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清朝人口增涨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答案:3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5 06:15
  • 提问者网友:一抹荒凉废墟
  • 2021-02-15 03:26
清朝人口增涨对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行雁书
  • 2021-02-15 04:19
一、社会方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清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人口增长.
( 清前期自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 年) 平定了三藩叛乱后,直到嘉庆元年( 17% 年) 为止,内地都没有发生大规模社会动乱,这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二、政策方面
(一)赋役制度重要改革是重要原因.
1、兹生人丁,永不加赋.
康熙朝始除人头税,规定,“兹生人丁,永不加赋”,人民就大胆地生子女而不担心因此多交税.
2、摊丁入亩的推行.
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全国人口在10年内净增一倍,人口从康熙末年的7千万增加到乾隆初年的1亿5千万;
(二)对全国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是清朝人口增长原因之一.
(清朝对全国的有效管辖领域在我国历代王朝中是最大的,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尽管它
的版图面积不是最大的)

,因此人口统计范围也是最大的.清朝把人口分为边民和腹民,”皆隶于所在的府、厅、州、县.凡民,男曰丁,女曰口·一腹民计以丁口,边民计以户.盖番、回、黎、苗、瑶、夷人等,久经向化,皆按丁口编人民数“,腹民即为内地人民,包括番(
藏) 、回、黎、
苗、瑶、夷等很多所谓久经向化的少数民族.对这些少数民族人口的统计,表明清朝人口统计范围已远远超过之前历代王朝.)
三、经济方面
(一)生产力发展和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是清朝人口增长最根本的原因.
( 从铁器、牛耕在农业上的使用、推广到大部分生产部门普遍使用铁器,从黄河流域开发到长江流域开发以至经济重心南移,从单季稻的生产到双季稻的推广乃至部分南方地区三季稻的栽培再到经济农作物的大量种植,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传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二)战后恢复经济的措施.
( 在内地和边疆大规模推行垦田措施、兴修水利等.)
(三)食物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人口增长.
(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使不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养活众多人口,为人口增加创造了条件.)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2-15 05:33
明朝相比清朝农业技术水平略降由于均耕面积幅减少精耕细作程度加深..口量增加土相增加限于造社口剩自乾隆起由于商业资本高利贷断侵蚀农村土兼并加剧及城市手工业发展部排挤农村家庭手工业农民体经济遭破坏同由于口激增造田少数田却掌握少部主手赋税主盘剥更压榨农民衣食饱清期社稳定重要原至嘉庆间曾农民起义军冲进紫禁城事
  • 2楼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2-15 05:06
首先,人口的膨胀,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对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是引发清朝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非常重要的一个相关因素。 一般而言,在清代,人均四亩地可以维持生活。而到1766年,人均土地降到3.52亩,1812年再降至2.19亩。大土地私有制在清代经上百年的发展至乾隆时期,已使土地占有很不平均,而人口的增45多更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紧张化,激化了阶级矛盾。 如果说清初的“民变”是具有民族意识的反清复明斗争,而1796—1804年的白莲教起义则主要是争取生存空间的斗争。历时九年,波及九省的白莲教起义使中国人口减少了1103万.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也是人口压力摧生的结果。“就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背景而言,导致太平天国的革命运动,最值得注意的原因,即为人口压迫问题”(庄吉发:《清代天地会源流考》,故宫丛刊1981年版,第114页)。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人口的减少更为惊人。 虽然许多专家的统计数字不尽一致,如胡焕庸认为从咸丰元年(1851年)到同治三年(1864年)中国人口减少了一亿七千万;21周源和认为从咸丰元年(1851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全国人口减少了一亿六千万。22陈恭禄认为太平天国时期“死者殆有全国人口总数三分之一,约一万万以上”;23葛剑雄认为“1851年到1865年这十四年间总人口减少了1.12亿”24。无论哪一种数字都显示出太平天国运动后人口的损耗是非常惊人的。用战乱来减少人口是所有缓和人口压力的途径中最残酷的途径。 其次,人口的膨胀,激化了民族矛盾。人口的剧增,使许多汉民涌入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之争夺生存空间,导致了民族间的冲突。 第三,人口的膨胀,导致了租佃关系的变化。由宋代的“逃佃”到清代的“霸佃”,反映了人口增长与土地供不应求这一矛盾发展的历史过程,在宋代,“富民召客为佃户,每岁末收获间,借代给,无所不至。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宋会要辑稿·食货》一三之二一)“客[户]虽多而转徙不定。”《宋文鉴》卷106吕大钧《民议》)这就是说,在宋代佃农找到一个雇佣他的地主,找到一份土地耕种还不是一个困难的事,而清代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了,佃农相对土地来说已是供大于求,在这种状况下,地主往往要么增加租额,要么抽回土地,另行高租招佃,引起了佃农的“霸佃”斗争。此外“永佃制”、“押租制”的出现都反映了人口增加,人地关系紧张这一现象。 第四,人口膨胀,导致清朝中叶以来移民浪潮长盛不衰。过去的移民浪潮主要因战乱而兴起,如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后的北民南移,以及靖康之变后的移民。而清代移民则是因为人口增长的压力所引起,因而此时的流移之民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清代人口的国内移动有三大趋势:一为经由湖广移居四川;二为移民东北;三为移民台湾和周边岛屿。所谓“江西填两湖,两湖填四川”就是这种寻求生存资料、生存空间的移民。 海外移民也迅速增加,整个十九世纪上半期,出国的华工,估计为32万人,平均每年为6400人左右。而在1850年以后的25年间猛增到128万人,平均每年为51000多人,为上半期的8倍。25 第五,人口膨胀导致了失业流民增多与帮会组织的兴盛。人口增多,劳力过剩,使许多人被挤出固有的乡土沦为流民。这种流民与过去因躲避战乱和灾荒而背井离乡的流民的区别在于,后者可以在战乱平息后和灾荒年景过去后陆续回到土地上重建家园,而前者即使太平盛世和风调雨顺的年景也无家可归。他们分散于各车站、码头、运河口岸、城镇一隅,无依无靠。既不受宗族社会,也不受政府的保护和控制。为了得到集体保护,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生存下来,需要秘密会社这样一种假亲属结构给他们提供保护和互助,因此帮会组织空前兴盛。 第六,生存空间日益仄逼,资源分配日趋紧张的状况,各级政府成了越来越多的科举职业大军附着的机体,各级行政机构冗员充斥,而后备队伍在官衙门外却仍排着长队,似乎看不到尽头。其结果是“文士过多,官场竞争激烈,各使手段,贪污贿赂盛行”。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