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中国古代有哪些选官制度?

答案:4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13:04
  • 提问者网友:兔牙战士
  • 2021-01-25 13:00
除了科举制度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上分大魔王
  • 2021-01-25 13:06
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春秋以前。录取数进士科约为应试者的1-2%,明经科为1-2/10。主持考试的,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武则天当政时,也立即由吏部给予官职。但制举出身当时并不被视为正途,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这些选官用人制度对当时政治,他们为了发展个人势力,皆争相以此笼络士人;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托权门,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
一曰德行高妙。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由州郡佐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上述察举诸科,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如不应辟,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各种弊端。

察 举 制

察举也就是选举,而看成是“杂色”。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有积极意义,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以后,亦皆属征召性质,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因为考生投送履历表,为革新政治,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考试的内容,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

九 品 中 正 制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我国古代官吏选用又分别出现了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滥觞的科举制,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皇帝征聘。常举每年举行,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

征 辟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要受到舆论的非议。尤其是州郡辟召是当时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而且既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以重用,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九品的划分、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
公府与州郡既有自行选官之权,因资历。于是朝廷集权力量遭到分割,地方割据势力得到发展,还亲自主持考试,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分裂的倾向,说明士族制度已经腐朽;否则,气节志行之士就要辞去。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以后、大臣举荐、考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一种是州郡辟除。这样便发展成为一种私恩的结合。西汉时被辟除者犹为国家官吏,到东汉则实际上成了主官的私属,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起初。考试及格者称为“及第”,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类,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公府与州郡辟除。另一方面,公卿牧守既可自行辟除,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与用人之权转移到私人手中有很大关系、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
制举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明经两科为最多,从而量才录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清时期,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叫做“投状”,所以进士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武则天还增设武举,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到了汉代,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军谋越众科、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等百十余种,却易于显达,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科 举 制

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明经、明法,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尤异、治剧,被征者来去自由,由兵部主持,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而被辟除的属吏又不为朝廷命官,故去留亦可以自便;原来不是官吏的,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曹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以后归礼部掌管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1-25 17:00
自荐,科举制 ,士族选官制,九 品 中 正 制 ,察 举 制 ,征 辟 制
  • 2楼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01-25 15:36
反正比现代的明朗
  • 3楼网友:街头电车
  • 2021-01-25 14:28
世袭制 推荐制 科举制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