说他梦见有青气自地升天,问周宣这是什么意思。周宣说:天下有贵女子冤死。曹丕听后后悔,派使者追下诏书的人,但是没追上。
由此可见,确实是曹丕赐死甄姬,但被发敷面应该不是曹丕做的。史书上写的很明白,不信书,却相信自己的幻想只能说三观被什么东西踢过了。虽然说史书未必全部可信,那就需要靠自己的阅读量来仔细甄别了。
多补充一点,很多人认为曹丕被立嗣后,郭后就得宠,其实也是错的。案《吴质别传》217年曹丕得以立嗣后,甄后依然得宠,因此才在宴会时让甄后出来拜见曹丕的好朋友吴质、刘祯等人。【刘桢以不敬罪坐受谴役之时,吴质出为朝歌长】正因这件事,刘祯平视甄后,而被收监。郭后没有因为帮助曹丕而受到更多的宠爱,这个时候聪明的郭后应该看的很清楚了,也正因为如此,她开始明白,仅仅靠出谋划策想得到更多似乎是不可能的,铲除甄后才是唯一的出路,好在曹丕还是很信任她的。因为这种心理的转变,才使得218年(217年10月曹丕被立嗣)到220短短的2年,就令甄后被赐死,后宫除了“谗言”还有什么能这么速度解决一个人?
《三国志》为本传避讳也不算什么新鲜事,在某某的传中不会直言,却在其他的传里说【如卢弼认为的:《苏则传》“则与董昭同寮,昭忱则膝,则曰‘则膝非佞人之枕’”,不见于《董昭传》也;《则传》又云“则及临淄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不见于《陈思王传》也;又如赵俨为河东太守,录送生人妇,见《杜畿传》注引《魏略》,不见于《赵俨传》也。其于本传多讳言者,如此。】因此参见各传,赐死为曹丕受谗言欺骗误杀甄后,发覆面不可能是曹丕所谓,那么除了曹丕,谁会害怕“死人有知”告发呢?除了矛头指向的郭后,别无他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