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5 22:38
- 提问者网友:战皆罪
- 2021-12-25 03: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子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馀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准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丕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选自《欧阳修》,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其言深厚而雄博 厚:扎实 B.以偿其素志 素:向来C.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盛:兴旺 D.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 贵:珍贵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称道“韩文”的一组是( )①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②当尽力于斯义,以偿其素志③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④于进小为喜、退不为惧者⑤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⑥韩氏之义、之道,万世所共尊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③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初应试科考的人大都推崇“时文”,古文不受重视,韩愈的义章冈尤人赏识而一直被埋没。 B.欧阳修得到脱落的韩文六卷后,一方面进行搜集、整理、校订、补缀,另一方面苦读韩文,进步很快,终于因此而步人仕途。 C.在作者等人的大力提倡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学者非韩不学”的局面,本文还交代了“韩文”流行于世的原因。 D.这篇文章写得很朴实,没有丝毫的掩饰做作,感情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韩愈文章睥珍惜之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译文:(2)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小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译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12-25 04:59
【答案】1.D 贵:被……看重2.D ②说的是作者自己的愿望,④是说作者对仕途进退无所谓,⑤说的是作者自己订正“朝文”。3.B “另一方面……步入仕途”不符合文意。4.⑴也许是时间越久意义越显明,不可磨灭,即使暂时被埋没,但最终还是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道”决定的。(关键词:明、虽、无穷、当然)⑵我做官,晋升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职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早已经定下了,并且所学到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啊。(关键词:仕、志、盖、宜然)【解析】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家住汉东,汉东这个地方偏僻闭塞没有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李免辅很好学。我小的时候,常常到他家游玩。 (有一天)在墙壁间看见一只破烂的竹筐里装着一些旧书,我打开来看,得到唐代的《昌黎先生文集》共六卷,它们已经乱七八糟没有次序,于是我向李氏请求带这部书回家。读了这部书,我发现该书见解深刻而且宏伟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徒然地看着它浩瀚无边。好像很值得珍惜。 那个时候,天下求学的人都把杨忆、刘筠的作品当做标准的“时文”,(认为)能写这种文章的人就能科考高中。获得名声,并用它来夸耀当世,没有称道韩愈的文章的。我也正要考取进士,把学习礼部规定的诗赋作为自己应做的事情。十七岁时到州里考试,被有司取消录取资格。我于是拿出所珍藏的韩愈的文章来重新阅读,就忍不住喟然长叹道: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程度才罢休啊!就奇怪当时的人不称道韩愈之文,又想起自己也没有时间学习它,只是时常在心中默念着,认为要通过考取进士取得俸禄来赡养双亲,取得俸禄后,就要尽力学写这样的文章,以实现自己的夙愿。 过了七年,我考中进士。在洛阳做官。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在这里,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我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增补连缀它,又向别人求取所拥有的旧本来校对审订它。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于是就流行于当世,到今天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唉!道,本来就有流行于远古却止于近代,在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不仅仅是世俗的喜好或厌恶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被千世万代学习效法。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却被普遍重视,这又不仅仅是喜好或厌恶所决定的,也许是时间越久意义越显明,不可磨灭,即使暂时被埋没,但最终还是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道”决定的。 我开始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被埋没被废弃的时代。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足以用来追逐时人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利益。于是就接近它、学习它。那么我所做的哪里是因为急于追名逐利呢?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所以,我做官,晋升时,我不会为之高兴;降职时,我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早已经定下了,并且所学到的也应该是这样的啊。 《昌黎先生文集》的版本来自四川,文字雕刻比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精美,但是脱落和错误特别严重。在三十年中,每听到别人有善本,我必定找来订正。最后残缺的卷帙,现在不再补上,是因为不肯轻率地增加。我家中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文集》是旧物,唉!韩愈的文统和道统,是万代共同尊崇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颂而亨有的遗产。我对这本《昌黎先生文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而特别爱惜它。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12-25 05:48
和我的回答一样,看来我也对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