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阅读课堂指导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17 10:23
- 提问者网友:仅仅戏一场
- 2021-12-16 15:03
如何进行小学阅读课堂指导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隐居在月球
- 2021-12-16 15:18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明确指出“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他在书中写道“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漠,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他用两个感叹号表明了自己的鲜明态度,也让每一位阅读者明白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何其重要。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针对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找出适合孩子们的阅读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喜欢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智力。
一、小学生的阅读特点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画图”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所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必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个性倾向性还不够稳定。如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读书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节阅读课的方法指导。
二、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
1、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常规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
(1)初读。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生字词,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学生要理解文章中体会出的思想内容,只凭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三、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检验成功与否的秘诀就是看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占石成金”的方法。
1、阅读要明确目的。
在阅读中学习什么,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直至达到预想的结果。目前,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没有目的,不少儿童读课外书,只能了解一些热闹的情节;在阅读上,也是老师读到哪里,听到哪里,只会完成老师指定的活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在阅读结束后也无法自我评价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每次阅读教学中都应使学生明确该次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法可寻地主动学习。
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层次水平。一般说来,有以记诵问题解决的结果为主的记忆水平;有希望能够理解并在相似的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模仿水平;还有使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水平。阅读能力低弱的学生,一般都处在前两种水平上。不同层次水平的阅读,其效果当然是迥然不同的,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确立较高层次水平的阅读目的。在这里教师要意识到,阅读不仅能挽救某些学生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阅读发展了学生智力。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他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2、阅读要注意过程。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利用旧知掌握新知,同化更新知识的过程。只重视学生的阅读结果,不注重了解学生获取这个结果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不行的。
学生阅读的任务是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学会阅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应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过程完成阅读。并意识到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达到预想结果的保证,是形成正确阅读方法的必由之路。
3、阅读要勤于思考: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储存内容,但既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语文就是背记,有的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有过渡偏重记忆的现象;也有的老师精心设计了阅读训练,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记忆,使那些本应成为思考训练的设计仍然变成了知识记忆,这是不行的。教师的阅读指导,一定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阅读要培养兴趣和习惯。
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一般说来,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对语文都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课堂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股好学的钻劲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学校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获取丰富的知识,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呢?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搞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形成习惯。当学生对语文课感到兴趣盎然时,就会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这种自觉的行动就是初步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明确指出“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他在书中写道“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漠,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他用两个感叹号表明了自己的鲜明态度,也让每一位阅读者明白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何其重要。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针对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找出适合孩子们的阅读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喜欢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智力。
一、小学生的阅读特点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画图”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所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必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个性倾向性还不够稳定。如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读书习惯,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节阅读课的方法指导。
二、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
1、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常规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
(1)初读。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生字词,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学生要理解文章中体会出的思想内容,只凭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三、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检验成功与否的秘诀就是看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占石成金”的方法。
1、阅读要明确目的。
在阅读中学习什么,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直至达到预想的结果。目前,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没有目的,不少儿童读课外书,只能了解一些热闹的情节;在阅读上,也是老师读到哪里,听到哪里,只会完成老师指定的活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在阅读结束后也无法自我评价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每次阅读教学中都应使学生明确该次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法可寻地主动学习。
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层次水平。一般说来,有以记诵问题解决的结果为主的记忆水平;有希望能够理解并在相似的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模仿水平;还有使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水平。阅读能力低弱的学生,一般都处在前两种水平上。不同层次水平的阅读,其效果当然是迥然不同的,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确立较高层次水平的阅读目的。在这里教师要意识到,阅读不仅能挽救某些学生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阅读发展了学生智力。尤其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他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2、阅读要注意过程。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利用旧知掌握新知,同化更新知识的过程。只重视学生的阅读结果,不注重了解学生获取这个结果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不行的。
学生阅读的任务是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学会阅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应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过程完成阅读。并意识到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达到预想结果的保证,是形成正确阅读方法的必由之路。
3、阅读要勤于思考: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储存内容,但既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语文就是背记,有的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有过渡偏重记忆的现象;也有的老师精心设计了阅读训练,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记忆,使那些本应成为思考训练的设计仍然变成了知识记忆,这是不行的。教师的阅读指导,一定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阅读要培养兴趣和习惯。
