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何不同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08:46
  • 提问者网友:情歌越听越心酸
  • 2021-04-04 00:28
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何不同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04-04 01:03
孔子的“中庸之道”侧重于伦理道德方面的.
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则只要是继承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并有所发展,中庸主要侧重于社会和自然的方面的事.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舊物识亽
  • 2021-04-04 02:38

中庸之道虽同被亚里士多德与孔子所称赞,但在比较中可以发现,两人的思想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概而言之,相同方面主要有三点:(1)都视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行与至善;(2)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是道德主体的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体,分别认为中道是种相对中道与权变时中;(3) 都意识到了中庸之道所内涵的辩证法思想,寻求一种“德性之中”与“和而不同”。不同的方面有:(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对来说,在内涵上包含有更多的求知成分,可说是种理性中道:孔子的中庸思想则相对具有较浓的人性意味,可说是种性情中庸;(2) 经验德性论与先验人性论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德性并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行为习惯中形成获得的,所以,要想实现好的德性,实现中道,就得注重习惯的作用,在日常行为中积累达到。孔子则认为作为一种至德中庸实际上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流行与实现,是先天地内在于人自身的,是人生来就本有的,所以,只要通过个人自身的不断修养就能逐渐体认自身本有的德性,从而实现中庸之道。(3) 德性自愿与道德自觉的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是种自愿的德性,只有行为主体的自愿行为才可能称得上是种德性,强调意志自由在实现中道过程中的...

中庸思想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中庸思想的解析有助于更进一步解读他们的伦理思想。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教化出来的品质,是道德情感感受和行为的合适,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但是,对中庸的涵及及其标准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对理想社会的不同设计,体现了宗教法制农业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的差异。分析和理解中庸思想,对现代道德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