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自性是什么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5 20:55
  • 提问者网友:伴风望海
  • 2021-12-25 04:08
自性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掌灯师
  • 2021-12-25 05:08
问题一:"自性"在佛语里面是什么意思?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谈到它。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本文将举出几种代表性的说法并作一比较说明。
一、各家所说的“自性”
(一)有部的自性。有部,具称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流出的大部派,盛行于西北印加湿弥罗一带,人才辈出,注疏丰富。主要论典有“六足一身”。“六足”即《法蕴足论》、《集导门足论》、《施设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和《论身足论》;“一身”是《大毘婆沙论》,及《发智论》等。其理论特点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有部之所以得名一切有部,就是因为它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缘故。有部将一切法加以归纳分类,其中最完整的分类,要算世友的《品类足论》及世亲的《俱舍论》中所说的五位七十五法。五位.即色法、心法、心所注、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色法分为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法分为四十六种,心不相应行法分为十四种,无为法分为三种,共合七十五种法。这些法在有部看来,都有它的自性,此自性恒有。
那么自性是什么呢?在《大毘婆沙论》中有自性门,说明某法的体性是什么,这就是出体。有部论师对世间、身心一切现象,了解为复杂的综合体,分析复合体而发现内在单一的本质,就是自性。这就是实有与假有。如《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三曰:“地云何?答:显形色,此世俗想施设。……地界云何?答:坚性触,此是胜义能造地体。”这里把地分为二种:常识中的地,是和合有,是世俗假想施设而非真实的;佛说的地界,那是胜义有。从复合的总聚,而探得一一法的自性,也称为分。分是不可再分析的,也称为我。如《大毘婆沙论》卷九曰:“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 此外自性,还有本性等别名,显示了一切法自性,是自有、自成的,永恒存在的,所以《大毘婆沙论》卷二十一曰:“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
对于这样恒有的自性,与现实的无常生灭现象似乎相违,与缘起因果也仿佛不合。针对这些疑问,在《大毘婆沙论》中有着详细的解释说明,兹略引几段。如《论》卷七十六曰:“未来诸法集现在时,如何聚物非本无今有?现在诸法散往过去时,如何聚物非有已还无?答: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排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约依作用,说有说无。诸聚集物,依实有事,假施设有,时有时无。”这是说,诸法实体在三世中恒有,不能说从无而有,有已还无的,但依作用可以说有说无。
又如《论》卷三十九曰:“问:诸行自性有转变不?设尔何失,若有转变,云何诸法不舍自相?若无转变,云何此中说有住导?答:应说诸行自性无有转变。复次有因缘故说无转变,有因缘故说有转变。有因缘故说无转变者,谓一切法各住自体、自我、自物、自性、自相,无有转变;有因缘故有转变者,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故有转变。”这可见有为法的生灭有无,约作用、功能而说。自体是恒住自性,如如不变的,因此称为恒有。
至于三世因果的建立,在有部有四大论师的不同主张,即法救、妙音、世友、觉天。这里但举出有部正宗世友的主张来介绍一下。如《大毘婆沙论》卷七七曰:“说位异者,彼谓诸法于世转时,由位有异,非体有异。如运一筹,置一位名一,置十位名十,置百位名百,虽历位有异,而筹体无异。如是诸法经三世位,虽得三世而体无别。此师所立,体无杂乱,以依作用立三世别。谓有为法,未有作用名未来世,正有作用名现在世,作用已灭名过去世。”三世但依作用有无建立,自体则是恒有不变,所以三世实有,法体恒有。
(二)中观家的自性。在佛灭度后的五、亥偿忿......余下全文>>问题二:什么是自性? 自性就是真心、真如、本性、本体、佛性、法性等。自性的样子就是慧能大师见性后的报告,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万物,精神现象,物质现象都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万物的本体就是自性。自性是法尔如是,再不能说是由其它东西而来。万物自身没有自性,都是依它而起(依它起性),例如人身不能分出人出来,把人身分析分解就只能得到细胞等,细胞不是人本身。把细胞分析又是由其他东西组成,从细胞中分不出细胞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万物没有自性。这个里面说的自性与慧能大师所说的万物的本体的自性,文字相同,意思有差别,有时同用,不要混淆。问题三:在佛教中,什么是自性 这个对初学者一两句话不好解释。您可以看看楞严经、六祖坛经,还有现代大德元音老人关于自性的专著《略论明心见性》。以下节选自略论明心见性:
那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呢?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这里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不详细说它了,请读者自己去研读《成唯识论》吧。
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与波,不是两回事。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能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经内称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两者混用,称心为性,称性为心,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至为之混淆惑乱了。
