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辽文》赏析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4 06:17
- 提问者网友:藍了天白赴美
- 2021-03-23 13:59
如上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等灯
- 2019-07-14 02:25
之一《谏猎疏》 《谏猎疏》萧观音 妾闻穆王远驾,周德用衰,太康佚豫,夏社几屋,此游佃之往戒,帝王之龟鉴也。顷见驾幸秋山,不闲六御,特以单骑从禽,深入不测。此虽威神所届,万灵自为拥护,傥有绝群之兽,果如东方所言,则沟中之豕,必败简子之驾矣。妾虽愚暗,窃为社稷忧之,惟陛下尊老氏驰骋之戒,用汉文吉行之旨,不以其言为牝鸡之晨而纳之。 赏析: 游猎巡狩是契丹族的传统习俗。这一习惯贯穿于有辽一代,为历代帝王所沿袭,其中又以道宗一朝为盛。《焚椒录》记载“上(按:道宗)即擅圣藻而尤长弓马,往往以国服先驱,所乘马号飞电,瞬息百里,常驰入深林邃谷,扈从求之不得。”面对帝王常常只身于野兽游荡的深林邃谷,身为一国之母的懿德皇后萧观音不能不忧心忡忡,于是上表此文,以期劝诫帝王。 此文引证历史为端,用周穆王、太康的例证,抛出帝王因好游猎而致国家危急的命题。“穆王远驾,周德用衰”讲的是周穆王肆意远游导致周代国运衰微;“太康伏豫,夏社几危”则说的是夏启之子太康耽于游猎,而让后羿夺取夏代都邑,自己却客死于外。以这两个例子为铺垫,接下来,作者将文章拉回到现实,“顷见驾幸秋山,不闲六御,特以单骑从禽,深入不测”,简洁明了,区区二十个字便把道宗不以己身、国运为念,贪图一时之乐,以身犯险的事实点出。进而劝谏道宗应以自己的安危为重,文辞婉转曲折,“此虽威神所届,万灵自为拥护”之后,笔锋一转,再连用两个典故。“傥有绝群之兽,果如东方所言”,据陈述先生考证,此似是偶误,应该用的是司马相如《谏猎疏》中“卒然遇轶材之兽”的典故;“沟中之豕,必败简子之驾”,则征引《韩非子·外储说》。最后,萧观音再次降低姿态,以十分委婉而又诚恳的语调劝谕道宗皇帝,表达自身忧虑与期望,并希望道宗不因自己是女性而产生牝鸡司晨的怨言。 整篇文章用词谨慎,语意婉转,叙事曲折,感情恳切,态度谦卑,以典故开启文章,又以典故构成转折,将欲言之事蕴藉其中,使得文章既有层次感又有历史感。然而现实却非如人愿,这篇谏书并没有规诫道宗,反而使萧观音自己陷入危机,道宗日渐疏远她,以致最后为奸人所害。 之二《焚椒录序》 《焚椒录序》王鼎 鼎于咸太之际,方侍禁近,会有懿德皇后之变。一时南北面官,悉以异说赴权,互为证足,遂使懿德蒙被淫丑,不可湔浣。嗟嗟!大墨蔽天,白日不照,其能户说以相白乎?鼎妇乳媪之女蒙哥,为耶律乙辛宠婢,知其奸搆最详。而萧司徒复为鼎道其始末,更有加于妪者。因相与执手,叹其冤诬,至为涕淫淫下也。观变以来,忽复数载,顷以待罪可敦城。去乡数千里,视日如岁,触景兴怀,旧感来集,乃直书其事,用竢后之良史。若夫少海翻波,变为险陆,则有司徒公之实录在。 大安五年春三月前观书殿学士臣王鼎谨序。 赏析: 《辽史·奸臣传》以耶律乙辛为首,说他“美风仪,外和内狡”,足见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所行诸事,又以诬陷懿德皇后萧观音一事最为恶劣。事发之后,朝野上下,异说四起,众说纷纭。道宗皇帝偏听偏信,遂使懿德皇后蒙冤。为使萧观音沉冤昭雪,还历史以真实,还受污者以公平,王鼎撰修《焚椒录》一书,详细记载了懿德皇后受耶律乙辛等人诬陷含冤而死的始末,并收录了萧观音的大量诗文作品,此文便是其序。 全文自“懿德皇后之变”后的朝野现状处发端,用“大墨蔽天,白日不照”形容当时社会的情状,突显作者内心的惨怛。之后,自问自答,“其能户说以相白乎?”引出对流言蜚语的反驳,而批驳的论述又与前文所言“悉以异说赴权,互为证足”相呼应。王鼎的证据并非片面单一,既有耶律乙辛曾经的宠婢作证,又有萧司徒补充详情。言至深处,携手相叹,泣涕如雨,道不尽的古道热肠。 “观变以来,忽复数载”,文思一跃,由过往走回现实,由为懿德皇后的申诉,返回到对自我内心的独白。“去乡数千里,视日如岁”,作者与萧观音跨越时空间的界限,相似的境遇使蒙受着“谁知天雨露,独不到孤寒”(王鼎《贻使者诗》佚句)不公的王鼎产生强烈的共鸣,将自身的抑郁一并迸发。最后本文以希冀结尾,希望后之良史可以秉笔直书,还萧观音以清白,同时又暗含着还自身以清白的蕴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罪歌
- 2020-05-06 07:21
正好我需要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