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阁的乐府诗集
答案:1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07 13:45
- 提问者网友:刺鸟
- 2021-11-07 01:25
汲古阁的乐府诗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11-07 01:53
汲扆本
汲扆本是从清代到1955 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傅宋本之前最为通行、最有影响的一个版本。它直接影响了摛藻堂四库荟要本、四库全书本、崇文书局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的诞生。可以说它在《乐府诗集》诸版本中的地位仅次于傅宋本。汲扆本的版式与汲晋本和汲本稍有区别,即全书中大多数的卷末有“东吴毛晋订正 男扆再订”字样。这是判定汲扆本的最为明显的版式特征。汲扆本传世甚多,全国各大图书均有,著录为普通古籍。
述评
汲扆本是在汲本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毛扆认为汲本不够令人满意,所以才会有再一次的校订。总体上来说,通过毛扆的这一次校订,产生了汲古阁本《乐府诗集》中最完美的一本,它在内容上相当接近傅宋本。它订正了绝大多数的汲本遗留的、汲晋本刊刻时产生的脱漏、讹误臆改之处,它对汲祖本(元本、王毛校)由于“先天缺陷”(汲祖本的底本是一个后期重印的无补版的明修本,漫漶断板较为严重;对校的绛云楼宋本是一个后期产生的、讹误甚多的本子)所产生的讹误进行了大胆的校改。当然,这种校改的主要依据是“他书”,因为毛扆没有看到过傅宋本,他之所以能够使汲扆本达到与傅宋本基本接近的程度,主要是依靠了他校。
缺陷
可以说,汲扆本的产生,使得汲祖本、汲晋本的绝大多数的错讹得到订正,但仍难免有所挂漏;不仅如此,汲扆本在订误的同时自身亦产生了一些讹误。
评价
汲扆本是汲古阁本《乐府诗集》最后的一本,也是内容上最为完善的一本,它代表了汲古阁整理《乐府诗集》的最高水平。它的出现,是以明末清初常熟文人校勘《乐府诗集》活动为基础的。尤其是陆贻典,他广列诸校--冯校、赵校、钱校、王毛校、钦校,为毛扆校书提供了可资参校的丰富的材料。汲古阁丰富的藏书,又为毛扆提供了他校的材料。在校本、他书齐备的条件下,汲扆本以求得事实之真为主要目的,从而克服了明修本和绛宋本带来的先天缺陷,成为清代及近现代一个远胜于元本的通行善本。
诗集
汲古阁整理刊刻《乐府诗集》,经过两代人四次校改,最终诞生了校对精良、堪称善本的汲扆本。从汲祖本到汲扆本,这期间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校改过程。从汲祖本到汲晋本,错讹不断累加。首先是因为汲祖本使用了后期重印的明修本和后期产生的、讹误甚多的绛宋本,造成底本上的先天缺陷;然后是汲晋本刊刻时又增添了不可胜数的脱漏、讹误和臆改。汲本和汲扆本所做的努力就是校改汲祖本和汲晋本的错讹。相比之下,改正汲晋本的错误相对比较容易,一般只需较为严格地遵照底本,但要改正汲祖本的错误,则非得据他书校改不可。
事业
据陶湘统计,汲古阁刻书约有六百种有零。其中以刊刻十三经、十七史用力最勤,亦最为著称。《乐府诗集》这部书在汲古阁刻书中的地位,必不及十三经十七史,但亦不是末流,应是处于一种中间地位。这一方面表现在毛晋对《乐府诗集》这部书评价颇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刊印过程中由草率转为精细。第一,毛晋的评价。毛晋跋从乐部诸书的分类说起的:“乐盖六艺之一也,乐部诸书,孟坚著诸经籍之首,贵与列诸经解之后,陈氏直厕诸子录杂艺之间,愈趋而愈微眇。”这说明毛晋倾向于将《乐府诗集》定位为乐书。《乐府诗集》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乐书与诗总集的双重特性,所以从宋代开始,它就既被著录在经部乐类又被著录在集部总集类。这两种不同的著录代表着不同的评价,在正统的眼光中,经部乐类的地位要远比集部总集类高。毛晋不仅将之视作经部乐类之书,且将之拔高至与经部诗类同等的地位上,如毛跋所言“太原郭茂倩集乐府诗一百卷,采陶唐迄李唐歌谣辞曲,略无遗轶,可谓抗行周雅、长揖楚词,当与三百篇并垂不朽。”在此我们不对毛晋这种评价作是非判断,我们关注的是毛晋的这种评价对刻书的影响。钱谦益《隐湖毛君墓志铭》称毛晋的刻书标准是以经史为源本:“故于经史全书,勘雠流布,务使学者穷其源流,审其津涉。其它访佚典,搜秘文,皆用以裨补其正学。”毛晋将之作为经部书来刊刻,汲古阁刻书又以经史为重,这都说明毛晋对于刊刻《乐府诗集》是颇为重视的。第二,刊刻过程是一个由草率到精细的过程。毛晋校刻《乐府诗集》在 1639 年,适逢明清易代之际,政局突变,汲古阁出版事业颇受影响。王咸在校书过程中受到时局动荡的影响,如卷三十三题识“己卯四月廿六日阅完此本。忆早春,客有自西北来者,言流寇纵横,然所过或有全者,独官军一到,虽鸡犬亦无 □ 类矣,闻之蹙于伤心。兹读戎昱《苦哉行》,”前年狂胡来,惧死翻生全。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鋋。“乃知振古如斯也,可胜叹哉!与公。”卷五十九又题“己卯七月十四阅竟。闻良招危焉,心曲尽乱,疑有漏处。”不仅如此,初版的整个校刻出版过程都比较仓促。
