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如何理解圣经观是诠释学的前理解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3 06:36
  • 提问者网友:我的未来我做主
  • 2021-03-12 11:58
如何理解圣经观是诠释学的前理解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3-12 12:40
如何理解圣经观是诠释学的前理解
圣经观是诠释学的前理解。这句话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在诠释某一文本的时候,我们带着我们本身固有的观念来诠释。同样,我们在诠释圣经的时候,也是如此。
一旦对圣经进行诠释,就必然会带入圣经观的问题。诠释者持的是何种圣经观,人文的、历史的、开放的、狭隘的都势必影响对经文的解释。所以,圣经观是显现在诠释者的诠释的语言中,但并不是每个人只有一种圣经观,对经文不同的理解,并对其意义的不同的把握,都能带出不同的圣经观。那么圣经观是诠释学的前提,诠释学是圣经观的最终最具体最生活的展现。
1.定义
思考圣经观是诠释学的前理解,那么就要首先对这几个关键字做出一个定义。明确每一个词语的意思。
1.1圣经观
圣经观指的是人对圣经的认识和看法。而现在是最流行的是有两种对圣经的看法。一种认为圣经是绝对无误的。另一种则是不然,不认为圣经是绝对无误的。
1.2诠释学
“Hermeneutics”源自于希腊语(?ρμ?νευω),意思是“了解”。这是从希腊神赫耳墨斯(Hermes)的名字得来。
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涉及哲学、语言学、文学、文献学、历史学、宗教、艺术、神话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法学等问题,反映出当 代人文科学研究领域的各门学科之间相互交流、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既是—门边缘学科和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哲学思潮。狭义指局部解释学、一般解释学、哲学解释学等分支、学派。局部解释学泛指任何本文注释(包括古往今来的法律、《圣经》、文学、梦)和其他形式的本文解释的规则和方法的理论体系。
1.3前理解
前理解是哲学解释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与概念,为理解之必要前提和条件。作为理解主体的人的存在,首先是一个前理解的存在,前理解同历史、传统与语言密不可分。
前理解可以定义为: 用以认识并解释现实或现实某一面的一套假设和立场。1
前理解,简单的说,就是相对于某种理解以前的理解,或者说,在具体的理解开始之前,我们就对要理解的对象有了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或信息,它主要表现为成见或偏见。海德格尔将“前理解”的结构分为“前有”、“前见”和“前设”,一切理解都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新的理解。 1 克莱恩:《基督教释经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96-197页。
前理解包括了理解主体一切精神要素的总和,即价值观念、知识经验和情感因素等,也就是知、情、意的统一。
前理解规定了理解的视域,理解总是不同视域之间的融合的过程,没有所谓的最终的理解。前理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主要表现是成见或偏见。
2.现在圣经观概览
2.1“字义解经”的基要派
他们笃信“圣经无误”,并相信《圣经》是逐字默示的(verbal inspiration),也是全部默示的(plenary inspiration)。
2.2天主教的传统教导。
天主教也教导《圣经》之无谬无误。不过,他们同时也宣称教会(大公会议)及教皇之官方教导也具无误性及绝对权威,此权威称为「教权」(the magisterium of the church)。巴刻(J. I. Packer)正确地提醒我们,“天主教及东正教在最重要的地方误解了《圣经》”2。他提醒得不错,因这误解乃建立在一个错误的“权威观”上,即:《圣经》与教会有同等的权威管辖信徒之良心(power to bind the conscience)
2.3自由派(Liberalism)及新正统派(Neo-Orthodoxy)
十九世纪之自由派,跟着康德(Immanuel Kant),施莱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等思想走,论到基督教信仰之真义时,认为只是人本,不是神本,是人的宗教经历,不是上帝的直接启示,因此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施莱马赫以来,不少《圣经》学者及神学家不信《圣经》所记载之超自然事件。包括耶稣基督由童贞女马里亚所生;他从死里复活;亚当乃上帝亲自创造的在历史上存在的一个人等等。
2.4新福音派(Neo-evangelicalism)
新福音派于一九七○年代兴起。美国富乐(Fuller)神学院于1940年代创办,起初信仰非常正统,其使命乃响应人类文明的危机。但到了70年代,其中有一部分教授(包括在德国读博士学位,创办人的儿子Daniel Fuller)开始弃绝“圣经无误”的观念。他们强调解经需了解其上下文及历史文化背景,亦认信《圣经》在信仰(救恩、灵命)及生活方面乃信徒之最高权威。但在历史(如神迹)及科学方面,按照现代学术的标准,则有不准确、不可靠、不真实的片段。
