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长亭送别》的整体是情境交辉,但整体是由局部的具体情境组成的...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2 20:54
  • 提问者网友:我们很暧昧
  • 2021-01-22 09:55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题。  《长亭送别》的整体是情境交辉,但整体是由局部的具体情境组成的。作者的高明之处,是他不仅注意到整体的情境交融,而且精心、具体地描绘出属于局部的此时此地之境,以及与此相应的此时此地之情。情随境迁,境因情异。这样他笔下的情境就表现出异常的具体性和真实感。这是《西厢记》现实主义的最可贵的表现。他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开始,写莺莺乘车去长亭,这是途中之境,那么莺莺的离情就寄寓在途中景色之中,借途中之景,传莺莺之情。她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血,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它处。下面是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酒席间最使她关情的当然是张生。但这是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他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因为女婿的悲感之情是不能当着丈母娘的面过分流露的。他的感情表达方式,是被离筵这个特定的环境所决定的。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两人席间,偶然目光一碰,发觉张生暗暗流泪,又怕被人看出,赶快低下头,装着整衣的样子。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是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的合一,也是不可挪移它处的。再下,曲终人散,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又一变。只有在四顾无人之境,她才可以向张生倾诉私情,“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有此境方有此情,作者一刻也没忘记情与境的关系。最后,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山隔,含情凝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她极目寻找张生远去的影像,偶然见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留下的是一片阒寂。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统观《长亭送别》的秋境离情,就是由上述四种不同的情境结合而成的。这种不同是统一在全篇总的色调之中的,是同中之异,也是异中之同。1.四种不同的情境各是什么?(不得超过16个字。)□□□□、□□□□、□□□□、□□□□。2.全篇总的色调是什么?(不得超过30字。)□□□□□□□□□□□□□□□□□□□□□□□□□□□□□□。3.“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同”与“异”各是什么内容?(不得超过15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1-22 10:15
答案:解析:1.长亭途中、长亭离筵、曲终人散、张生远去。2.凄然的秋景与离愁别情和谐一致。3.“同”是指把人物形象都包容在秋山落日的秋境之中,“异”是把完整统一的秋境图分成四幅小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1-22 11:33
感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