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实事求是是成语故事吗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05:33
  • 提问者网友:喧嚣尘世
  • 2021-01-26 01:28
实事求是是成语故事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1-26 03:05
是成语故事
【原文】 河间献王德(1)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2),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3),加金帛(4)赐以招之。繇(5)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 (《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刘德》)
【注解】 (1)河间献王德:刘德,西汉景帝第三子。 (2)善书:好书。 (3)真:正本。 (4)金帛:财物的通称。金,指黄金;帛,音博,丝织品的总称。 (5)繇:音油,通“由”。
【故事阐述】 刘德,西汉景帝的第三子,栗姬第二子。景帝前二年封为河间王,卒后谥献,又称为河间献王。刘德好研习学问,喜欢古代的事物,做事切实,力求真确。他凡从民间求得好书,必精心缮写副本还给对方,留下真本,并多加财物赏赐给他。 因此,四方各地有学问的人往往不远千里,将先人留下的旧书?献给刘德,所以他收藏的书,竟然与汉王朝皇家藏书楼的数量相当。当时,淮南王刘安也喜爱收藏书,但所征得都是浮夸巧辩而不实用的书。 献王所搜集的书都是古文及先秦旧书,如《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之类,是儒家经典与解释经典的著作,都是孔子弟及其门人的论说。 据载,自从秦始皇焚书后,古文书籍几乎全部湮灭,由于刘德倾力搜集,获得许多先秦时代的古书,并严肃、认真的从事整理研究,使这些珍贵的古籍得以流传后世。 因此,刘德深受后人赞扬,东汉史学家班固编著《汉书》时,就替他写了传记,称颂他∶“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大意是说,刘德尊崇儒术,修习礼乐,治学严谨,做学问时必定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以后,才从中求得正确可靠的结论。原文中的“实事求是”被引用为成语,指做事实在,力求真确。

实事求是 [shí shì qiú shì]
基本释义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出 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1-26 03:54
【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 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对这些人,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金。其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 刘德还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 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 尽管刘德一心扑在古籍整理上,后来还是因为遭汉武帝的猜疑而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但是,刘德的作为仍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之立传,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举例造句】: 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不可弄虚做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