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小学六年级课文《枣核》的资料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0 13:28
- 提问者网友:佞臣
- 2021-03-29 14:00
丰台小学六年级课文《枣核》的资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慌
- 2021-03-29 14:19
《枣核》讲述的是作者的一位旧时同窗在国外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情节。 作者在动身访美前,这位在美国定居多年的老人托他带几颗枣核,作者对带枣核的用途感到十分蹊跷。到了老人他家后,才知道他在国外十分想念祖国,思念家乡。每到圣诞节时他想旧历年、想厂甸、总布胡同里的那棵枣树。他甚至还在自家的花园里模拟建筑了一个“北海”,老人要这枣核是想试种一下,让它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
学完《枣核》后,我十分理解这位老人的心情。叶落归根,人到了风烛残年就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生养自己的地方。身在异国他乡,几十年都没见到自己的祖国,当然想知道家乡是什么样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像河水一般流过。老人的思乡情却没变,反而思念越切。
老人的思乡情,使我感慨很深,因为我现在也是远离家乡身在英国。这是因为我爸爸在英国读博士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我和妈妈决定到爸爸身边去陪读。当我登上飞机的那一刻,心情十分高兴。因为可以马上和爸爸见面了!也能出国看看了! 到了英国的前一两个星期,一切还都十分新鲜,也并不想家。后来我在英国上了学,人家说我是小“留学生”,我也是海外学子了,时间才过了5个月,我就开始想家了,只有短短地5个月啊,我已经感受到了游子们思念祖国家乡的心情了,这种思念,对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在梦中我常常梦见和同学们一起上学、一起玩的情景。有空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都喜欢在网上看看国内的新闻,看看祖国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次,我在这儿的学校里,画了一面五星红旗,回家后把它粘在了墙上,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的家里和我的心中飘扬。我还想我在国内的姥姥、姥爷、太姥、爷爷和姑姑们,想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想老师,每当在这里的学校上学时,我就想起国内的学校。总之我也想祖国的一切……。昨日,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就毫不犹豫的借了下来。按道理,我比英国人更了解中国,还用看他们的介绍吗?!这不还是想念祖国的缘故嘛!是啊,一个中国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有情感,就会思念祖国,永远不会忘记。
不过,我比课文中的老人要幸运的多;因为一年以后就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了。现在,我要在这一年时间里好好学习英语和其他知识。把思念祖国的心情化成学习的动力,时刻不停地奋斗,我觉得,我现在在英国的学校里就代表着中国,所以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回国后,继续努力学习,长大要为祖国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使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叙述朋友托带枣核时,怎样表现出他对枣核的非常重视?这样写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写在“我”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日同窗写来了封“航空信”。信由“航空”邮寄,惟恐“我”不能在动身前收到,而且信中“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表现出这位朋友对枣核非常重视,亟盼“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到美国去,郑重托带枣核。
朋友信中并没有说明枣核的用途,有意让“我”揣个闷葫芦,也表现出他对枣核的兴趣和重视:“我”接到信后感到“用途却很蹊跷”,不能理解托带的枣核的用途,感到奇怪。
这样写出朋友对枣核非常重视,亟盼带去,和“我”对枣核的用途感到“蹊跷”,自然就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后文。
第二部分
1、2---3段写朋友和“我”见面、接到枣核时的什么样的情景?他怎样回答“我”的枣核用途的问话?这样写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答:朋友和“我”在车站拥抱之后,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殷切”,表现出满心期望带来枣核,急欲看到枣核。“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交给朋友后,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用“珍珠玛瑙”这贵重饰品做比较,表明朋友把枣核看得“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具体地表现出他非常珍爱枣核。
朋友们并不明确回答“我”枣核用途的问话,而是一面把枣核“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使“我”感到“他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有改”。“揣”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把枣核装入衣兜时的十分小心。“故弄玄虚”,表现出他兴味盎然地故意不对“我”说明枣核的用途,“调皮劲”十足。这和上文“我”的彼此都已是“风烛残年”的心理活动相呼应,更表现出几颗枣核使得这位“风烛残年”的朋友,都欢喜得返老还童了。这就更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后文。
2、文中第5段写朋友居住的环境是不是闲笔?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答:写朋友居住的环境不是闲笔,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朋友所住山城和他家住宅优美的环境,说明优裕的生活并没有阻断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从而突出主题。
3、朋友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那后花园。“我”对那后花园的观感如何?朋友首先对“我”说了什么话?写这些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答:“我”对那后花园的观感是:“地方不大,布置的得却精致匀称。”朋友“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我”的观感,表明后花园是经过精心布置的:朋友的问话,表明他精心布置“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为的是要展现出“家乡味道”。“劈头”,开头,有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意思。领“我”进入后花园“劈头”就问这话,表现出朋友极愿“我”看出花园的“家乡味道”和急于向“我”倾诉思乡心境的感情。
4、朋友指点“我”留意到园中哪些树木、花草?栽种这些树木、花草表现了朋友什么样的感情?
