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清代时青海的主要方志有哪几部?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7 12:53
  • 提问者网友:眉目添风霜
  • 2021-11-26 15:58
清代时青海的主要方志有哪几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11-26 16:22
青海历史上高尚气力,人文不竞,虽设官建制较早,而地方志书的编纂则较晚。明代以前,青海无地方志。到明嘉靖时邑人张芝始纂《西宁卫志》,惜早已亡佚。万历时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和西宁卫监牧同知龙膺共同编纂有《西宁卫志》,后清杨应琚编纂《西宁府新志》时曾睹残卷,参酌借录。该志原书亡佚,现有辑自《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十九册的辑录本。 入清后,顺治十四年(1657)西宁道苏铣编纂刊刻有《西宁志》,又名《西镇志》,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青海地方志书,不分卷。该志分列地理、建制、官师、兵防、岁计、人物等志和艺文考,其下列有沿革、水利、物产,烽墩、户口、屯田等24个类目,并附舆图三幅。全志体例略备,纲举目张,颇多资鉴价值。清乾隆十二年杨应琚编纂的《西宁府新志》,影响颇大。杨应珺辽海汉军正白旗人,于雍正十一年和乾隆元年两度出任西宁道,官居青海十余年,多有建树。他在编纂府志时,多处参考卫志和苏志,于乾隆十二年(1747)5月完稿。该志列星野、地理、建制、祠祀、田赋、武备、官师、献征、纲领、艺文等十志,其下分列105个子目,共约30万字,卷首附有西宁府,西宁、碾伯二县,巴燕戎、贵德两厅,大通卫、黄河和五峰山等舆图十幅,是传世至今的较完整的一部青海地方志书。该志“整严有法,而议论驰骤,高瞻远瞩多经世之言”。 清光绪时有《西宁府续志》十卷,为西宁道邓承伟纂(民国时基生兰续纂)。邓承伟于光绪三年组织人力纂修,次年脱稿,至光绪九年始编定成书,但未刊刻。所记起自乾隆十二年,止于光绪四年,多记同治年间事迹,体例、纲目均仿杨氏新志。青海建省后,基生兰补纂《志余》一卷附于续志之后,记光绪四年至1928年主要事迹,连同续志合印成册。 上述之外,尚有所志、厅志、县志几种: 清康熙时有《碾伯所志》,系所千总李天祥纂修于康熙四十六年至五十年间,不分卷。碾伯即今乐都,自明至清初为右千户所,雍正三年始改所置县。该志分列名称、沿革、疆域等32目,内容涉及今乐都、民和二县及化隆县部分地区。 《循化厅志》八卷,龚景瀚于乾隆五十七年编纂。龚景瀚,福建闽县人,进士,乾隆五十七年任循化厅同知。循化,明至清初为河州边外地,乾隆二十七年移河州同知于循化城,称循化厅。龚景瀚援据史传旧档,于地理山川族寨工屯土司水利考证详核,记述颇详,信而可证。 《丹噶尔厅志》八卷,清末宣统时邑贡生杨景升编纂。丹噶尔即今湟源,清雍正五年筑丹噶尔城,驻参将一员,道光九年置丹噶尔厅。杨景升于民国时任过湟源县教育局长。杨志虽属简略,但条贯流晰,且因地制宜不拘常规,对地方特色和民族贸易,多存信史。 《大通县志》六卷,民国八年廖徯苏编纂。清雍正三年筑大通、永安、白塔三城堡,设营驻兵,置大通卫。乾隆二十六年改卫置县。道光时训导问昙、光绪时邑人梅汝调先后拟纂修县志,未成。民国八年由廖徯苏就前人原志草稿,并搜访所得资料,考证编纂成志。 民国十九年姚钧编纂《贵德县志稿》四卷。元设贵德洲。明时设贵德所,属河州卫。清初因之。雍正四年裁河州卫,贵德所隶于临洮府,乾隆元年隶西宁府。乾隆五十七年设贵德厅,民国初年改为县。姚钧,甘肃天水人,民国十八年任贵德县长,次年着手修志。其内容多抄自《西宁府新志》和《甘肃新通志》,且有抄录失误处。 此外,民国时周希武写有《玉树调查记》和《玉树县志稿》。民国二十年左右,西宁、乐都、互助、大通、民和、共和等县均编写有风土调查记,这些都是地方志书的重要资料。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