他们认为,《圣经》整体是神所默示,但其中某些部分不是上帝默示的。另有人提出,《圣经》某些部分是上帝所默示的,所谓“正典中有正典”,但不承认全部《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 2 《当代神学辞典》中巴刻撰写之〈圣经无误〉一文,第597页。
2.5后现代的诠释学
迈进21世纪,学术界中最具影响力的诠释理论,乃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ism)。后现代主义欲完全摆脱传统西方对绝对真理追寻的关怀切,称之为“logocentrism” (罗格斯中心主义),而弃之。后现代思想,跟随尼采等之思想,认为宇宙没有意义,语言本身也没有意义,只是政治权力的工具。语言只是意识形态(ideology)。字只不过是符号(sign),它是什么东西的符号?解构主义大师德希达(Jacques Derrida)说,“字,只是人想到关于一件物体的声音形像(acoustic image)的符号。字,只是随意性地制定
(arbitrarilyassigned), 随意地与物体连在一起的。字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只有某一时代社会惯用的语言系统才是绝对的。”
后现代诠释学否认,诠释的目的是要掌握作者的原意。文本(text)的作者,在一旦写完文本就已经不存在(absent),等于死了。而文本本身有无其它不变,稳固的意义呢?没有,因为文本与读者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读者们对文本赋予不同的意义,因此才产生了文本本身。故此,文本——一个有统一、稳定意义的文本——是不存在的。
后现代诠释学不但宣称作者不存在,文本不存在;连读者——我自己——也不存在!因为当我读文本时,不是我在读,而是当代的“诠释群体”(hermeneutic community)在读,我只代表了当代的语言文化系统而已。结果,后现代诠释学给我们的结论是:作者不存在,文本不存在,连我也不存在。如今常存的,只是语言--当代社会惯用的语言系统(conventions);当然,语言本身也随着时间在改变。3
3.圣经观是诠释学的前理解
《新约·使徒行传》(8:27-35)记载了一段腓利与埃塞俄比亚太监的对话。腓利问正在车上阅读〈以赛亚书〉的太监:“你所念的,你明白吗?”太监回答说:“没有人指教我,我怎么能明白呢?”腓利便根据《以赛亚书》的内容来对他传讲耶稣。这一段经文正好说明了“神学诠释学”的意义。也就是说:“神学诠释学”是一个基督教神学的内部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理解与诠释《圣经》的意义。
为了理解一个文本,我们已经把一整套前理解都带入了这个文本。没有前理解,那么就无法构建阅读活动。4
也就是说,我们在诠释之前,就已经带着我们整套的对圣经的认识然后去诠释圣经。也就是我们已经把一套对圣经的理解带入我们对圣经的诠释。
没有一个人的解释,不是带着一套既有的假设。当我们想要解释圣经的意思时,我们也是有一套先入为主的额 观念或前提。这些前设是经过考察或者陈述,或只是无意中采纳。 3
4 参看《认信“圣经无误”的意义与当今的适切性》,林慈信。 杨慧琳:《圣言·人言——神学诠释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3月1版,第8页。
所以,如果我们的圣经观采纳的是:圣经是一部超自然的著作,借着默示的过程,通过神所预备和拣选的发言人,把神的成文启示给他的子民。这样的前理解,对于诠释学来说,我们就会以圣经为权威。就承认圣经是神圣的经典,至高的圣灵在其中掌权,神在这部经文中说话。我们相信,圣灵已经选择,正在选择,并且还要通过圣经的经文以权威的方式说话。5
而如果认为圣经是一本人的书,是人本,而不是神本。那么,首先就要评判圣经文本本身的问题,圣经批判学等等。同时,就会对其中的神迹等有质疑。
所以,我们的圣经观是我们诠释圣经的前理解。
4.总结
格兰﹒奥斯邦认为释经的工程分为三个层次,可以从代名词的角度来界字,首先是第三人称的角度,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为:它的意思是什么?;接下来第一人称的角度,即是问:它对我有何意义?;最后则是第二人称的角度,尝试:与你分享它对我的意义?而“圣经的诠释——从经文到处境、从原初的意义到处境化的应用——乃是螺旋式的。将经文放置于首要地位,沿着螺旋式的进路走,不断地愈来愈靠近经文的原初意思。也就是说,我必须作精简的假设,并且不断让经文自身向可能性的解释提出挑战,加于修正,再引导我来说明它对现实指导的处境意义。经文原初的意义是基础,但不是终点,而是使经文意义处境化,释经才得于真正的完成。圣经的两方面:意义与重要性。或对原初作者和其读者的意义为何,以及对现当代读者与何重要性。”6
这样的圣经观,乃是一种审慎的无误。也就是说圣经在原初事件上有无上的权威。即避免了圣经文本绝对无误的绝对主义,也避免了圣经为人本的去神话。同时,人对圣经的诠释,离开神话语的意义越远,权威度也是越低。这样的观点,乃是为了更加接近上帝,就避免“无神”释经的困境。这样的圣经观乃是开放和发展的,并且具有传统的属灵意义。体现了圣经观和诠释学的关系,就是在不断的发展中间,尊重圣经的权威和上帝话语的权威性。 5 克莱恩:《基督教释经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86页。
6 格兰·奥斯邦著《基督教诠释学手册——诠释学螺旋的原理与应用》,刘良淑译,校园书房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二刷,第16页。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