答:朋友指点“我”注意到台阶两旁的“两株垂杨柳”和草坪中央的“睡莲池”。垂杨柳、睡莲,都有具有浓厚的家乡味道,栽垂杨柳、养睡莲,正体现了朋友的思乡之情。他要以在异乡目睹家乡味道的垂杨柳、睡莲,来聊以慰藉思乡之情。
5、为什么“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象是缺点什么。”?
答:事业的如意,齐全的现代化设备,难补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
6、“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这一串“想”写出了什么感情?
答:这一串“想”字是这位美籍华人朋友用京腔京味述说着对故乡的思念,述说了思乡之苦,它把故乡的形象真切的再现出来,这就充分表达出美籍朋友强烈的思乡感情。
7、朋友为何让“我”万里迢迢带几颗生枣核?
答:为寄托思乡之情,在异乡的土地上之中种上一棵故乡的枣树,以慰藉思乡之情。
8、朋友对我说明了假山石的来历,这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答: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是人物思乡的具体表现方式,饱含着游子眷恋故土的深情。
第三部分
1、第11段为何独立成段?
答:抒发美籍华人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枣核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
答:以枣核这条凝聚深切乡情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结构精巧,有力地吸引了读者,突出了强烈的思想感情。
学完《枣核》后,我十分理解这位老人的心情。叶落归根,人到了风烛残年就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生养自己的地方。身在异国他乡,几十年都没见到自己的祖国,当然想知道家乡是什么样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像河水一般流过。老人的思乡情却没变,反而思念越切。
老人的思乡情,使我感慨很深,因为我现在也是远离家乡身在英国。这是因为我爸爸在英国读博士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我和妈妈决定到爸爸身边去陪读。当我登上飞机的那一刻,心情十分高兴。因为可以马上和爸爸见面了!也能出国看看了! 到了英国的前一两个星期,一切还都十分新鲜,也并不想家。后来我在英国上了学,人家说我是小“留学生”,我也是海外学子了,时间才过了5个月,我就开始想家了,只有短短地5个月啊,我已经感受到了游子们思念祖国家乡的心情了,这种思念,对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在梦中我常常梦见和同学们一起上学、一起玩的情景。有空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都喜欢在网上看看国内的新闻,看看祖国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次,我在这儿的学校里,画了一面五星红旗,回家后把它粘在了墙上,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的家里和我的心中飘扬。我还想我在国内的姥姥、姥爷、太姥、爷爷和姑姑们,想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想老师,每当在这里的学校上学时,我就想起国内的学校。总之我也想祖国的一切……。昨日,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就毫不犹豫的借了下来。按道理,我比英国人更了解中国,还用看他们的介绍吗?!这不还是想念祖国的缘故嘛!是啊,一个中国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有情感,就会思念祖国,永远不会忘记。
不过,我比课文中的老人要幸运的多;因为一年以后就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了。现在,我要在这一年时间里好好学习英语和其他知识。把思念祖国的心情化成学习的动力,时刻不停地奋斗,我觉得,我现在在英国的学校里就代表着中国,所以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回国后,继续努力学习,长大要为祖国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使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叙述朋友托带枣核时,怎样表现出他对枣核的非常重视?这样写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写在“我”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日同窗写来了封“航空信”。信由“航空”邮寄,惟恐“我”不能在动身前收到,而且信中“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表现出这位朋友对枣核非常重视,亟盼“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到美国去,郑重托带枣核。
朋友信中并没有说明枣核的用途,有意让“我”揣个闷葫芦,也表现出他对枣核的兴趣和重视:“我”接到信后感到“用途却很蹊跷”,不能理解托带的枣核的用途,感到奇怪。
这样写出朋友对枣核非常重视,亟盼带去,和“我”对枣核的用途感到“蹊跷”,自然就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后文。
第二部分
