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自戒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3 06:52
  • 提问者网友:骑士
  • 2021-12-22 12: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敢一毫越理犯 分:本分

B.佞残妒,塞于胸间 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之矣 劫:劫持

D.为君子之归 期: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遗善闾里传 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拒我也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C.妄言议人,则几于小人 空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D.终身行斯言乎 自视也,亦若此也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3分)

(2)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3)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3分)

5.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於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B.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12-22 13:13
【答案】

1.C

2.D

3.D

4.(1)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

(2)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3)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5.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A项两个“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3.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行:一词多义,此处指品行;森然,严明的样子;法度,名词作动词,符合法度。(2)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3)若人,这样的人。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考生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四个选项均出自课后练习题。出题导向很好,引导师生回归教材。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

A项出自必修四《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

B项出自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有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土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原题就是加标点。

C项出自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

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低音帝王
  • 2021-12-22 14:24
哦,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