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一般说来,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对语文都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课堂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股好学的钻劲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学校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获取丰富的知识,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呢?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搞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形成习惯。当学生对语文课感到兴趣盎然时,就会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这种自觉的行动就是初步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尘事揪人心
- 2021-12-16 16:09
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分析错综复杂的信息、不断充实自己知识的能力。这样“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就成了当务之急,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由单纯、机械地吸取知识向怎样吸取新知识、锻炼新能力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变“学会”为“会学”,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地去进行学习,教会他们应具有的能力,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的宝藏。在这方面,英国科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学习的知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学习方法甚至比掌握学习的内容更为重要。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多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们很难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转变。
一、合作学习,使学生全员参与
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改革已呈现多元化,其中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围绕教学目标群体讨论、商议,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有效的学习合作中互相沟通信息、互相学习、模仿、互相取长补短,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团队观念,交往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引导学生思维间的碰撞、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如人教版第一册的统计内容,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可以让小组讨论、总结
,并要求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说出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可由各组推荐代表阐明本组最新颖、突出的见解。学习“测量长度”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测量时,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还充当标杆……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他们不仅学会了测量,也锻炼个动手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班级人数众多,难以人人参与的难题,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显示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整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1、注重实践,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它表明了“行——知——行”这一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学生学习了数学理论知识,又把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是学生创新的过程。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直观为主,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使学生创新意识在实际中萌发,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让学生看到创新的成果,体会创新的快乐,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学会创新。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可以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然后指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推倒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呢?这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摆一摆,通过实践,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2、引导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努力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次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置疑问——引导探索——练习反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乏味,同时对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了很大作用。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倒过程,教师可以不按教材中指导学生沿高线剪下,拼成长方形的传统教法,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得出结论。在教学中可这样启发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自己手中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你能否把它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生自己动手剪拼的方法有五种。通过动手、动脑的尝试,自己就能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倒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质疑问难,标新立异,激发探究的欲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没有问题,就没有强烈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多思善思、多问善问,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质疑如果及时鼓励,他们还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要吃别人嚼过的馍,要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有意识地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使他们有勇气独树一帜,勇于创新。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尽管有的设想不合实际,失败了,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的尝试,思考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引导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再创造”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给学生备好问题,认为给学生问题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并满足于学生会解答这些现成的问题,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我们的孩子丧失问题意识,缺创新精神。其实,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像历史上数学家经历的创造过程一样,观察、实验,用直觉或推理提出猜想再加上证实,然后建立这些发现之间的联系,形成体系,得到类似课本的数学知识。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可先让学生回忆圆面积公式的推倒过程,让学生说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统一公式,再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实物教具,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作为再创造的起点。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它们都是上下一样粗细,上下两底平行,高垂直于底面,进而鼓励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直觉,根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共同点大胆猜想,在教师的引导下,结果有半数多的学生猜出圆柱体积也是底面积×高,接着,教师问:大家的猜想对吗?怎样验证?这一问题的提出,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共同启发,合作实验。通过学生共同讨论与合作实验以及教师的组织引导,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即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经历了知识的全过程,享受了再创造的自由,学会了数学化归的思想方法,也体现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基本思想,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十分有益,特别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发现、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求异发散,大胆尝试
过去,教师往往偏重于求同思维的训练,忽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其实,求异思维才是创造思维的重心,因为求异思维建立在大胆猜想和尝试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每一时机鼓励学生同中求异、主动探索,诱导学生严谨思考,优化解题策略,不断把学生引向探究知识的新境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如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船分别从东西两港相对开出,8小时相遇。而甲船6小时到达西港,乙船又用几小时到达东港?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相似问题的解法。题目出示后,教师可利用小学生好表现、上进心强的心理,积极鼓励学生:看谁最聪明,能找到两种以上的解法,谁就是一个成功者。经过学生大胆尝试,共有五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1÷(-)-8=10(小时)解法二:×8÷(-)=10(小时)解法三:1/6×8÷=10(小时)解法四:8×=10(小时)解法五:设乙船又用x小时到达东港。8:x=6:8x=10
这都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基础上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尝试一题多解后,教师再抓住解题的关键,适时点拨,既突出了重点,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探讨意识、成功意识、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创设一个学会方法的情境,一个学会方法的契机,一个让学生放开思想、大胆设想、充分尝试的氛围,从而教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落到实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