1、2---3段写朋友和“我”见面、接到枣核时的什么样的情景?他怎样回答“我”的枣核用途的问话?这样写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答:朋友和“我”在车站拥抱之后,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殷切”,表现出满心期望带来枣核,急欲看到枣核。“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交给朋友后,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用“珍珠玛瑙”这贵重饰品做比较,表明朋友把枣核看得“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具体地表现出他非常珍爱枣核。
朋友们并不明确回答“我”枣核用途的问话,而是一面把枣核“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使“我”感到“他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有改”。“揣”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把枣核装入衣兜时的十分小心。“故弄玄虚”,表现出他兴味盎然地故意不对“我”说明枣核的用途,“调皮劲”十足。这和上文“我”的彼此都已是“风烛残年”的心理活动相呼应,更表现出几颗枣核使得这位“风烛残年”的朋友,都欢喜得返老还童了。这就更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后文。
2、文中第5段写朋友居住的环境是不是闲笔?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答:写朋友居住的环境不是闲笔,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朋友所住山城和他家住宅优美的环境,说明优裕的生活并没有阻断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从而突出主题。
3、朋友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那后花园。“我”对那后花园的观感如何?朋友首先对“我”说了什么话?写这些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答:“我”对那后花园的观感是:“地方不大,布置的得却精致匀称。”朋友“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我”的观感,表明后花园是经过精心布置的:朋友的问话,表明他精心布置“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为的是要展现出“家乡味道”。“劈头”,开头,有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意思。领“我”进入后花园“劈头”就问这话,表现出朋友极愿“我”看出花园的“家乡味道”和急于向“我”倾诉思乡心境的感情。
4、朋友指点“我”留意到园中哪些树木、花草?栽种这些树木、花草表现了朋友什么样的感情?
答:朋友指点“我”注意到台阶两旁的“两株垂杨柳”和草坪中央的“睡莲池”。垂杨柳、睡莲,都有具有浓厚的家乡味道,栽垂杨柳、养睡莲,正体现了朋友的思乡之情。他要以在异乡目睹家乡味道的垂杨柳、睡莲,来聊以慰藉思乡之情。
5、为什么“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象是缺点什么。”?
答:事业的如意,齐全的现代化设备,难补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
6、“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这一串“想”写出了什么感情?
答:这一串“想”字是这位美籍华人朋友用京腔京味述说着对故乡的思念,述说了思乡之苦,它把故乡的形象真切的再现出来,这就充分表达出美籍朋友强烈的思乡感情。
7、朋友为何让“我”万里迢迢带几颗生枣核?
答:为寄托思乡之情,在异乡的土地上之中种上一棵故乡的枣树,以慰藉思乡之情。
8、朋友对我说明了假山石的来历,这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答: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是人物思乡的具体表现方式,饱含着游子眷恋故土的深情。
第三部分
1、第11段为何独立成段?
答:抒发美籍华人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枣核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
答:以枣核这条凝聚深切乡情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结构精巧,有力地吸引了读者,突出了强烈的思想感情。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不甚了了
- 2021-03-29 15:33
一:课文
枣核
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文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讲解和学生的赏析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朗读全文
注意下列词语:
蹊跷qīqiāo 掐指一算qiā 风烛残年 殷切yīn 调皮tiáo 故弄玄虚 嫣红yān 山坳ào 拐guǎi 掀启xiān 成家立业 踏访 精致匀称yún 劈头pī 感慨良深kǎi 不约而同 泛舟 国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完全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这位老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3.既然这么多的言行都能表达老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文章却以几颗小小的枣核为题?
