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浅谈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5 11:32
  • 提问者网友:喧嚣尘世
  • 2021-02-14 23:41
浅谈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2-15 00:28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计算数学不只是计算知识的教学和计算技能技巧的训练,而且也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教学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一、在法则形成的过程中,着重培养思维的基本方法
计算法则说明了计算操作的顺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整数笔算加法法则:“数位对齐、个位加起、满十进一”,不仅有先后之分,而且反映了概念、性质等知识相互联系的规律,学生把握这种规律,就是把握了形成法则过程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因而教学时必须挖掘教材隐含的逻辑性,使学生在掌握法则的同时,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计算法则的学习,逐步掌握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的基本方法。
例如,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26÷2,可按下列逻辑顺序进行:
第一步,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提出把2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该怎么分?学生先分整捆的,再分单根的,得出每一份是13根。
第二步,抽象。撇开具体的小棒,直接联系算式,提出:“2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把它平均分成2份,求每一份是多少,应该怎么分?”学生根据已经建立的表象,不难口算得出,先分2个十,再分6个一,得13。
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必须使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算理和算法。由于算理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逐風
  • 2021-02-15 02:24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即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而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和数量关系都要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真正地理解、掌握和运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习方法的缺乏、学习目标确定不当,以及遇到难题时养成的思维的惰性等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我们学生的有效思维,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受阻。 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调动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能力 1.设定正确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标,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相适应。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把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变圆为方?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将圆分割拼成一近似长方形的物体,让学生分析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再通过推理、计算,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创设生动和谐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学会科学地思考,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轻松、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维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 层次性和指向性,要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又不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能够积极地指向学习的中心目标。例如我在教学“约数与倍数”时,设计了如下程序: (1)下面哪个算式中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 22÷6=3…48÷5=1…315÷5=3 38÷2=19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够被另一个数整除? (3)为什么说约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4)24的约数有哪些?2的倍数有哪些? (5)一个数的约数有多少个?一个数的倍数有多少个?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定向破解,学生大多能把握约数和倍数的特征,收到了很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当然除了定向思维的训练,我更加注意加强学生逆向、横向、纵向、多向思维训练。应用题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根据条件提问题”,在中低年级对学生进行“提直接与条件相关的问题”的训练;在高中年级对学生进行“从多角度思考,提出根据条件能够解决的问题”的训练。学生从分步解答问题到列综合算式解答、从用一种方法解答到用多种方法解答,都体现了思维训练的渐进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了科学地思考并培养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3.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开展丰富开放的课堂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张扬个性,闪现灵动的思维火花,放飞理想的翅膀,激发思维潜能。在教学中,身为教师的我们要逐渐教给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提供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圆锥和圆柱之间的体积关系。当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内容来综合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更不能根据设计好的教案来进行机械操作。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根据师生、生生互动中的反馈信息,智慧地把握学习进程、调整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4.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练习,巩固、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作业练习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巩固学生思维,但是学生通过有组织、有层次、有强度的课堂学习,头脑已经很疲惫了,所以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注意缓解学生思维的紧张。要尽可能地设计游戏、探险、寻宝等趣味活动,增大口头训练量,减少书面训练,加强实践操作。以合作练习代替学生单独的冥思苦想,实现题型多样化、灵活化、适用化、趣味化。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了学生智力。同时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创造性,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各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实现“相同起点,不同终点,分层次达标”的目标。 二、要教会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说明了学与思的关系。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考,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数学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我们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得出规律的思维能力。 数学的教学就是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规律并掌握规律。掌握规律,是学习上一条有效的途径,它能克服干扰,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思维水平发展到新高度。在例题课中要把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自己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形成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探寻过程。 例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首先,通过准备题使学生明确“一个数乘几可以说成把一个数扩大几倍,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乘几”;“一个数除以几可以说成把一个数缩小几倍,把一个数缩小几就是除以几”。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归纳出商不变的性质。笫一步:观察下面一组算式,先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再求出商,看看有什么变化? ①12÷3=②24÷6=③120÷30= ④240÷60= (1)用②③④式与①式比较,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第②③④中,被除数和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要使商不变?让学生得出: 被除数除数 扩大2倍扩大2倍 扩大10倍扩大10倍 扩大20倍 扩大20倍 (3)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看商变不变,这样做强化了“同时”和“相同”。 (4)通过这样从上往下的观察,能发现什么规律?有了上面的因到这里也就结出了下面的果,学生顺利地概括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5)用①②③式与④比较概括出: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第二步:试一试强化上面概括出的两条规律。第三步:概括性质,问: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观察、比较,我们得出两条商不变的规律,谁能把这两条规律概括在一起说一说?有了前面的规律和探索过程,学生就能将商不变的性质总结出来了。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是对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道数学题,首先要判断它属于哪个范围内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规律或计算公式。在解题过程中尽量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数学思维活跃,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当然,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作者工作单位:拉萨市城关区第三小学)
  • 2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02-15 01:43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科学运用迁移规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指思维的路径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信息,使思维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布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小学低年级学生不可能去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是要求学生能在一般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寻求独创解法。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