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自然情况下,正常的玉米植株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我国是玉米螟的多发区,而普通玉米植株的抗虫能力较低,每年因玉米螟造成的损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6 09:09
  • 提问者网友:喧嚣尘世
  • 2021-03-06 05:30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自然情况下,正常的玉米植株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我国是玉米螟的多发区,而普通玉米植株的抗虫能力较低,每年因玉米螟造成的损
失高达产量的5%左右。上个世纪末,育种科学家利用土壤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地将苏云金
杆菌杀虫结晶蛋白基因(即“抗虫基因”)导人了玉米体细胞中。
①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由两个区段组成,其中RNA聚合酶能识别并结合的位点存
在于_________区段。与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相比,玉米细胞基因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学家获得抗虫基因后,将其与土壤农杆菌的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这一过程必需
的工具酶有_______________。
③若经检测发现:受体细胞始终没有合成杀虫结晶蛋白(即抗虫蛋白),能否据此判定抗
虫基因未能成功导入这些受体细胞?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抗虫基因成功导入玉米体细胞后,还需利用______技术获得转基因植株,
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______。
(2)玉米植株的性别由两对基因(B、b和T、t)控制,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
体上。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与性别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①基因T的表达包括转录和___两个阶段,在后一阶段中,______能特异性地识别并转运氨基酸。
②选择多株基因型相同的雄株作父本,多株基因型相同的雌株作母本,杂交后代植株的
性别仅有雄株和雌株两种,且比例各占50%,则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
③将基因型为RhTt的玉米植株去雄后,授以bbTt玉米植株的花粉,杂交得到的后代
植株的性别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让基因型为BbTt的玉米植株作亲本,自交得到F1代,让F1代植株中的雄株和雌株
玉米杂交,则产生的F2代中雌性玉米植株占的比例为______。
(3)某同学用纯合有色饱满籽粒的玉米与无色皱缩籽粒的玉米杂交,F1全部表现为有
色饱满。F1自交后,F2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有色饱满73%,有色皱缩2%,无色饱满2%,无色皱缩23%。(实验条件与操作均符合要求,后代数量足够多)
该同学据此判断,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若欲进一步验证这一判断,最好选择表现型为______的玉米与F1植株杂交。预测结果是____________。
②F1自交后,F2代产生了少量的有色皱缩和无色饱满玉米,从减数分裂的角度分析出
现这一现象的细胞学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①非编码区;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或编码区由外显子和内含子两部分组成);
②DNA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
③不能;因为抗虫基因导入成功后不一定能直接表达;④植物组织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2)①翻译;tRNA;
②bbTt×bbtt;
③正常植株:雄株:雌株=3:3:2;
④1/3;
(3)
①F2代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9:3:3:1;无色皱缩;有色饱满、有色皱缩、无色饱满、无色皱缩不会出现1:1:1:1的比例;
②有色、饱满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无色、皱缩基因位于与之同源的另一条染色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部分交叉互换所导致。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行路难
  • 2021-03-06 06:30
(答案→)(1)①非编码区;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或编码区由外显子和内含子两部分组成);②DNA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③不能;因为抗虫基因导入成功后不一定能直接表达;④植物组织培养;细胞的全能性;(2)①翻译;tRNA;②bbTt×bbtt;③正常植株:雄株:雌株=3:3:2;④1/3;(3)①F2代的性状分离比不符合9:3:3:1;无色皱缩;有色饱满、有色皱缩、无色饱满、无色皱缩不会出现1:1:1:1的比例;②有色、饱满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无色、皱缩基因位于与之同源的另一条染色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部分交叉互换所导致。 解析:可联系答 案 网客服索取。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3-06 07:41
对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