明确: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这乡情的感情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在在文中却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
三、赏析语言
文章除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外,课文中还有更多的词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先老师举例分析,再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找找,并作些简单的赏析。
例如: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明确:“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明确:“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明确:“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这些例子,我们可知:朴实的话语,只要饱含真挚的情感就能感动人。我们说话作文时就应用这些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那台阶两旁的依依垂杨柳,那徐徐清风中传来的睡莲的清香,更有那令人难忘的故乡的枣树和树上枣儿酸酸甜甜的味道。
在古今的诗词歌赋中就有很多是吟诵思乡情感的诗篇佳作。
请同学们回忆你学过的抒发思乡情的诗词歌赋。
余光中:《乡愁》
歌曲:《故乡的云》
歌曲:《我的中国心》
《回乡偶书》贺知章
《静夜思》李白
《天净沙·秋思
五、课后练笔
在不同的人眼中,能寄托他们浓浓思乡情的物体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十年以后,你离开了生你养你的故乡,在遥远的他乡,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用朴实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语言朴实又饱含思乡深情的散文,内容上比较好理解,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因此,本节课上我主要是让学生来说来讲。课堂上,我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首先都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关键的内容写下来,再作交流。实践证明,采用这样先写后讲的步骤,有利于学生交流流畅,表达清楚;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信,敢于发言。
以前上课时,曾经有过刚提出问题,就要学生回答的现象。其实,老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了,学生还没有思考好,就被老师喊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时便常出现或哑口无言,或心慌脸红,或话不成句,词不达意的现象。
今天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曹梅娟、高翔、卫晓兰等几个同学回答问题既响亮清楚,又有自己的独到理解,话语显得很自信。“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我这样认为”、“我的看法是”等是他们发言时常用的句式。
课后练笔写得较好的摘录如下:
1.卫晓兰的《家乡的芦苇》:每到这个时候,我总喜欢摘一片叶子,卷成小小的哨子,吹奏出悦耳的声音。
2.曾莉的《故乡的田野》:因为我在那片田野上撒过我种子,挖过野菜,还曾和我的小伙伴倚着河边的柳树编过草帽。
3.崔岑洁的《我爱我的家乡》:一到春天便会开花,那淡粉色的花瓣,米黄色的花蕊美极了。记得我幼时还把花瓣夹在书中,作为书签呢。还记得家乡有一条很长的河,碧绿清澈,两岸的垂柳在风中不停地摆弄她的舞姿。远处的田野,一望无际,等到菜花开的时候,那便是一片金黄的美丽景色了。
4.姚婕的《妈妈的叮咛》:最使我难忘的是:出门前,妈妈的话语,妈妈的叮咛:“妈妈不图什么,只要一个健康的你回来看我,记住,好好照顾自己……”
5.曹梅娟的《追忆中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长空中,屋内,我们家五个人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月饼,其乐融融地谈着话,聊着天。爷爷奶奶裂开着嘴幸福地笑,爸爸挑了一块我最爱吃的蜜桃馅的月饼往我手里送,妈妈则给每个人精心沏了一杯茶。吃着,笑着,谈着,看着,多么热闹的一幅“中秋团聚图”啊。
6.高翔的《彩云飘飘》:一个人,不管你成就多大,名声多响,多么受人敬仰,但是当你到了风烛残年时或当你漂泊在外时,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那就是你的恋乡恋土的情怀。
三:课文理解
《枣核》讲述的是作者的一位旧时同窗在国外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情节。 作者在动身访美前,这位在美国定居多年的老人托他带几颗枣核,作者对带枣核的用途感到十分蹊跷。到了老人他家后,才知道他在国外十分想念祖国,思念家乡。每到圣诞节时他想旧历年、想厂甸、总布胡同里的那棵枣树。他甚至还在自家的花园里模拟建筑了一个“北海”,老人要这枣核是想试种一下,让它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
学完《枣核》后,我十分理解这位老人的心情。叶落归根,人到了风烛残年就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生养自己的地方。身在异国他乡,几十年都没见到自己的祖国,当然想知道家乡是什么样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像河水一般流过。老人的思乡情却没变,反而思念越切。
