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蛇什么时候冬眠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5 17:56
  • 提问者网友:十年饮冰
  • 2021-04-05 14:02
蛇什么时候冬眠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woshuo
  • 2020-06-05 17:54
问题一:蛇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冬眠? 一般进入冬天后,气温降到七到八摄氏度,蛇就开始选择那些高温干燥的洞穴冬眠。到了春天气温回升,惊蛰气节蛇就结束冬眠期了。问题二:蛇是在每年的什么时间冬眠? 每当冬季到来,气温降到7-8℃时,蛇就开始选择高燥地带的洞穴、 树洞和岩石缝隙作为蔽身之地,进入冬眠。冬眠时,往往有几十条或成百 条同种或不同种的蛇群集在一起。 蛇为什么要集体冬眠呢?因为蛇属于冷血动物,体内的温度随环境温度 的变化而变化。冬天,外界温度下降后,蛇的体温也下降。因此蛇类就采 取冬眠的方式来适应低温环境。这期间,蛇不吃不动,仅依靠消耗体内越 冬前储备的脂肪来维持生命活动的最低需要。在冬季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 下,散居冬眠的蛇类死亡率高达1/3到1/2。如果群聚冬眠就可使周围温 度增高1-2℃,还可减少水分的散失。这就大大地降低了体内能量消耗的 水平,减少死亡率,还有利于来年春天出蛰后增加雌雄蛇交配的机会。 每年四五月份蛇出蛰后,开始出洞活动,第一个任务是寻偶交配,雌 蛇的皮肤和尾基部的腺体能分泌一种特有的强烈气味,以吸引雄蛇尾随而 来。蛇类大多卵生,少数卵胎生。夏初到冬初是蛇的活动期,蛇在这期间 摄食和进行繁殖,每年的7、8、9三个月是蛇摄食最繁忙的时间,捕食对象 非常广泛,包括各类脊椎动物。蛇吃东西时并不咀嚼,只是把食物囫囵地 吞下。蛇的嘴巴能张得很大,可吞下比自己大得多的食物。 蛇在生活过程中,还有蜕皮现象,一年要蜕几次皮。蜕下的皮中药上 称为蛇蜕或龙衣,有祛风湿的功效。 全世界共有2 700多种蛇,其中1/4是毒蛇 。最大的蛇是生活在南美 洲的水蟒,长可达11米以上。问题三:蛇是什么时候开始冬眠 蛇的冬眠期一般从¨月至翌年4月,但也有12月初才开始冬眠,次年3月初就出蛰的。冬眠期的长短取决于寒冷季节的长短和严酷程度,随着地理纬度的升高,蛇冬眠期延长。蛇的冬眠时间依不同种类而不同,如浙江烙铁头冬眠期为11月下旬至第2年4月初,而银环蛇冬眠期为12月至第2年3月初。同一种蛇在不同地区冬眠时间也不同,如银环蛇在广西南宁冬眠期到4月份,而在浙江杭州冬眠期至5月份。蛇类冬眠的前后顺序与蛇的种类、性别、年龄有很大的关系。最先进洞入蛰冬眠的是无毒蛇,然后是毒蛇;同一种蛇类比较,雌蛇先进洞,其次是雄蛇,最后是幼蛇。问题四:蛇什么时候开始冬眠 根据地区的温度差异是不一定鸡,一般来说白天的最高温度在12度以下的话,蛇肯定进入冬眠了,现在气温还很高,所以蛇还是会觅食的,北方的蛇冬眠早于南方。月份到不一定,看气温的,当气温降到7-8℃时蛇就会选择高燥地带的洞穴或树洞和岩石缝隙作为蔽身之地进入冬眠.问题五:蛇每年什么时候结束冬眠,开始出来活动啊? 蛇通常在清明前后开始结束冬眠,结束冬眠后出来找食补充体能。
它们喜栖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的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蜕皮时,蛇的新旧皮之间会分泌出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有助于蛇的蜕皮。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蛇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问题六: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么冬眠 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在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风和日立的天气,偶尔也会出来晒太阳,有时也会进食。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问题七:蛇一般是什么时候开始冬眠 根据地区的温度差异是不一定的,一般来说白天的最高温度在12度以下的话,蛇肯定进入冬眠了,现在气温还很高,所以蛇还是会觅食的,北方的蛇冬眠早于南方。