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动静关系的理解,最好能举些2008年到2010年的高考试题多谢了啊 要快啊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9 10:34
- 提问者网友:我的未来我做主
- 2021-02-09 01:34
诗歌鉴赏中动静关系的理解,最好能举些2008年到2010年的高考试题多谢了啊 要快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2-09 02:36
★(2005年全国卷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软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诗中第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第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第一、三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第二、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又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
★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___。(2)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__。(3)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通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2)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3)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分)(2)第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4分)
①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2分)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答出两种2分)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2)以动写静,反衬(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境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从抒情方式上看,本诗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1)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现其幽静。(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3)融情于景。全诗没有抒情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对敬亭山的描写之中。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皓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清江引/贯云石
湘云楚雨归路杳,总是伤怀抱。江声搅暮涛,树影留残照,兰舟把愁都载了。
(1)简要表述这首元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曲中的“搅”“留”体现了什么情感,作用是什么?(3)“兰舟把愁都载了”一句和李清照的“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什么关系?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差异?
(1)诗人通过对江声、暮涛、树影、残照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暮霭时分江上泛舟、远眺归途云阻雨隔的悲凉景象,体现出诗人感伤、惆怅之情。(2)“搅”“留”都是动词,“搅”描写浪涛之高、暮霭之浓,体现游子归家的急切之情。“留”描写了静态的景物,以动衬静,表现游子所处的环境,暗示游子悲凉的心境。两个动词相互结合,使描写的景物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集中表现诗人思乡之情。(3)贯云石的“兰舟把愁都载了”化用了李清照的词句。李清照的词句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连小船都载不动,极写忧愁。贯曲用“都载”写愁绪之少,显示诗人的淡然、温婉,描摹出的惜别离愁更深刻、更加然人伤感。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软
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阴。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结合,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诗中第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第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第一、三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第二、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又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
★阅读下面宋诗,按要求答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___。(2)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__。(3)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通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赞叹传诵的原因。
(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2)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3)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2分)(2)第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4分)
①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2分)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答出两种2分)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①。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②。万籁③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注:①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处,此指禅院。②人心:指尘心,俗念。③万籁:指一切响声。
①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的环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②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③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2)以动写静,反衬(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境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从抒情方式上看,本诗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1)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现其幽静。(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情意无限。(3)融情于景。全诗没有抒情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对敬亭山的描写之中。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1)“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以动衬静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元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小桃红/秋江/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首小令描绘了意境幽远的秋水景色,读来如同欣赏一幅引人入胜的画卷。请从动静和色彩两方面对这首小令进行赏析。
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皓白如绢,属静景描写,最后几句“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如写出“第三句写视线之内只见几行大雁在天空飞行为动景,与前两句的静景描写和谐统一”,亦可。)“雪晴天”两句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
清江引/贯云石
湘云楚雨归路杳,总是伤怀抱。江声搅暮涛,树影留残照,兰舟把愁都载了。
(1)简要表述这首元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曲中的“搅”“留”体现了什么情感,作用是什么?(3)“兰舟把愁都载了”一句和李清照的“只恐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什么关系?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差异?
(1)诗人通过对江声、暮涛、树影、残照等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暮霭时分江上泛舟、远眺归途云阻雨隔的悲凉景象,体现出诗人感伤、惆怅之情。(2)“搅”“留”都是动词,“搅”描写浪涛之高、暮霭之浓,体现游子归家的急切之情。“留”描写了静态的景物,以动衬静,表现游子所处的环境,暗示游子悲凉的心境。两个动词相互结合,使描写的景物有动有静、动静结合,集中表现诗人思乡之情。(3)贯云石的“兰舟把愁都载了”化用了李清照的词句。李清照的词句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绪之多,连小船都载不动,极写忧愁。贯曲用“都载”写愁绪之少,显示诗人的淡然、温婉,描摹出的惜别离愁更深刻、更加然人伤感。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野慌
- 2021-02-09 05:37
你好!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慢慢悟一下,别着急
高考加油!!!!!
如有疑问,请追问。
- 2楼网友:夜余生
- 2021-02-09 04:07
一般是以静衬动或者以动衬静,再结合诗歌中的理解就可以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