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小组合作学习对自己所任学科的教学是否有效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7 02:43
  • 提问者网友:鼻尖触碰
  • 2021-04-06 03:56
小组合作学习对自己所任学科的教学是否有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尢
  • 2021-04-06 04:41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的语言,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如。如何让每位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语文交流活动中,使他们得到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在大为改观的同时,仍存在着教师讲解多、学生活动少,学生独立操作多、互助合作活动少的现象。教师对“人”的关注不够,轻情感倾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轻自主学习;重传授和学生独立操作,轻合作学习;重问题解决,轻问题意识培养……反思存在的这些问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改变现状的任务——如何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如何去克服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情绪?如何去把语文教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有效而实用的解决方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从激发学生主体性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多向交往,除了师生交流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更多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小组合作在语文教学中的学习环境
首先,应组建语文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 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根据所教的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体差异等因素,我帮助学生组建3人或6人学习小组。在组建学习小组时, 我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有时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也可以组建同质小组)的分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组。“组内异质”就是对于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自身独特的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各不相同的;“组间同质”则是指就每个合作小组来说,它们之间在人员数目、小组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等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小组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每组成员均分配角色、分享领导,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构成的合作小组,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比如在我的实验班里,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我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组员的学习能力及水平力求使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样就能使小组成员间实现学习的互动。我的中年级实验班按3人划分小组,每组均设有纪录员、汇报员、联络员;高年级实验班则以6人为一小组,组内设有纪录员、汇报员、联络员、检察员、收发员和组长。其中
,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导的“小先生制”。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内进行轮换(开始时担任同一角色时间稍长,以后逐渐缩短轮换时间)。建组做到相对平衡、自愿与调整结合、保持动态(可以是组内角色转换、位置轮换、组间位置轮换、个别学生调整等)。语文学习合作小组组建后,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作为教师,我会适时组织一些游戏,在各个语文学习小组间进行,如“攀登语文智慧峰”、“爬梯子夺红旗”、“小组语文朗读对抗赛”等,使学生在游戏中时时体会到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
其次,应精心巧妙的编排学生座位。我根据实验班学生的人数情况,采取了多种座位的排列方法。有扇形排列法、双马蹄形排列法、“T”型排列法、田字格排列法、梅花形排列法等等。学生座位的这种编排,使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单向或双向交往,而是呈现了师生、生生、学生与老师间的双向、多向、立体多层多向的交往。在这种交往中,教师成为群体中普通的一员,师生间平等、广泛的进行信息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同时,我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小组里学生间能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小组之间在同等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学生都是在基本自愿的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参加各自小组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我会在一学期内变动二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
三、培养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语文学习的合作技巧
学习合作技巧是顺利进行合作的前提保障。一般的合作技巧有:表达感谢→对感谢的应答;注意听他人讲话;赞扬→对赞扬的应答;耐心等候→尽量不让他人等候;求助→提供帮助;道歉→接受歉意;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提问→对提问的应答;拒绝→对拒绝的应答;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有礼貌地接受被打断;提建议→对建议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寻求反馈→提供反馈;批评→对批评的应答;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不赞同的应答;让小组返回活动;观察和评价小组活动;说服他人;解释、妥协等等。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开展多维评价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我在实验中对学生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既评价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又评价学习小组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通过实验,我深切的感受到,教师适时、多维的期待与评价对参加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运用多维评价,是提高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运用不可缺少的一环。
我在语文教学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功能(通过评价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