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乡试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9 11:16
  • 提问者网友:最爱你的唇
  • 2021-01-28 23:50
乡试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第幾種人
  • 2021-01-28 23:57
问题一:古代科举中乡试是什么意思 大概像现在各省的高中大会考。
一个省的才子,蜂拥到省城参加考试。考之前必须先考上秀才(初中毕业)。乡试考上了叫举人,全省第一名叫解元。
我的解释不太严谨。看完再看百度百科的: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饥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50106.htm?fr=ala0_1_1问题二:乡试什么意思 古代科举中乡试是什么意思 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
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原则上包括州府县学中经过科考名列第一、二等级的生员以及三等的前三名,但实际上凡经过科考,录科、录遗合格的考生均可以应试。
乡试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各省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
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举行的,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
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问题三:清朝的已酉科乡试是什么意思? 清朝的己酉年有以下年份:
1669年(康熙8年)
1729年(雍正7年)
1789年(乾隆54年)
1849年(道光29年)
1909年(宣统元年)
乡试是在省里举行的考试,考中者为举人,三年一次,一般在秋天开考,又叫秋闱。
乡试的明年在京城举行会试(礼部主持),考中者再参加皇帝主持的廷试(廷试是一种程序,会试合格者廷试都合格,只是排名有变化,都具有“进士”身份)。
查《清史稿》本纪,在康熙9年、雍正8年、乾隆55年、道光30年、宣统2年(都停好久了)5年中,只有康熙9年举行过会试。《清史稿 本纪六 圣祖本纪》载:九年三月辛酉,赐蔡启僔等二百九十二人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所以,已酉科乡试是1669年(康熙8年)在各省举行的。问题四:乡试、省试、殿试,各是代表什么意思? 乡试相当于现在的中考 省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而殿试相当于现在考公务员的级别 ^_^问题五:什么是乡试,会试,殿试 科举称谓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称谓
孝廉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 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 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 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 生 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科举考试称谓
科举知识简介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余下全文>>问题六:乡试的第一名称什么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满意请采纳问题七:考科举是什么意思 1、唐代三级考试
解试:地方州县级考试,称“乡贡”。考试及第者为“举人” 。
省试:尚书省礼部考试。又称“礼部试”、“礼闱”。考试者称“进士” 或“秀才” 。
殿试:皇帝对省试中的优秀者进行复试。(有人认为唐代时二级考试。殿试不算)。
2、宋代五甲
学识优长,词理精纯为第一
才思赅通,文理周密为第二
文理借通为第三
文理中平为第四
文理疏浅为第五
上二等为进士及第,即一甲。
三等为进士出身,即二甲。
四五等为同出身,即三甲。
3、明清三级考试
乡试:各省城举行的地方级考试。每三年一次。第  一名称“解元”,其余称“举人”。逢子、卯、
午、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
在8月,又叫秋试,秋闱。
会试:乡试的第二年在礼部举行。第一名称“会元”,
其余为“贡生”。贡生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
考期在二月,后来定于三月,又叫春试,春
闱,礼闱。
殿试:会试发榜后十天举行。皇帝主持,录取者分
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称号。统称“鼎甲”。状元别称“鼎元” 。
二甲百人:第一名传胪,赐“进士出身” 。
三甲200人:统赐“同进士出身” 。
参加科举前也要经过一系列的选拔考试,取得参加科举的资格。一般经过两次选拔。
1、小考:又叫小试,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应考者无论大小,均称童生,童儒,文童。 一般又分三级考试。
县试: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童生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三代履历,并取得本县廪生保结。
府试: 经县试录取的童生参加管辖该县的府试。
院试: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录取者为生员。
2、科考:每届乡试前,各省学政巡回所属举行的考试。科考合格者才能参加乡试。问题八:科举制度是什么意思 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哗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问题九:科举考试中式是什么意思 1、这里的意思是“科举考试合格”。《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
2、简介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3、科举制影响
积极影响: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