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全面解析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6 18:52
  • 提问者网友:半生酒醒
  • 2021-05-16 09:52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全面解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走死在岁月里
  • 2021-05-16 10:10
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豪放派:与婉约派相对的宋词流派。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此派词人多有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胸怀坦荡,抱负远大。畅所欲言,直抒胸臆。意境雄奇,风格豪迈,语言畅达,把词引向健康、广阔的道路。
婉约--写情--雅正--绮丽
豪放--写自己的抱负--风格豪迈--畅达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
(3)背景: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2、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太守:苏轼的自称
(2)亲射虎,看孙狼:〈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象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不小,但是仍有少年狂气。
(3)遣冯唐: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4)全诗翻译:作者自称老夫,本不该狂,但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上片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表现了少年的豪情。
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把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为国效力。下片写自己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
(5)赏析的细节:A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B"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鬓微霜"表明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D"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3、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上片:一幅威武雄壮的出猎图,显示一个"狂"人:一狂,太手出猎而报知人民跟随去看,二狂,出看而须倾城,三狂,猎射虎,四狂,自比孙权
下片:一腔豪情壮志:一豪,鬓微霜,又何妨,二豪持节云中,三豪会挽雕弓,四豪,西北望,射天狼。
4、、延伸;苏轼还有一些诗词表明了他报效国家的壮志:比如他写过一首《祭常山回小猎》,诗中云:"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也说自己犹能挥白羽扇退敌(西凉簿:用西凉州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善用兵,故以此自比。见查注苏诗引《乌台诗案》)。还有一首《和梅户曹会猎铁沟》诗,开头两句说:"山西从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三明"用《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颖字纪明,初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京师称为"凉州三明"),都是表示自己虽然是一个书生,也要为国戍边抗敌。
5、比较鉴赏婉约和豪放的不同: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比较〈望江南〉和〈江城子〉:
从题材上:〈江〉是一首射猎词,画面壮阔
〈望〉是一首闺怨词,画面凄美
从艺术形象上:〈江〉刻画了一位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有少年狂态,"牵、擎、卷"三个动词刻画出虎虎生威的情态
《望》刻画了一位思妇的形象,"独倚"刻画出孤寂、怅惘的情态
从抒发的感情上:《江》抒发了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
《望》流露了盼归不归的深思幽情。
第四课时: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怀裏藏嬌
  • 2021-05-16 10:42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