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诸葛亮为什么不跟曹操混?

答案:7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18 17:38
  • 提问者网友:相思似海深
  • 2021-01-17 16:59
诸葛亮为什么不跟曹操混?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渡鹤影
  • 2021-01-17 17:22
我认为诸葛亮不为曹操效力主要有两点原因:
诸葛亮不为曹操效力是因为诸葛亮有自己的人生梦想,他想复兴大汉,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显然并不想要扶助大汉。所以他要扶助大汉皇室的后裔刘备,刘备是当时天下公认的皇室正统,扶助他就相当于是扶助大汉,所以诸葛亮不为曹操效力而为刘备效力。
诸葛亮一旦想要辅佐人就要被自己的主公专用,而不是要做众多谋士中的一个。曹操谋臣众多,能人众多,连曹操自己就是一个全能的人,诸葛亮到曹操阵营并不能受到专用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孙权那也一样,文有张昭,武有周瑜,还有个鲁肃,诸葛亮去那最多只能是个第四。刘备不一样,刘备几乎没有谋臣,诸葛亮到刘备那里才能得到专用,这样诸葛亮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诸葛亮就看中了刘备而放弃了曹操、孙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1-17 22:52
三点:第一,名声问题。曹操那时已经有了汉贼的名声,这句话毕竟好说不好听。而且当时的曹操是寒族,诸葛是士族名士。这个也不符合士族与寒族斗争的大方向。
第二,待遇问题。曹操当时已经拥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等一批谋臣在身边,诸葛去了不可能达到一个超越他们的高度。也不可能让曹操只重视他一个,听他一个的。
第三,理想问题。诸葛自比管仲乐毅,这都是什么人?都是把自己国家保住并且振兴的人。诸葛的理想就是恢复大汉江山。刘备有这个名声,也打得这个旗号,身边有没有和他竞争的人,能力比曹操差的也不会太多。就像易中天先生讲的“曹操如果说是一支绩优股的话,刘备就是潜力股”
明白了吧?
  • 2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1-17 21:43
分析下当时孙曹刘三人的情况就知道为什么了!
先是曹操:自曹统一北方后,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谋士,智谋如贾诩般比比皆是!更重要的是曹操也是这方面的能手。若投曹营,诸葛亮就得不到重用,展才华的机会都少!
再说孙权:孙加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国富兵强,江东才子人才汇集,文有张昭,武有周瑜。观此,孙权也不能提供很好的展才能的机会!
反观刘备,当时是给曹操追着打,几乎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同时刘备阵营是兵少将寡,乏智才之士。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他对自己的才能的自信程度和志向远大!刘备这样的艰难状况恰恰就能为诸葛亮提供大展鸿才的机会!
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是正确的!
  • 3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1-17 20:57
诸葛亮的先天条件相当好。他有好背景,有关系网,有小圈子;而他可选的人又很多。比如刘表,就近在眼前,而且沾亲带故(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曹操和孙权,也都在招兵买马招贤纳士。但诸葛亮对他们似乎都没有兴趣。
为什么呢?
原因也很简单:刘表太差,曹操太强,孙权的空间又太小。
刘表的差,我们不详细说,因为楼主问的是“为什么不跟曹操混”。这里说一点就够了。当时中原士人到荆州来避难的很多,刘表却一个都不能用,诸葛亮出山又能如何?
