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侍中是什么官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6 13:49
  • 提问者网友:你给我的爱
  • 2021-02-15 19:05
侍中是什么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2-15 20:32
问题一:侍中是什么职务,负责什么? 侍中:官名。
1)秦朝始置,即原丞相史,往来殿中奏事,故名。西汉为加官,凡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以至郎中,加此即可入侍宫禁,亲近皇帝。多授外戚、亲信、文学侍从、材武之士、功臣子弟等。侍从皇帝左右,侍奉生活起居,分掌御用乘舆服物、甚至亵器虎盂唾壶等杂务,无定员以功高者一人为仆射。汉武帝以后常授重臣儒者,与闻朝政,赞导众事,顾问应对,与公卿大臣论辩,平议尚书奏事,为朝中要职。汉武帝末年因侍中马(亦作莽)何罗挟刀谋逆,令出居宫禁外,有事召入,事毕即出,虽尊显日甚,亲近则逊于前。王莽秉政,复令与宦官同住禁中。东汉置为正式职官,秩比二千石,无定员;居首者称祭酒,不常授,职掌殿内门下众事,侍从左右,顾问应对,谏诤纠察,向公卿传谕御旨,皇帝出行则参乘骑从,名义上隶少府。地位尊贵亲近,多授硕儒,以备咨询。或用外戚,则“内于机密,出宣诰命”。汉章帝时复令出居宫外。东汉后期与给事黄门侍郎组成侍中寺,管理宫门内外众务。汉献帝时定员六人,与给事黄门侍郎出入禁中,入侍帷幄,省尚书事。三国魏、西晋置为门下之侍中省长官,员四人(加官无定员),三品,秩千石,常侍于皇帝左右,管理门场众事,侍奉生活起居,拾遗补阙,谏诤纠察,傧相威仪,平议尚书奏事,有异议得驳奏。后加予宰相、尚书等高级官员,令其出入殿省,入宫议政。东晋、南朝宋沿置,兼统宫廷内侍诸署,皆三品。南齐、梁、陈为门下省长官,愈益尊贵,员四人。梁十三班,陈三品、中二千石。于侍奉生活起居、侍从左右、顾问应对、谏诤纠察等侍从本职外,兼掌出纳、玺封诏奏,有封驳权、参与机密政务,上亲皇帝,下接百官,官显职重,时号“门下”,或以宰相目之。多选美姿容、有文才、与皇帝亲近者任之。陈亦用作亲王之起家官。北朝常总典机密,受遗诏辅政,权任尤重,时号“小宰相”。北魏初置四员,普泰(531-532)间增至六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一品中,二十三年定为三品,北齐因之。北周则仅为加官,宣帝末置。隋朝改名纳言、侍内。唐朝复置,为门下省长官,员二人,正三品。掌审议封驳中书省草拟诏敕,与中书、尚书省长官同为宰相,在政事堂共议国政。地位尊崇,师长百僚,玄宗以降,不轻授人,而以门下侍郎主持省务。代宗大历二年,升为正二品,名义崇高,罕议政事,仅在重大典礼中赞导礼仪。唐朝中后期常加“检校”名义,用为褒赏功臣、藩镇的加官,号为使相。五代亦然。唐高宗龙朔二年曾改名东台左相,咸亨元年复旧。武则开光宅元年改名纳言,中宗神龙元年复旧;玄宗开元元年改名黄门监,五年复旧,天宝元年改名左相,肃宗至德二年复旧。北宋前期为二品寄禄官,仅表示品阶俸禄,无职事,作为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之兼官,号使相,不预政事,不签署朝廷命令,唯于除授官员的敕书末尾,存其官衔。神宗元丰改制后,复为门下省长官,正一品,然因官高未堂除授,而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其职。南宋省。辽朝为南面官署门下省长官,实际上多为重臣、封疆大吏甚至著名僧人的加官。西夏为辅佐国主的亲信贵臣,亦掌军权。金初尚书、中书、将门虎子下三省并立,然中枢政务实由尚书省主持,侍中为显贵尊号。熙宗至海陵王时,多由尚书左丞相兼任,纯属虚衔,后随省废。元朝未设门下省,唯于皇帝祭祀时,临时委任他官暂摄侍中,为礼仪官。
2)辽朝借用汉官名所置北面官,又译“世烛”。北面诸帐司、北面诸官、马群司、诸路群牧使司等皆置。
3)明朝建文帝时置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左、右,位在侍郎上,正二品,成祖即位后废。问题二:门下省侍中是几品官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旧唐书·职官志》: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省之名。至晋,始置门下省。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降(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东汉时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门下省仅主朝仪等事。神宗元丰改官制,始恢复审查诏令的旧制。南宋初,中书、门下合并为一。辽金亦置门下省。元以后废。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隋代因避隋文帝父亲杨忠讳,改侍中为“纳言”,唐初沿称,后仍复称侍中。
《新唐书》:“周制,大宗伯郁人,下士二,掌祼事。汉无郁人,用近臣。汉世侍中微甚,籍孺、闳孺等幸臣为之。后汉邵阖自侍中迁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职省起居,执虎子,盖亵臣也。今侍中位宰相。”
高宗曾改为左相,武则天时曾改为纳言,玄宗开元时曾改黄门监,玄宗天宝时又改为左相,肃宗至德时复原名。宋时甚少除授,从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仅五人,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宰相,行侍中之职。辽、金时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衔,也有专职的,比如辽弗的侍中萧思温,拥立辽世宗,金国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衔。元朝时候的侍中职权开始下降,虽然也是丞相加衔,专职的侍中只是礼官、从官。问题三:汉朝的侍中官是干什么的,又住在哪里?手下有多少兵? 侍中是辅佐皇帝,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顾问,官职不在正规的官职范围内,级别属于从一品,有自己的府邸是肯定的。汉代的侍中级别地位高主要是因为在皇帝身边工作,算得上是个无实权的职位,所以一般没有掌握兵权。到了汉代以后,侍中的地位逐渐提升问题四:宋代侍中官居几品? 宋代(辽金)