月份到不一定,看气温的,当气温降到7-8℃时蛇就会选择高燥地带的洞穴或树洞和岩石缝隙作为蔽身之地进入冬眠.问题八:冬眠蛇什么时候出洞捕食 春天吧问题九:广州蛇什么时候开始冬眠 眠是修眠现象的一种。是动物对冬季不利的外界环境条件(如寒冷和食物不足)的一种适应。主要表现为不活动,心跳缓慢,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常见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无脊椎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和许多哺乳类(如蝙蝠、刺猬旱獭、黄鼠、跳鼠)等。
冬眠过程可分为入眠、深眠和出眠3个阶段。
入眠 动物体温开始降低到稳定地接近环境温度的过程,大约需要一到数日。入眠的外界刺激因素主要是温度。各种动物入眠的环境温度上限相差很大:蝙蝠是24~28℃、刺猬27℃左右、黄鼠20~22℃、仓鼠9~10℃。光照、食物及饮水的供应也影响入眠。入眠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体重。一般认为,体重迅速增加直到较稳定地停留在较高水平,则是动物已具备入眠的内部条件。否则环境温度虽低但动物仍不入眠。待体温调定到接近环境温度后,便进入深眠。
深眠 此阶段长短不定,一般可达数月之久。这时的生理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呼吸明显减少,如刺猬的呼吸运动,从常温的每分钟6~18次,降到每分钟1~3次(28~18℃)。在此阶段有时还出现一种间歇式 (阵发性)呼吸,即在短时期较快地连续呼吸之后有一个较长的停息。与恒温动物不同,冬眠动物的间歇性呼吸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与此同时,循环系统亦发生显著变化,心率极度减慢,冬眠蝙蝠的心率由正常的每分钟330~920次降到每分钟30次,蜂鸟由每分钟480~1200次降到每分钟48次,黄鼠由每分钟 300次降到每分钟4~7次。同时血压亦极低,仓鼠和土拨鼠的血压从常温状态的 100毫米汞柱降到50毫米汞柱,刺猬从113毫米汞柱降到35毫米汞柱。此时外周血管广泛收缩,只有最重要的胸腔器官及脑部保持着低水平的血液循环。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节约能量,而保证生命活动的继续。当环境温度回升到一定高度时,深眠动物便迅速激醒,体温回升以及各系统功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出眠)。
出眠 刺猬的出眠温度约为6~9℃(2~15℃),达乌尔黄鼠约为10℃。除这种自发性激醒外,其他外因,如电、机械、寒冷或加温、化学刺激以及注射药物或激素都可以使冬眠动物激醒。激醒初期,呼吸由节律性转变为间歇性。经过几次阵发性呼吸之后,又变成节律性呼吸,而且频率越来越快,如刺猬可达每分钟60次,待苏醒后又趋向平静,变成每分钟36~40次。心率也一样逐渐加快到超过正常水平,然后又恢复平静,这种呼吸和心率的亢进与激醒开始时的战栗产热有关。与此同时,身体前部的血管舒张,加强心、肺和脑的血液循环,待身体前部复温后,身体后部血管才开始舒张并迅速复温。由于这样的主动复温,使得整个过程只需1.5~2.5小时便可使体温上升30多度而完全苏醒。
在冬眠过程中,动物是处于活动(常温)与麻痹(低温)交替的冬眠阵状态。活动时期约为几小时至几天。有些种类动物在此期间进行排泄或进食。大多数种类动物不进食,但进行某些生理平衡的调整。
冬眠动物在长达 100多天的冬眠季节内不吃不喝而仍维持生命,是由于有充足的能量储备,而代谢又降到最低水平,为活动时的1~2%。其呼吸商接近0.7,主要靠氧化脂肪来供给能量和水分。冬眠型动物在肥育期内便储存了相当于体重30~50%的脂肪,大多数集中于皮下,不仅供给能量还有保温作用。冬眠型动物的褐脂较非冬眠型多,而经过冬眠后又减少最多。曾被人认为是与冬眠有关的内分泌腺,有冬眠腺之称。现知与冬眠动物的激醒有密切关系。
熊 睡觉
青蛙 钻土地底下去
松鼠 树洞里
每当气候渐渐变冷,食物缺乏的时候,许多动物就进入冬眠,进行断食辟谷调整机体,减少机体新陈代谢,使其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基础代谢消耗,以期获得更大的生存......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