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对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读四书五经先读什么

答案:6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8 00:13
  • 提问者网友:欺烟
  • 2021-03-16 23:37
对一个五年级的学生读四书五经先读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03-17 01:12
四书一般应从大学开始读,然后是论语,孟子,中庸,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最好从孟子开始,因为孟子最好理解。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3-17 04:54
可先学中庸
  • 2楼网友:逐風
  • 2021-03-17 04:11
背十三经注疏
  • 3楼网友:猎心人
  • 2021-03-17 03:33
没有一定的阅历读起来可能会难以理解
  • 4楼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3-17 02:48
《人生四书》算是“四书”的大众普及版,“四书”包含《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南宋朱熹将其编定在一起,意在以相对简易的“四书”来代替古老难学的“五经”,作为推行儒家教化的范本。然后元、明、清三代科举都以“四书”为教材,“四书”就是近八百年中国人的“圣经”,是国学的核心。不过,《孟子》等书都是长篇文言论文,比较难读,可以《人生四书》晓其大概。当当网就有卖的。
  • 5楼网友:白昼之月
  • 2021-03-17 02:37
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虽然这些经书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是作为经典来遵奉的,但其实也有时代的不同,我们今天把儒家学派的经书统称为十三经是源于南宋时代,而在之前又分几个时期,不同的时期对经书有不一样的说法, 这是要加以注意的。
其中,礼经在汉朝是指仪礼,主要讲士大夫阶层的礼仪,在汉朝时叫<士礼>,晋朝时始称<仪礼>,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周礼>和<礼记>。至东汉时,学者郑玄为这三部礼书作注,合称三礼,唐以后都列入经书。
另外我们最容易错误的是春秋一书,<春秋>本是鲁国史书,我们称春秋一般是指它的注解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东汉以后左传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通常情况下我们说春秋就是指左传。
四书在先秦前就存在的,当时尚无四书之说,其中<论语>孔子死后汇编的孔子言行录,<<孟子>是记述旧中国时代孟轲的政治思想的书,而<大学>与<中庸>本来是礼记里的两篇文章,讲作学问和修身之道的,到南宋时,学者朱熹把它们分别独立出来加以注解,并且和<论语>、<孟子>合编为一套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初级入门教材,叫做<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也叫四子书,此外还有个别称叫“学庸论孟”。
另外,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这四书五经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文学、史学、哲学、政治、经济、教育、伦理、道德、天文地理、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

儒学最初的课程有四门功课,是儒生的必修课,它们是诗、书、礼、乐,时称为四术,约相当于今天的文学课、古代史课、政治课及音乐课。后来增设了易和春秋,相当于当时的哲学课和近代史课,这已经是孔子晚年的时期了,后人称之为“六艺”,也叫六经。其中因为古代没发明乐谱而致使乐经在战争中失传,到汉朝时只剩下了其他五经,汉文帝时开始设立各经学博士至武帝时代完成系统学府,五经之说至此流传至今。

而所谓国学中儒学的十三经一说,则是在唐朝的科举发明以后,前面提到的礼分三礼,春秋分三传,分开计算则是九经,唐太学里作为标准的经文由前九经再加<孝经>、<论语>、<尔雅>,最后到宋朝时崇文抑武又把孟子列入经书,共十三种,以后再没增加,但十三经名字的由来更晚,大致在明朝汇刻<十三经注疏>和<十三经古注>才正式有了现在通用的十三经之说。

最后提提尔雅,该书实际上是汉朝人在战国时代学者们积累的训诂资料的基础上编定的一部按意义分类解释的古典字典,因为对读古经(严格意义上讲,中国人一直在读古书)很有帮助,所以被尊为经书。
古代有个对子:三星日月光,四诗风雅颂。其中风指国风,诗经的一种,雅是大雅小雅的统称,颂也诗书中的一种载体。关于此节,将在以后论及对联的艺术一节谈及。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