曹操那边,人才济济,曹操自己也是强人,诸葛亮当真去了,也未必能如何。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孟建投奔曹操时,诸葛亮就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这话虽然被裴松之认为“未达其心”(裴松之认为诸葛亮不投奔曹操是政 治 立场原因),但我认为这至少是诸葛亮的想法之一。仍据《魏略》,后来石韬在魏任郡守、典农校尉,徐庶在魏任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就叹息说:“魏殊多拾!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可见,见用不见用,总还是要考虑的。
何况对于诸葛亮来说,仅仅“见用”恐怕还不行,还必须“重用”甚至“专用”。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袁子》,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孙权的首席谋士张昭看出诸葛亮非同寻常,极力向孙权推荐,孙权也想留他,但遭到诸葛亮拒绝。人问其故,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也就是说,孙权确实是好老板(可谓人主),但孙权至多能够做到尊重和器重(贤亮),却不能让他尽显其才(尽亮)。
诸葛亮在选择刘备之前,他为什么不就近投奔东吴呢?恐怕就因为他早已看出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道理也很简单:江东,是一个历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人苦心经营发展起来的一个利益集团。孙权那边人才太多,而且关系密切。张昭,是孙策创业时的老臣,孙策曾带着他“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也就是视为兄长,临终时又把孙权托付给他(以弟权托昭),而且说了“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话。周瑜,也是孙策创业时的老臣,而且有连襟之情兄弟之谊。孙权的母亲也明确告诉孙权,要他把周瑜当哥哥(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不难想象,任凭诸葛亮能力再强本事再大水平再高,到了东吴,权位也只能在张、周二人之下,甚至不如鲁肃。这显然是诸葛亮所不愿意的。
《三国志•鲁肃传》说,当年周瑜劝鲁肃投奔孙权时,就曾经引用了东汉名将马援回答光武帝刘秀的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个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双向选择”,和郭嘉所谓“智者审于量主”也是一个意思。郭嘉、周瑜他们要“择君”,诸葛亮当然也要“择君”。但诸葛亮的选择,要求似乎更高一些,那就是这个老板必须能保证自己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那么,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是什么呢?从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和后来的《隆中对》可以看出,就是廓清四海,一统九州,从而建不世之伟业,立盖世之奇功。
总之,他要成为一个实际上的新政权、新国家、新王朝的开国元勋。他选择的老板,则必须是能够 使他实现这一抱负和理想的人。
这样一说,诸葛亮的选择标准也就很清楚了。
第一,这个人必须有建立一个新政权、新国家、新王朝的可能性。他应该有这个志向,也有这个条件。
第二,他的这个志向和条件还不明显,还处于潜在状态。志向既鲜为人知,甚至自己也还不明确;条件也不成熟,甚至还有欠缺。
正因为不明确,有欠缺,才需要有一个诸葛亮。也因为不明确,有欠缺,诸葛亮去了以后,才保证能够成为可以大显身手的定鼎之臣。
符合这些条件的,在当时,显然只有刘备。
最后说一点,即使诸葛亮跟了曹操,也不可能“很快就一统天下了”。曹操不能统一天下,是各种原因的集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发展到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已经垄断了仕途,这就是占领了上层建筑;已经控制了舆论,这就是掌握了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了豪强,这就是把握了经济基础。东汉帝国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全部都掌握在士族手上了,士族地主阶级就应该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帝国的统治阶级。但是曹操自己不是士族,他建立的是“寒门法家之政权”,与士族儒家的势力相抵触,刘备谋士法正所谓的“内有忧逼”,即是此意。
  曹操死后,他的继承人曹丕就同士族地主阶级妥协了。曹丕用“九品中正制”来换取士族的支持。曹丕和士族地主阶级达到这样一笔政治交易以后,就使曹魏政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性质变了,由法家寒族之政权演变为儒家士族之政权,虽然表面上他获得了皇帝的称号,实际上背离了曹操当年的初衷。曹丕称帝之日,即是曹魏灭亡之时,以后的司马代魏,那不过是履行一个手续,为己经变成士族地主阶级的政权再来一次加冕仪式。
  历史证明,最适合帝国的统治阶级,就是庶族地主;最适合帝国的意识形态,却不是法家思想。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线,既不是袁绍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但这只能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369年试错之后才能实现,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士族政权也有历史的必然。曹操既超前又失误,岂能不败?
  历史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曹操的“庶族法家”政治理想,是注定无法实现的。
  • 4楼网友:西岸风
  • 2021-01-17 19:11
第一、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二、分析下当时孙曹刘三人的情况就知道为什么了!
第三、先是曹操:自曹统一北方后
第四、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谋士,智谋如贾诩般比比皆是!
第五、更重要的是曹操也是这方面的能手。
第六、若投曹营,诸葛亮就得不到重用,展才华的机会都少!
第七、再说孙权:孙加占据江东已历三世
第八、国富兵强,江东才子人才汇集,文有张昭,武有周瑜。
第九、观此,孙权也不能提供很好的展才能的机会!
反观刘备,当时是给曹操追着打,几乎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同时刘备阵营是兵少将寡,乏智才之士。诸葛亮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他对自己的才能的自信程度和志向远大!刘备这样的艰难状况恰恰就能为诸葛亮提供大展鸿才的机会!
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是正确的
  • 5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1-17 17:37
第一,诸葛亮要选的汉室正统,而曹操不是他心目中的正统。
第二,曹操当年征讨徐州为父报仇的时候,在诸葛亮的嘉祥琅琊郡多有杀戮,跟诸葛亮父亲死的时间相近,因此曹操很可能和诸葛亮有杀父之仇。
第三,诸葛亮要的是自己的君主给足自己权利好让自己施展抱负,曹操手下能人众多,因此不可能给诸葛亮那样的机会。赞同0| 评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