老人的思乡情,使我感慨很深,因为我现在也是远离家乡身在英国。这是因为我爸爸在英国读博士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我和妈妈决定到爸爸身边去陪读。当我登上飞机的那一刻,心情十分高兴。因为可以马上和爸爸见面了!也能出国看看了! 到了英国的前一两个星期,一切还都十分新鲜,也并不想家。后来我在英国上了学,人家说我是小“留学生”,我也是海外学子了,时间才过了5个月,我就开始想家了,只有短短地5个月啊,我已经感受到了游子们思念祖国家乡的心情了,这种思念,对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在梦中我常常梦见和同学们一起上学、一起玩的情景。有空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都喜欢在网上看看国内的新闻,看看祖国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次,我在这儿的学校里,画了一面五星红旗,回家后把它粘在了墙上,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的家里和我的心中飘扬。我还想我在国内的姥姥、姥爷、太姥、爷爷和姑姑们,想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想老师,每当在这里的学校上学时,我就想起国内的学校。总之我也想祖国的一切……。昨日,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就毫不犹豫的借了下来。按道理,我比英国人更了解中国,还用看他们的介绍吗?!这不还是想念祖国的缘故嘛!是啊,一个中国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有情感,就会思念祖国,永远不会忘记。
不过,我比课文中的老人要幸运的多;因为一年以后就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了。现在,我要在这一年时间里好好学习英语和其他知识。把思念祖国的心情化成学习的动力,时刻不停地奋斗,我觉得,我现在在英国的学校里就代表着中国,所以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回国后,继续努力学习,长大要为祖国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使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很高兴为您回答》
枣核
萧乾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文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讲解和学生的赏析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朗读全文
注意下列词语:
蹊跷qīqiāo 掐指一算qiā 风烛残年 殷切yīn 调皮tiáo 故弄玄虚 嫣红yān 山坳ào 拐guǎi 掀启xiān 成家立业 踏访 精致匀称yún 劈头pī 感慨良深kǎi 不约而同 泛舟 国籍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读完全文,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这位老人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在他的哪些言行中?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老人的思乡之情。
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3.既然这么多的言行都能表达老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文章却以几颗小小的枣核为题?
明确:枣核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这乡情的感情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乡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但在在文中却起到了以小见大的重要作用。小小的几颗枣核凝聚着海外游子深深的爱国情浓浓的思乡情。
三、赏析语言
文章除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外,课文中还有更多的词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先老师举例分析,再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来找找,并作些简单的赏析。
例如: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明确:“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了试种。
2.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明确:“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3.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明确:“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这些例子,我们可知:朴实的话语,只要饱含真挚的情感就能感动人。我们说话作文时就应用这些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那台阶两旁的依依垂杨柳,那徐徐清风中传来的睡莲的清香,更有那令人难忘的故乡的枣树和树上枣儿酸酸甜甜的味道。
在古今的诗词歌赋中就有很多是吟诵思乡情感的诗篇佳作。
请同学们回忆你学过的抒发思乡情的诗词歌赋。
余光中:《乡愁》
歌曲:《故乡的云》
歌曲:《我的中国心》
《回乡偶书》贺知章
《静夜思》李白
《天净沙·秋思
五、课后练笔
在不同的人眼中,能寄托他们浓浓思乡情的物体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十年以后,你离开了生你养你的故乡,在遥远的他乡,你会想起故乡的什么?用朴实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后记:
