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那一晚》《别丢掉》诗歌鉴赏?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4 08:10
- 提问者网友:箛茗
- 2021-02-13 16:34
林徽因《那一晚》《别丢掉》诗歌鉴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的生死簿
- 2021-02-13 17:02
滕斌/林徽因《那一晚》的内蕴辨析
《那一晚》可以说是林徽因对一段隐秘情感的真实、细腻的回溯,也是她不多的诗作中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尽管有人指责其沉湎于个人情感的小天地,但不可否认,这使其卷入了另一组家庭旋涡的情感表现得极其真切、崇高,在其后来的诗作中,鲜有超出此诗的艺术圆熟的动人作品出现。
林徽因的作品以意象玲珑剔透、风格清莹婉丽,颇富音乐美见长。但大多数文学史也仅仅提到过她与新月派与新月诗派的密切联系。她并不以诗文名世,但从她鲜见留世的一本后人整理的作品集中可窥见这个昔日才女的情感世界、美学风格、艺术理想和人格特点。
和很多少女在孤独中对爱情的期待一样,林也是一个渴望有人爱的女子。1937年,她曾向沈从文动人的回忆起自己当年随父客居伦敦的生活:“理想的我老希望有点浪漫的事发生,或是有个人来叩门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同我坐在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要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来同我玩”。其童年家庭的境遇也常使她困惑和感伤以至于影响到她后来的性格,这也是她后来不断追求性格上的独立和自由的原因。而后留学英国和游历欧洲使她感受到更多西方文明的熏陶,因此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便反映在其早期唯美主义的诗作中。
林徽因的写作新诗,开始受到徐志摩的影响和启蒙。林是1930年左右住香山双清别墅休养的日子里开始提笔写作的,《那一晚》也作于这一时期。徐对其影响可以隐约地从一些作品中可以找到:《那一晚》、《仍然》、《深夜听到乐声》、《情愿》、《别丢掉》等。而《那一晚》又是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徐志摩也离婚再娶。这时的林徽因在各方面都已成熟,而徐也一直保存着对林的浪漫幻想。徐志摩与梁思成是很好的朋友,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更是徐的老师,这样一些复杂的关系也使得他们将彼此的欣赏和情感理智地对待,并含蓄地表现在一些诗作中。
然而正是这样一首动人的诗作,1932年陈梦家在主编《新月诗选》时并未收录,而当时同样以笔名“尺棰”发表的《仍然》则被收入其中。作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圈内朋友,陈梦家也并非不知道两人精神上、文学上的联系,当时一度讹传的两人关系是否是陈梦家没有选《那一晚》入《新月诗选》的原因,笔者也不敢妄加猜测。但《那一晚》发表在1931年4月《诗刊》的第二期,主编是徐志摩。这首诗一发表,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诗给予回应:“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远去”。这份感伤动人、含蓄的情谊在其唱和的诗作中得到了真切流露。
《那一晚》用隽婉、纤丽的笔调向读者敞开自己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感到作者是如何轻溯这虽已过去但仍萦绕在心的神圣、纯洁的精神边境。
全诗的第一句以缺乏施动者的被动句,倒置句首,开门见山而又绝不平凡。如果按正常的顺序应为“你的手牵着我的手”,“你和我分定了方向”,“我的船推出了河心”,这种打破顺序的排列,既有韵式上的安排:起首的阴平(心、星),小节尾的去声(向、样),使诗情有了一种跌宕的别样韵致。同时也以事、景、情的悖反、错位来挤压、碰撞、暗示、补充,从而营造出一种氛围并通过画面的闪回组接设置了几个悬念:为什么是我的船推出了河心,你的呢?为何而推?是什么在推?又推向哪里?为什么又是晚上?然而作者却宕开叙事以景来渲染情感。由“澄蓝的天”“迷茫的”“密密的”环境的静谧安详见出“托着”的雅致和“牵着”的柔情,实又为这种将变的情感预设了一种凄惋、迷离的基调。“迷惘”的茫茫无边,“封锁”的强行介入与不可抗拒。“你和我”又有“分定”的主次,“认取”则有找寻和有了结果的意味,也就是你我“生活的模样”。动词“托着”、“牵着”、“推出”、“封锁”、“分定”、“认取”见出了相悦、遇阻、分定的过程。那么,你我在之后怎么样了呢?