汲扆本是从清代到1955 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傅宋本之前最为通行、最有影响的一个版本。它直接影响了摛藻堂四库荟要本、四库全书本、崇文书局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的诞生。可以说它在《乐府诗集》诸版本中的地位仅次于傅宋本。汲扆本的版式与汲晋本和汲本稍有区别,即全书中大多数的卷末有“东吴毛晋订正 男扆再订”字样。这是判定汲扆本的最为明显的版式特征。汲扆本传世甚多,全国各大图书均有,著录为普通古籍。
述评
汲扆本是在汲本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毛扆认为汲本不够令人满意,所以才会有再一次的校订。总体上来说,通过毛扆的这一次校订,产生了汲古阁本《乐府诗集》中最完美的一本,它在内容上相当接近傅宋本。它订正了绝大多数的汲本遗留的、汲晋本刊刻时产生的脱漏、讹误臆改之处,它对汲祖本(元本、王毛校)由于“先天缺陷”(汲祖本的底本是一个后期重印的无补版的明修本,漫漶断板较为严重;对校的绛云楼宋本是一个后期产生的、讹误甚多的本子)所产生的讹误进行了大胆的校改。当然,这种校改的主要依据是“他书”,因为毛扆没有看到过傅宋本,他之所以能够使汲扆本达到与傅宋本基本接近的程度,主要是依靠了他校。
缺陷
可以说,汲扆本的产生,使得汲祖本、汲晋本的绝大多数的错讹得到订正,但仍难免有所挂漏;不仅如此,汲扆本在订误的同时自身亦产生了一些讹误。
评价
汲扆本是汲古阁本《乐府诗集》最后的一本,也是内容上最为完善的一本,它代表了汲古阁整理《乐府诗集》的最高水平。它的出现,是以明末清初常熟文人校勘《乐府诗集》活动为基础的。尤其是陆贻典,他广列诸校--冯校、赵校、钱校、王毛校、钦校,为毛扆校书提供了可资参校的丰富的材料。汲古阁丰富的藏书,又为毛扆提供了他校的材料。在校本、他书齐备的条件下,汲扆本以求得事实之真为主要目的,从而克服了明修本和绛宋本带来的先天缺陷,成为清代及近现代一个远胜于元本的通行善本。
诗集
汲古阁整理刊刻《乐府诗集》,经过两代人四次校改,最终诞生了校对精良、堪称善本的汲扆本。从汲祖本到汲扆本,这期间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校改过程。从汲祖本到汲晋本,错讹不断累加。首先是因为汲祖本使用了后期重印的明修本和后期产生的、讹误甚多的绛宋本,造成底本上的先天缺陷;然后是汲晋本刊刻时又增添了不可胜数的脱漏、讹误和臆改。汲本和汲扆本所做的努力就是校改汲祖本和汲晋本的错讹。相比之下,改正汲晋本的错误相对比较容易,一般只需较为严格地遵照底本,但要改正汲祖本的错误,则非得据他书校改不可。
事业
据陶湘统计,汲古阁刻书约有六百种有零。其中以刊刻十三经、十七史用力最勤,亦最为著称。《乐府诗集》这部书在汲古阁刻书中的地位,必不及十三经十七史,但亦不是末流,应是处于一种中间地位。这一方面表现在毛晋对《乐府诗集》这部书评价颇高,另一方面表现在刊印过程中由草率转为精细。第一,毛晋的评价。毛晋跋从乐部诸书的分类说起的:“乐盖六艺之一也,乐部诸书,孟坚著诸经籍之首,贵与列诸经解之后,陈氏直厕诸子录杂艺之间,愈趋而愈微眇。”这说明毛晋倾向于将《乐府诗集》定位为乐书。《乐府诗集》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乐书与诗总集的双重特性,所以从宋代开始,它就既被著录在经部乐类又被著录在集部总集类。这两种不同的著录代表着不同的评价,在正统的眼光中,经部乐类的地位要远比集部总集类高。毛晋不仅将之视作经部乐类之书,且将之拔高至与经部诗类同等的地位上,如毛跋所言“太原郭茂倩集乐府诗一百卷,采陶唐迄李唐歌谣辞曲,略无遗轶,可谓抗行周雅、长揖楚词,当与三百篇并垂不朽。”在此我们不对毛晋这种评价作是非判断,我们关注的是毛晋的这种评价对刻书的影响。钱谦益《隐湖毛君墓志铭》称毛晋的刻书标准是以经史为源本:“故于经史全书,勘雠流布,务使学者穷其源流,审其津涉。其它访佚典,搜秘文,皆用以裨补其正学。”毛晋将之作为经部书来刊刻,汲古阁刻书又以经史为重,这都说明毛晋对于刊刻《乐府诗集》是颇为重视的。第二,刊刻过程是一个由草率到精细的过程。毛晋校刻《乐府诗集》在 1639 年,适逢明清易代之际,政局突变,汲古阁出版事业颇受影响。王咸在校书过程中受到时局动荡的影响,如卷三十三题识“己卯四月廿六日阅完此本。忆早春,客有自西北来者,言流寇纵横,然所过或有全者,独官军一到,虽鸡犬亦无 □ 类矣,闻之蹙于伤心。兹读戎昱《苦哉行》,”前年狂胡来,惧死翻生全。今秋官军至,岂意遭戈鋋。“乃知振古如斯也,可胜叹哉!与公。”卷五十九又题“己卯七月十四阅竟。闻良招危焉,心曲尽乱,疑有漏处。”不仅如此,初版的整个校刻出版过程都比较仓促。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