本文是一篇语言朴实又饱含思乡深情的散文,内容上比较好理解,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因此,本节课上我主要是让学生来说来讲。课堂上,我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首先都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关键的内容写下来,再作交流。实践证明,采用这样先写后讲的步骤,有利于学生交流流畅,表达清楚;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信,敢于发言。
以前上课时,曾经有过刚提出问题,就要学生回答的现象。其实,老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了,学生还没有思考好,就被老师喊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时便常出现或哑口无言,或心慌脸红,或话不成句,词不达意的现象。
今天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曹梅娟、高翔、卫晓兰等几个同学回答问题既响亮清楚,又有自己的独到理解,话语显得很自信。“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我这样认为”、“我的看法是”等是他们发言时常用的句式。
课后练笔写得较好的摘录如下:
1.卫晓兰的《家乡的芦苇》:每到这个时候,我总喜欢摘一片叶子,卷成小小的哨子,吹奏出悦耳的声音。
2.曾莉的《故乡的田野》:因为我在那片田野上撒过我种子,挖过野菜,还曾和我的小伙伴倚着河边的柳树编过草帽。
3.崔岑洁的《我爱我的家乡》:一到春天便会开花,那淡粉色的花瓣,米黄色的花蕊美极了。记得我幼时还把花瓣夹在书中,作为书签呢。还记得家乡有一条很长的河,碧绿清澈,两岸的垂柳在风中不停地摆弄她的舞姿。远处的田野,一望无际,等到菜花开的时候,那便是一片金黄的美丽景色了。
4.姚婕的《妈妈的叮咛》:最使我难忘的是:出门前,妈妈的话语,妈妈的叮咛:“妈妈不图什么,只要一个健康的你回来看我,记住,好好照顾自己……”
5.曹梅娟的《追忆中秋夜》:一轮明月悬挂在长空中,屋内,我们家五个人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月饼,其乐融融地谈着话,聊着天。爷爷奶奶裂开着嘴幸福地笑,爸爸挑了一块我最爱吃的蜜桃馅的月饼往我手里送,妈妈则给每个人精心沏了一杯茶。吃着,笑着,谈着,看着,多么热闹的一幅“中秋团聚图”啊。
6.高翔的《彩云飘飘》:一个人,不管你成就多大,名声多响,多么受人敬仰,但是当你到了风烛残年时或当你漂泊在外时,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那就是你的恋乡恋土的情怀。
三:课文理解
《枣核》讲述的是作者的一位旧时同窗在国外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情节。 作者在动身访美前,这位在美国定居多年的老人托他带几颗枣核,作者对带枣核的用途感到十分蹊跷。到了老人他家后,才知道他在国外十分想念祖国,思念家乡。每到圣诞节时他想旧历年、想厂甸、总布胡同里的那棵枣树。他甚至还在自家的花园里模拟建筑了一个“北海”,老人要这枣核是想试种一下,让它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
学完《枣核》后,我十分理解这位老人的心情。叶落归根,人到了风烛残年就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乡,思念生养自己的地方。身在异国他乡,几十年都没见到自己的祖国,当然想知道家乡是什么样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像河水一般流过。老人的思乡情却没变,反而思念越切。
老人的思乡情,使我感慨很深,因为我现在也是远离家乡身在英国。这是因为我爸爸在英国读博士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我和妈妈决定到爸爸身边去陪读。当我登上飞机的那一刻,心情十分高兴。因为可以马上和爸爸见面了!也能出国看看了! 到了英国的前一两个星期,一切还都十分新鲜,也并不想家。后来我在英国上了学,人家说我是小“留学生”,我也是海外学子了,时间才过了5个月,我就开始想家了,只有短短地5个月啊,我已经感受到了游子们思念祖国家乡的心情了,这种思念,对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在梦中我常常梦见和同学们一起上学、一起玩的情景。有空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都喜欢在网上看看国内的新闻,看看祖国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一次,我在这儿的学校里,画了一面五星红旗,回家后把它粘在了墙上,让五星红旗永远在我的家里和我的心中飘扬。我还想我在国内的姥姥、姥爷、太姥、爷爷和姑姑们,想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学,想老师,每当在这里的学校上学时,我就想起国内的学校。总之我也想祖国的一切……。昨日,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一本介绍中国的书,就毫不犹豫的借了下来。按道理,我比英国人更了解中国,还用看他们的介绍吗?!这不还是想念祖国的缘故嘛!是啊,一个中国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有情感,就会思念祖国,永远不会忘记。
不过,我比课文中的老人要幸运的多;因为一年以后就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了。现在,我要在这一年时间里好好学习英语和其他知识。把思念祖国的心情化成学习的动力,时刻不停地奋斗,我觉得,我现在在英国的学校里就代表着中国,所以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回国后,继续努力学习,长大要为祖国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使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很高兴为您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