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就须进一步探讨“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缘境而生心?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缠绵不断?更须明白,明心见性的含义包括些什么?怎样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现在让我们分为五节,详细讨论一下……问题四:慧能六祖所说自性是什么意思 元音老人(节选自《略论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脚。现在我们只能择其精要者约略言之。在未讨论明心见性的内容与如何明心见性之前,首先让我们来把心性的轮廓勾勒一下,以便易于著手分析讨论明心见性的意义。那么心是什么? 性又是何物呢? 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集合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要详细谈它的形象和内容,法相宗《成唯识论》说得很清楚,它可以分为八大心王和五十一心所。这里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不详细说它了,请读者自己去研读《成唯识论》吧。心既如斯,性又是何物呢?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古人比为色里胶青,水中盐味,虽不可目睹,但事实上确实在起作用,在佛经上它有很多异名,如一真法界、真如、如来藏、佛性、真心、大圆胜慧等等。只因众生迷而不觉,不知有此妙体,无始以来,只与生灭和合,变为妄心。故心性原是一物,如水之与波,不是两回事。现在世界得以飞跃前进,全靠自动化,而自动化又靠热能,无有热能,即无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静止的,死的。同样,我人之所以能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内的动力,而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所以性虽不能眼见,但确实在起一切作用,犹如电虽不能目见,而一切照明、发动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佛经内称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但宗下常两者混用,称心为性,称性为心,我们只要洞悉它们的底蕴,搞清它们的分野,也就不至为之混淆惑乱了。明白了心和性的形貌和定义,就须进一步探讨‘性’——生命的根源——何由缘境而生心? 境又因何而生起,以致生死缠绵不断? 更须明白,明心见性的含义包括些什么? 怎样才可以明它、见它,出离生死? 现在让我们分为五节,详细讨论一下。(一)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我人欲了脱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如欲断其流者,先须识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断其流,逍遥于生死之外。那么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 释迦佛用两句简约的话告诉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只以众生不觉,无有经验,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认明,以本有之妙觉智光,幻为妄明所明。将原为一体之觉明——觉即明,明即觉,非有二致,分为觉明相对——觉外有明,明外有觉,觉为明所明,明为觉所觉,而成能所双立。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由此无明故(此明觉即吾人通常所说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余下全文>>问题五:自性是什么意思? 自性,是指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在佛经里也叫佛性、法性、真如、实相等等名称。一切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彻底证悟了这个“自性”。
六祖大师悟道后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明心见性者,即见此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而又能随缘现相,生起种种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实性。问题六:自性是什么 怎么样才能见自性? 自性就是众生本具的一种性,没有这种性能,就没有众生和一切万法。实际上呢,众生的本体我们叫如来藏,也叫真心,自性就是如来藏之性,也就是真心本来面目的性能,也叫佛性。万法唯心所现,众生、万法,都是自性的显现。那么既然一切都是自性的显现,哪里不是自性?什么不是自性?你明白了,也就是见了。怎么明白?你现在懂了现在就见了,现在不懂就一步一步学习吧,学习《楞严经》问题七:佛教中“自性”是什么意思? 简单点~ 自性即自身本性,又称佛性,有情众生本具有。希望您能明白并帮助到您阿弥陀佛问题八:一体自性 是什么意思 万事万物,都是自性幻化出来的。所以是一体,无二无别。
自性本就圆满就是所有生命都具有本来就有这个功能的意思。都具有,自然就自性圆满了。问题九:自性具足是什么意思 一.  释义:
1.一切众生本来有的佛性和智慧
2.自性本来就是圆满的,一切都具备,丝毫不缺
3.具足是具备具足和如来同等的世间和出世间法的一切智慧、神通
二.  出处:
禅宗六祖惠能在《六祖坛经》中说:“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问题十:自性、本体…都是什么 10分自性和本体,是佛家术语吧?如果非佛家术语,当有其它解释。
一。自性呢,按佛家理论:宇宙间各种现象,其所具备的永恒不变的性质,就是自性了。
按《佛学大辞典》(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
二。本体呢?按佛家理论就是:各种现象的最根本的自身(体),就是本体。
按《佛学大辞典》(术语)诸法之根本自体也,对于应身而谓真身为本体。大日经七曰:“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梵网古迹上本曰:“化归本体,言还至也。”
自性和本体的通俗解释下面,都已经附有《佛学大辞典》中的精确解释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痴妹与他
  • 2021-12-25 06:01
我检查一下我的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