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下这两句:
1`礼之用,和为贵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另外还有什么反映"和谐"的诗句或谚语吗?
各位拜托了,谢谢了
[急!]请解释
答案:6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2 10:40
- 提问者网友:谁的错
- 2021-03-02 05:50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03-02 06:36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其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但能扰乱他人而已。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
2、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易》
3、百姓昭苏,协和万邦。 《尚书》
4、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是大公之道,天下之常道也。 《尚书》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6、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
7、欲人之爱己,必先爱人。 《国语》
8、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10、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
1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
1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13、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14、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
1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
16、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
17、欲而不贪。 《论语》
1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20、知和曰常。 《老子》
21、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老子》
2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老子》
2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
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25、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
26、知乃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老子》
27、载营魄抱一,能不离乎? 《老子》
2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
29、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左传》
30、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31、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墨子》
32、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管子》
3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36、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
37、读书起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和顺兴家之本。 朱 熹
38、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弟子规》
39、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王 豫
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其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但能扰乱他人而已。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易》
2、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易》
3、百姓昭苏,协和万邦。 《尚书》
4、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平平,是大公之道,天下之常道也。 《尚书》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6、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
7、欲人之爱己,必先爱人。 《国语》
8、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10、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
1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
1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13、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
14、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论语》
15、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
16、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论语》
17、欲而不贪。 《论语》
1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戒之在得。《论语》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20、知和曰常。 《老子》
21、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老子》
2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老子》
2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
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25、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
26、知乃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老子》
27、载营魄抱一,能不离乎? 《老子》
28、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
29、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左传》
30、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31、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墨子》
32、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管子》
3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3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36、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
37、读书起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和顺兴家之本。 朱 熹
38、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弟子规》
39、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 王 豫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大漠
- 2021-03-02 12:15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
在我理解,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甚者,这种“同而不和”的行为方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学术领域。其结果,便是把学术之争变成了门户之见。我们知道,学术之争的本意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存真,促进学术的发展;而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和捍卫自己学派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之争:显而易见,后者已由人格的异化扩展到了学术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朋党论》) “君子论是非,小人计利害”(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这,也便是“和而不同”的境界所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2楼网友:掌灯师
- 2021-03-02 11:56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
在我理解,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甚者,这种“同而不和”的行为方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学术领域。其结果,便是把学术之争变成了门户之见。我们知道,学术之争的本意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存真,促进学术的发展;而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和捍卫自己学派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之争:显而易见,后者已由人格的异化扩展到了学术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朋党论》) “君子论是非,小人计利害”(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这,也便是“和而不同”的境界所在。
老子:和谐者,乃小国寡民、清静无为也,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此乃和谐者也。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和谐。”是啊,如此友爱、关怀的社会,确实是一种和谐。
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陶渊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乃和谐也;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此仍为和谐也
- 3楼网友:怙棘
- 2021-03-02 10:32
上面的那位仁兄译成英语,小的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 4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3-02 09:14
1.Harmony receives the priority in applying the rites
2.The gentleman draws same but not getting along well with with person of vile character or not
- 5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3-02 08:01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其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但能扰乱他人而已。
阳关三别
含泪与君别,
多少春秋音尘绝?
终日望君君不见,
唯见夕阳斜。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远归。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夕阳山外山
河梁值雨有怀严羽 上官良史
枫林满江色,
夕阳终古愁.
题绿波亭 陈渊
夕阳千古恨,
分付短长亭.
登通州狼山 夏竦
渡口人稀黯翠烟,
登临尝怯夕阳天。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竹怜新雨后,...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君子与人相处,和平忍让,而其见解卓越,与众不同。小人所见平庸,与众相同,而其争利之心特别强,不能与人和谐办事,但能扰乱他人而已。
阳关三别
含泪与君别,
多少春秋音尘绝?
终日望君君不见,
唯见夕阳斜。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远归。
送别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夕阳山外山
河梁值雨有怀严羽 上官良史
枫林满江色,
夕阳终古愁.
题绿波亭 陈渊
夕阳千古恨,
分付短长亭.
登通州狼山 夏竦
渡口人稀黯翠烟,
登临尝怯夕阳天。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竹怜新雨后,
山爱夕阳时.
湖上 徐元杰
风日晴和人意好,
夕阳箫鼓几船归.
东村 陆游
欲归还小立,
为爱夕阳红.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