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金刚经的意思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3 10:11
  • 提问者网友:杀手的诗
  • 2021-03-03 00:16
金刚经的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夜
  • 2021-03-03 00:23
问题一:金刚经的大意是什么? 赞同一楼的回答。
讲空性。
金刚经是智慧所在,佛法亦依智慧而生,所以金刚经是佛法的核心。请好好持诵,古往今来依《金处经》而得利益、得解脱的例子不胜枚举。
且不管他是什么意思,讲点什么,只要老实持诵(就是诵读),你就能得到其真实利益。
金刚经 讲的非常深奥,推荐看些大德的讲记和注解。在持诵的同时看讲记,两不误。问题二: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说法者。无法可说。你说到底说了些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要多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思维其意。终会有觉悟的一天。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问题三: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到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上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记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题四:佛教 金刚经 能作是念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上说,就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叫着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陀洹有没有这个意思,我得须陀洹了、我证须陀洹果了!这是释迦牟尼佛测验须菩提,就跟宗门讲的你会么、你懂吗;测验他。
须菩提果然真的明白了,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你以为真的入了?入了哪里?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我们从这个地方才恍然大悟,须陀洹已经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离了。那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不一定,我们不敢断定。四相他离了,他决定不会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要着相他不是须陀洹。我们才明瞭大乘经上所说的,有这一段经文可以作证,确实不是个容易事情。
你可以自己在参悟一下就了解此句的深意了。问题五:金刚经主要是说什么意思? 这个说法比较多,几乎所有汉传佛教的教徒都对金刚经感兴趣,外道也对佛教的金刚经做研究。所以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层面也不同,但是金刚经大致的主旋律是破我执破法执。因为金刚最为坚固可破世间一切,用金刚来比喻破我法二执。问题六:金刚经里面的相,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社会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问题七:金刚经的含义 金刚经白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余下全文>>问题八:《金刚经》每一品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原本没有三十二品的分级。是南朝梁代梁武帝长子萧统昭明太子把《金刚经》根据每一段落所表达的意义分成了三十二品,并且把每一品前面做了一个总结。这个名字也就是这一段落的总结。比如金刚经中的第一品法会因由分,这一品是佛讲金刚经的缘禒是这个法会的起因,所以第一品的名字就是法会因由分。其余的以此类推。
可是由于昭明太子分金刚经为三十二品的做法自古以来对此做法的争议就非常大,所以这些分题名可以不去考虑与研究读诵。这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