宋时甚少除授,从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仅范质、赵普、丁谓、冯拯、黄中庸五人。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宰相,行侍中之职。辽、金时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衔,也有专职的,比如辽国的侍中萧思温,拥立辽世宗,金国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衔。
元代
元时设中书省,以中书令丞为宰相,平章、参政为副,不设侍中。期间曾有设门下省之议,不果。祭祀时以他官充侍中以备礼仪所需。
明清
明初废中书省不设宰相,无侍中之任。建文年间曾设侍中,正二品,位次尚书,在侍郎上。成祖即位后废。清朝不设宰相,与明代同。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
《旧唐书·职官志》:秦汉初,置侍中,曾无台省之名。至晋,始置门下省。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降(以后),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东汉时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门下省一般设有: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隋代因避隋文帝父亲杨忠讳,改侍中为“纳言”,唐初沿称,后仍复称侍中。
《新唐书》:“周制,大宗伯郁人,下士二,掌祼事。汉无郁人,用近臣。汉世侍中微甚,籍孺、闳孺等幸臣为之。后汉邵阖自侍中迁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职省起居,执虎子,盖亵臣也。今侍中位宰相。”
高宗曾改为左相,武则天时曾改为纳言,玄宗开元时曾改黄门监,玄宗天宝时又改为左相,肃宗至德时复原名。宋时甚少除授,从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仅五人,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宰相,行侍中之职。辽、金时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衔,也有专职的,比如辽国的侍中萧思温,拥立辽世宗,金国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衔。元朝时候的侍中职权开始下降,虽然也是丞相加衔,专职的侍中只是礼官、从官。问题五:古代官位等级的侍中(纳言) 秦汉之时,侍中为少府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西汉武帝以降,地位渐高,等级直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其此之谓乎)问题六:在汉武帝时期,侍中是个什么性质的官?管什么? 侍中官职不大,却天天能见到皇帝,武帝朝用中朝对付外朝,所谓中朝有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以及散骑诸吏。侍中的地位不可小瞧。霍去病,卫青,霍光,甚至李陵都曾经坐过这个位置。侍中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顶,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问题七:待中是个什么官 秦侍中为丞相之“史”(属员),以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名。汉为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侍中任务很杂,须分掌乘舆服物(包抱“虎子”即溺器在内)。但此官因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地位渐趋贵重。武帝时因侍中莽何罗图谋行刺,始令侍中出居宫外。王莽执政时复入,东汉章帝时复出外。秦、汉侍中员额无定。魏、晋定为四人,加官者不在限额内,职责与秦、汉侍中不同,虽仍在近侧,而不任杂务,与散骑常侍同备顾问应对,拾遗补缺,遂成为清要之官。魏国时已经成为加衔,司马懿、曹爽执政都加衔侍中,晋朝建立,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不仅开始成为三公、执政的加衔,而且直接参与朝政,晋怀帝就是侍中华混拥立的。侍中的百官排位在尚书令、诸大将军之下,中书监之上。晋朝开始把侍中作为三公的加衔,并且参与执政。曹魏时期侍中的百官朝位根据群臣上郭太后表记载排在九卿之下,在尚书仆射和中书监、中书令之上,大将军执政时的尚书仆射和中书监、令是没有实权,可是曹魏还没有一位专职侍中能对朝政产生影响。晋朝的侍中比中书监、中书令的地位高,成为朝廷要职,曹魏掌权的中书监、令刘放、孙资甚至可以决定三公任免,晋朝的中书监荀勖也曾参与司徒任命,当时他也加衔侍中。泰始二年,诏曰:“古者百官,官箴王阙。然保氏特以谏诤为职,今之侍中、常侍实处此位。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以兼此选。”由侍中侯史光等巡视天下,侍中已经从曹魏时期的加衔、内廷顾问成为有实权的职务,侍中任恺与尚书令、车骑将军贾充的矛盾就表明了侍中的权限和影响力。南朝宋文帝以侍中掌机要,梁、陈相沿,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北魏尤重其官。隋称纳言,唐复为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位正二品,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新唐书》:“周制,大宗伯郁人,下士二,掌祼事。汉无郁人,用近臣。汉世侍中微甚,籍孺、闳孺等幸臣为之。后汉邵阖自侍中迁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职省起居,执虎子,盖亵臣也。今侍中位宰相。”高宗曾改为左相,武则天时曾改为纳言,玄宗开元时曾改黄门监,玄宗天宝时又改为左相,肃宗至德时复原名。宋时甚少除授,从太祖至神宗,拜侍中者仅五人,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宰相,行侍中之职。辽、金时期的侍中也多是三公的加衔,也有专职的,比如辽国的侍中萧思温,拥立辽世宗,金国的丞相、重臣多有侍中加衔。元朝时候的侍中职权开始下降,虽然也是丞相加衔,专职的侍中只是礼官、从官。明朝时候的侍中仅仅是正二品,位次低于尚书。清朝时候的官职中没有侍中。明清时期的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职权,近似前朝执掌实权的侍中。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