然而作者在接下来的第二个诗节中又作了转折,回避了对你在“如今”的叙述,以四个“到如今”的平行式结构获得转折、递进、层叠且掀起情感波澜的效果,如果说船尚能在河心平稳航行与靠岸的话,那么这船现已被推入不知凶险多少倍的大海里飘摇了。“细弱的”不仅见出了风涛的险恶,也衬出了船的险境。“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呼应了“那一晚”的“迷惘”,由宁静到暴烈而压抑,这只无岸可靠、越走越远的船即象征理想情感的越来越远。时间副词“仍”“常”“只”,动词“留守”“在”表状态,“我的船”推出河心去向苍茫的海面,只见“细弱的”桅杆,“密密的星”到“风涛里”,于不变中见出了变幻。“天”“江边”“岸上”这些遥远的空间距离通过“记着”“想念”奇迹般的消隐,“星光”“眼泪”“白茫茫的”“红花儿”“黄花儿”把永恒的存在和瞬间的一闪念感悟萦回留存。特别是两个“我还”又强化了变幻中的不变。
第三个时段再次转折,如果前两个时段是缅怀过去的感喟的话,“那一天”则以虚拟的语气对未来作展望而涂上了一层亮色,“走”“跨”“射”因“希望”的轻巧,“顶层”对“层层的阴影”的意图挣脱,“蜜”“滋润”对感伤的稀释。“带羽翼的箭”“满弦”多么的迫切!作者似乎要对前面暗设的问题作一个交结了,联系上文出现的“岸上”,可得出“你”可能还在当初“我们”分定的地方,还继续耕种“你的”“红花儿”“黄花儿”,直到成了生动的“花园”。“鸟般的歌唱”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本能,是不计回报的,然而“我静候你的赞赏”,赞赏什么?看来所有的问题只能在最后一句得到解答:与前面透明,干净,甜美的气息相比,实际上“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却是现实的落寞;与行动上的“静候”冷静相比,实际上是心里难抑的“私闯”的激流。一个情感的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理智承受而又不甘,理想情感受阻却又不能自已,既为他人获得理想情感而欣慰,现实中自己又难以放弃情感的复杂心态。“船”作为一种从彼岸到此岸的承载工具便获得了一种深刻的隐喻意义。“那一晚”和“私闯”又散发出一种怀旧和经年难掩的惆怅,特别是“我要”、“你要”以一种不容置疑的主观口吻把真实用一种假设语气表达出来,更显出一份含蓄、蕴籍。
全诗在意象的闪回、组接中紧跟潜意识的浮沉,与一刹那的感悟遇合。诗人的“创造形体颜色,给音声保留长短节奏,它给直觉意识、情感理智以及整体的快惬”也体现在诗歌审美的追求上,如意象的瑰丽、气氛的迷离、想象的奇特,这些意象的排列组合,随着诗情的起伏而流动,情景交融有古典主义的风格,场景画面却又具有现代主义的色彩,使得全诗在朦胧中透出色彩鲜明、怅惘而又明朗的抒情气质。而其婉约、隽永的风致类似宋人小令,讲求文法的凝炼、节律又有唐人绝句的遗韵。诗人以其娴熟的文字技巧和对于美术造型建筑艺术的驾驭也体现在诗行当中,如色彩的鲜明、动态的描摹,视点的多变,从低高、近远、外内、清晰迷离,都显出构思上的独特性。诗行大致压韵,有尾韵可寻,前一句有散步的自由,后一句有跳舞的节律。意象具有可视性和建筑特点,精微地传达出由低沉压抑转向轻快中的忧伤,特别是一个“顶层”使伤感的情绪又得到提升和清洗。
在形式上又体现为对音乐性的节奏和意境统一性的追求,有西方乐章的特点:如果说第一时段的柔缓舒放是一支小夜曲的话,那么第二时段则是沉郁迷离的狂想曲,第三时段有多声部的混谐:轻快的小行板,声、光、影、形幻化闪回、游移恍惚的奏鸣曲,最后逐渐化为弥漫着忧伤的协奏曲……语序上的倒置避免了平淡,转折又显得曲折跌宕,结构上的退回过去又抵达将来、延宕开去而又兜转回来,在虚与实之间穿来插去、沉重与轻灵之间腾挪,在推进当中而又压抑到极点、句式上的错落反复似倾诉又似急不择言,理智、情感、理想、现实的冲突、撞击、悖反、错杂而产生一种奇妙的张力、一股荡气回肠的悱恻缠绵……她的渴望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可见一斑,由此也见出她做到了新月派关于创作的主观情绪的客观化和理性节制感伤的审美追求。
在这里,没有幽怨,有的是理智认取分定方向的生活,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缱绻和物是人非、难系流光的遗憾。无论如何幻变,过往的一切正如作者在另一首诗里所言:“仍要保存着那真”!
