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民国时期的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哪些?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8 23:05
  • 提问者网友:骨子里的高雅
  • 2021-03-18 12:51
最好详细一点,要可以确定的,可以的话可以加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逐風
  • 2021-03-18 13:40
民国时期是中国学位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上承清末学位制度的零星萌芽,下启现代学位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是研究我国学位制度发展的关键一环。其中学位课程的设置是学位制度建设中的核心部分,学位课程内容的变化直接反映民国时期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才观的取向。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民国时期大学学位课程,为我国当代大学学位课程的改革及发展提供借鉴。

一、民国时期大学学位课程的特点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开始拥有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大学授予学位、设置学位课程的历史则晚些。1912年10月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令》在法律上规定大学必须实行学位制度,之后各大学才逐步设置学位课程。

(一)学位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民国初建,大学建设是教育领域发展的一个重点,但当时大学无论在教学设备、师资水平及校务管理、经费各方面都存在不足,学位课程设置也无法立即展开。北京大学直到1917年才开设比较完备的本科课程,尽管其在1913年就已培养出首批学士。清华大学在1925年正式设立大学部,设置一套学士学位课程,规定大学分普通、专门两级,其中普通训练修业年限为两或三年,第一年课程七门,第二年课程六门,成绩分优、中(及格)、劣(不及格)三等。专门科分文理类、应用社会科学类和应用自然科学类,年限因门类而定。经专门训练获得成绩者,学校给予学位和毕业文凭。但实际上清华从1921年开始就进行学士培养,而那时还未开设系统学位课程。教会大学设置学位课程历史相对较早,他们以国外同类大学或专业为标准来设置自己的学位课程,或由国外大学董事部负责拟定,或是仿照国外大学的学位课程模式自行设置,采用他们的有关教材、教学方法。但学位课程设置的时间与教会大学建校比还是相隔若干年。

学位课程设置滞后,不利于大学正常培养计划的实行。没有规范、系统的课程,无法实施学位制度。学位课程能对培养对象起到统筹、指导作用,对结果起到评价作用。民国大学在建立之初之所以没有开设系统学位课程,与当时中国教育现状密切相关。人们对学位制度的理解尚处于初级阶段,而系统《学位法》也迟迟未见颁布,政府也没有设置监督和审查学位制度运行的机构,各个大学只是在互相学习、借鉴国外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学位课程设置。

(二)学位课程门类从单一趋向丰富,结构渐趋严谨

各大学学位课程设置之初,不仅种类单一,大多只设文、理、法三科,而且没有固定的课程。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学的教员主要来源于留学归国人士。民初归国任教的留学生所攻专业主要为文、理、法三科,因此其他学科的设置缺乏师资。以东南大学为例,20年代前后在南高师、东南大学任教的留美学生56人中获文理科之外学位者只有10人,其中7人为工程学位,其他学科更微乎其微。工、商、农各科师资缺乏直接导致课程设置无法多学科平衡发展。大学师资另一主要来源则是国内高校、主要是本校毕业生。本身只开设文理法学科的大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只能教授其所学的课程。这些都限制着学位课程建设。二是学科经费的缺乏。民初政局动荡,政府更换频繁,大学经费比较缺乏,为节省经费,各大学只能开设比较省钱、又现成的科目,而对于那些需要重新购置教学设备、配备师资队伍的科目往往没有能力。三是生源的不足。农、工等学科毕业生在当时社会上出路不广,报考学生很少。如清华大学最初设立的音乐、农学、体育三系是空有系名,而招收不到一个正式的学生,更谈不上设置学位课程了。

到30年代初,随着系科增加,各大学学位课程门类普遍增多,清华16个系所开科目1933年度为365门,1934年度为444门,1935年度为512门,增长速度很快。抗战结束后,清华还增加了气象学系、法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建筑工程学系,另外增加农学院及其所属农艺学系、植物病理学系、昆虫学系和农科研究所。学位课程规定也趋于严谨,每一学年必修、选修课程校方明令颁布,同时严格实行学分制,并将此与学位获得与否直接挂钩。各大学每个系科都设置详实课程表,包括授课教师、教材、课目数、每周时数、必修或选修以及学分数。为直观说明这一点,笔者将南开大学英文系1936年度第2学期英文课程的规定列举如下。...

其实,我也不知道对不对,我在知道里找的别人的答案给你复上来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