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下列几个问题:
生物群落的分布;
从南极到北极,生物群落受什么因素影响,有什么分布规律;
中国的地带性;
请教下列几个问题:
生物群落的分布;
从南极到北极,生物群落受什么因素影响,有什么分布规律;
中国的地带性;
一个地区总由许多生境组成镶嵌结构,它们沿环境梯度(随高度、土壤特征、地表水分状况等的变化形成)相互联系。尽管有时这种梯度可能被某种障碍所打断。但多数情况是形成连续的梯度。每一个生境可能发展出一个与它相适应的顶极自然群落。沿一连续的环境梯度,一个群落的特征常常是平滑地改变到其他群落的特征中。如果沿一环境梯度每隔一定距离对群落取样(样条),统计出现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就可以观察到种群沿梯度分布的升降情况。根据植物种出现的多度绘制的种群曲线,大多数呈对称的钟形。曲线一般彼此重叠很大一部分,但在一个种排除另一个种的地方形成突然的中断。
当沿一样条观察种群的分布或沿一气候梯度观察植物生长型的变化时,大多数情况下看到的是群落的连续变化,即作为连续体出现。这便是群落连续性原理。按照这一原理,沿连续的环境梯度,自然群落一般是连续地相互渐次变化,而不是以清晰的边界突然地让位于其他种的组合。当然,在自然界也可观察到这一原理的许多例外。例如地形的突然变化(峭壁)、岩石性质的突然改变(酸性的花岗岩或砂页岩改变成基性的石灰岩)、水状况的截然变更(水体到岸边)、森林和草地之间的林缘(火灾引起的)等等产生的群落不连续性。在这些情况下,一种群落突然地让位于另一种群落。
急剧的群落过渡(如森林和草地之间的林缘)被称为生态交错区。在这里常常表现出一种“边界效应”,即交错区的物种多样性特别高:既有出现在林缘本身的种,也有来自相邻两个群落的种。
中国森林的地带性分布
森林的形成,同当地及其周围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地域广大,自北而南分属于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五大气候带。气温由北而南逐渐升高;降水量则由南往北递减。高山、高原、丘陵、盆地等都有大面积分布。这种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对中国森林的形成和分布起着制约的作用。
在上述气候带及各种不同地形的长期作用下,中国各地区森林的分布很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地带性。从水平地带分布来看,由北到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雨林。
从垂直分布来看,在纬度越低、气温越高,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气候规律作用下,上述各水平地带的森林类型,都在纬度较低的水平地带内按垂直带谱出现,而且是纬度越高,在垂直带内出现的下限则越低。例如,东北的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水平位置都属于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森林为温带针叶(以红松为代表)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但在本地带山地的上部广泛分布有以落叶松和云杉、冷杉为代表的寒温带针叶林。小兴安岭在长白山以北,纬度较长白山高,落叶松林分布的下限为海拔700米;在长白山下限则为1100米。又如,秦岭山地属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地带,南坡海拔1200米以下为北亚热带森林和含有亚热带成分的森林。在此以上和北坡的下部,则分布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暖温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油松、华山松、铁杉等温带针叶林。而在秦岭山地的上部也分布有以落叶松、云杉、冷杉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直至森林分布的上限。再如,西南高山峡谷地区的高山和台湾山地北部,其水平位置属于亚热带,典型的地带性森林是以常绿阔叶林为特征的亚热带森林。但是,由于纬度低、山体高,因而又分布着属于北方地区各水平地带的森林:下中部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在海拔2000米以上为暖温带与温带针叶林;3000米以上为寒温带针叶林。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和台湾山地南部,下部是雨林、季雨林,上部则为其它热带森林和亚热带森林。台湾因山体高,再往上还分布有喜温凉的针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