《那一晚》可以说是林徽因对一段隐秘情感的真实、细腻的回溯,也是她不多的诗作中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尽管有人指责其沉湎于个人情感的小天地,但不可否认,这使其卷入了另一组家庭旋涡的情感表现得极其真切、崇高,在其后来的诗作中,鲜有超出此诗的艺术圆熟的动人作品出现。
林徽因的作品以意象玲珑剔透、风格清莹婉丽,颇富音乐美见长。但大多数文学史也仅仅提到过她与新月派与新月诗派的密切联系。她并不以诗文名世,但从她鲜见留世的一本后人整理的作品集中可窥见这个昔日才女的情感世界、美学风格、艺术理想和人格特点。
和很多少女在孤独中对爱情的期待一样,林也是一个渴望有人爱的女子。1937年,她曾向沈从文动人的回忆起自己当年随父客居伦敦的生活:“理想的我老希望有点浪漫的事发生,或是有个人来叩门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同我坐在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要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来同我玩”。其童年家庭的境遇也常使她困惑和感伤以至于影响到她后来的性格,这也是她后来不断追求性格上的独立和自由的原因。而后留学英国和游历欧洲使她感受到更多西方文明的熏陶,因此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便反映在其早期唯美主义的诗作中。
林徽因的写作新诗,开始受到徐志摩的影响和启蒙。林是1930年左右住香山双清别墅休养的日子里开始提笔写作的,《那一晚》也作于这一时期。徐对其影响可以隐约地从一些作品中可以找到:《那一晚》、《仍然》、《深夜听到乐声》、《情愿》、《别丢掉》等。而《那一晚》又是在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徐志摩也离婚再娶。这时的林徽因在各方面都已成熟,而徐也一直保存着对林的浪漫幻想。徐志摩与梁思成是很好的朋友,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更是徐的老师,这样一些复杂的关系也使得他们将彼此的欣赏和情感理智地对待,并含蓄地表现在一些诗作中。
然而正是这样一首动人的诗作,1932年陈梦家在主编《新月诗选》时并未收录,而当时同样以笔名“尺棰”发表的《仍然》则被收入其中。作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圈内朋友,陈梦家也并非不知道两人精神上、文学上的联系,当时一度讹传的两人关系是否是陈梦家没有选《那一晚》入《新月诗选》的原因,笔者也不敢妄加猜测。但《那一晚》发表在1931年4月《诗刊》的第二期,主编是徐志摩。这首诗一发表,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诗给予回应:“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远去”。这份感伤动人、含蓄的情谊在其唱和的诗作中得到了真切流露。
《那一晚》用隽婉、纤丽的笔调向读者敞开自己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感到作者是如何轻溯这虽已过去但仍萦绕在心的神圣、纯洁的精神边境。
全诗的第一句以缺乏施动者的被动句,倒置句首,开门见山而又绝不平凡。如果按正常的顺序应为“你的手牵着我的手”,“你和我分定了方向”,“我的船推出了河心”,这种打破顺序的排列,既有韵式上的安排:起首的阴平(心、星),小节尾的去声(向、样),使诗情有了一种跌宕的别样韵致。同时也以事、景、情的悖反、错位来挤压、碰撞、暗示、补充,从而营造出一种氛围并通过画面的闪回组接设置了几个悬念:为什么是我的船推出了河心,你的呢?为何而推?是什么在推?又推向哪里?为什么又是晚上?然而作者却宕开叙事以景来渲染情感。由“澄蓝的天”“迷茫的”“密密的”环境的静谧安详见出“托着”的雅致和“牵着”的柔情,实又为这种将变的情感预设了一种凄惋、迷离的基调。“迷惘”的茫茫无边,“封锁”的强行介入与不可抗拒。“你和我”又有“分定”的主次,“认取”则有找寻和有了结果的意味,也就是你我“生活的模样”。动词“托着”、“牵着”、“推出”、“封锁”、“分定”、“认取”见出了相悦、遇阻、分定的过程。那么,你我在之后怎么样了呢?
