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师说》中所有“之”字的用法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07:38
- 提问者网友:火车头
- 2021-04-02 03:17
急求《师说》中所有“之”字的用法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洎扰庸人
- 2021-04-02 03:35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既然相当于名词,因此,它的前面还可以带上定语,成为“名+之+所•动”式,本句就是。“所存”等于“所存之处”。“道”是“所存”的定语,“之”字表示这种关系。但译成白话,这个“之”字可以不译出来。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只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语气。这样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译出。下面是带“之”字的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作主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全句的主语是“欲人之无惑”,“人之无惑”作“欲”的宾语。)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助词。的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
PS :拿分~~~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既然相当于名词,因此,它的前面还可以带上定语,成为“名+之+所•动”式,本句就是。“所存”等于“所存之处”。“道”是“所存”的定语,“之”字表示这种关系。但译成白话,这个“之”字可以不译出来。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是结构助词,置于主语谓语之间,作用是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只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因而也就表示了未完的语气。这样用的“之”字,一般可以不译出。下面是带“之”字的主谓词组作句子成分的例子:“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作主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全句的主语是“欲人之无惑”,“人之无惑”作“欲”的宾语。)
4。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助词。的
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
PS :拿分~~~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时间的尘埃
- 2021-04-02 03:56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虹、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之”的用法可以归类为:(1)助词,可以译为“的”或不译。例如:古之学者或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人称代词,他或所代指的物。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3)语气助词。通常放在句末,可以不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知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虹、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之”的用法可以归类为:(1)助词,可以译为“的”或不译。例如:古之学者或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人称代词,他或所代指的物。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3)语气助词。通常放在句末,可以不译。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