然而作者在接下来的第二个诗节中又作了转折,回避了对你在“如今”的叙述,以四个“到如今”的平行式结构获得转折、递进、层叠且掀起情感波澜的效果,如果说船尚能在河心平稳航行与靠岸的话,那么这船现已被推入不知凶险多少倍的大海里飘摇了。“细弱的”不仅见出了风涛的险恶,也衬出了船的险境。“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呼应了“那一晚”的“迷惘”,由宁静到暴烈而压抑,这只无岸可靠、越走越远的船即象征理想情感的越来越远。时间副词“仍”“常”“只”,动词“留守”“在”表状态,“我的船”推出河心去向苍茫的海面,只见“细弱的”桅杆,“密密的星”到“风涛里”,于不变中见出了变幻。“天”“江边”“岸上”这些遥远的空间距离通过“记着”“想念”奇迹般的消隐,“星光”“眼泪”“白茫茫的”“红花儿”“黄花儿”把永恒的存在和瞬间的一闪念感悟萦回留存。特别是两个“我还”又强化了变幻中的不变。
第三个时段再次转折,如果前两个时段是缅怀过去的感喟的话,“那一天”则以虚拟的语气对未来作展望而涂上了一层亮色,“走”“跨”“射”因“希望”的轻巧,“顶层”对“层层的阴影”的意图挣脱,“蜜”“滋润”对感伤的稀释。“带羽翼的箭”“满弦”多么的迫切!作者似乎要对前面暗设的问题作一个交结了,联系上文出现的“岸上”,可得出“你”可能还在当初“我们”分定的地方,还继续耕种“你的”“红花儿”“黄花儿”,直到成了生动的“花园”。“鸟般的歌唱”是一种自然状态的本能,是不计回报的,然而“我静候你的赞赏”,赞赏什么?看来所有的问题只能在最后一句得到解答:与前面透明,干净,甜美的气息相比,实际上“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却是现实的落寞;与行动上的“静候”冷静相比,实际上是心里难抑的“私闯”的激流。一个情感的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理智承受而又不甘,理想情感受阻却又不能自已,既为他人获得理想情感而欣慰,现实中自己又难以放弃情感的复杂心态。“船”作为一种从彼岸到此岸的承载工具便获得了一种深刻的隐喻意义。“那一晚”和“私闯”又散发出一种怀旧和经年难掩的惆怅,特别是“我要”、“你要”以一种不容置疑的主观口吻把真实用一种假设语气表达出来,更显出一份含蓄、蕴籍。
全诗在意象的闪回、组接中紧跟潜意识的浮沉,与一刹那的感悟遇合。诗人的“创造形体颜色,给音声保留长短节奏,它给直觉意识、情感理智以及整体的快惬”也体现在诗歌审美的追求上,如意象的瑰丽、气氛的迷离、想象的奇特,这些意象的排列组合,随着诗情的起伏而流动,情景交融有古典主义的风格,场景画面却又具有现代主义的色彩,使得全诗在朦胧中透出色彩鲜明、怅惘而又明朗的抒情气质。而其婉约、隽永的风致类似宋人小令,讲求文法的凝炼、节律又有唐人绝句的遗韵。诗人以其娴熟的文字技巧和对于美术造型建筑艺术的驾驭也体现在诗行当中,如色彩的鲜明、动态的描摹,视点的多变,从低高、近远、外内、清晰迷离,都显出构思上的独特性。诗行大致压韵,有尾韵可寻,前一句有散步的自由,后一句有跳舞的节律。意象具有可视性和建筑特点,精微地传达出由低沉压抑转向轻快中的忧伤,特别是一个“顶层”使伤感的情绪又得到提升和清洗。
在形式上又体现为对音乐性的节奏和意境统一性的追求,有西方乐章的特点:如果说第一时段的柔缓舒放是一支小夜曲的话,那么第二时段则是沉郁迷离的狂想曲,第三时段有多声部的混谐:轻快的小行板,声、光、影、形幻化闪回、游移恍惚的奏鸣曲,最后逐渐化为弥漫着忧伤的协奏曲……语序上的倒置避免了平淡,转折又显得曲折跌宕,结构上的退回过去又抵达将来、延宕开去而又兜转回来,在虚与实之间穿来插去、沉重与轻灵之间腾挪,在推进当中而又压抑到极点、句式上的错落反复似倾诉又似急不择言,理智、情感、理想、现实的冲突、撞击、悖反、错杂而产生一种奇妙的张力、一股荡气回肠的悱恻缠绵……她的渴望理想的浪漫主义精神可见一斑,由此也见出她做到了新月派关于创作的主观情绪的客观化和理性节制感伤的审美追求。
在这里,没有幽怨,有的是理智认取分定方向的生活,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缱绻和物是人非、难系流光的遗憾。无论如何幻变,过往的一切正如作者在另一首诗里所言:“仍要保存着那真”!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