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风民俗】---瓯越风情 |
|
1、糖人担:
指一种在街头进行手工操作做成糖人兜销的担子,俗称“糖人担”。制作者为流动的手工艺人。糖人担是一个稍大的木箱子制成的。箱盖内面,置有滑石粉、彩色剪纸、油瓶、众多的小竹竿。整个箱桶,放着四格用方形锅子盛装的糖油。糖油分成大红、中绿、棕黄、黑等四色,箱盖的沿边上面,右端耸立着一只稻草棒,供糖制件陈列之用。其制作法:一般用左手食、拇两指,先撮上一滴或红或绿的糖油,拉成细条,右手一弹,口里吹气,发烫的糖油成为蝌蚪状,后充气使成圆形。再通过揉、折、扭,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形物,如抱翁的鼠,跳状的猎犬,灵活的猕猴,也有通过模具吹成鼓和小伞作为文物的饰物。更绝的是,通过糖人匠的特异手法加工,做成糖哨子,竟能瞿瞿吹响 |
|
2、温州宗族家庭的称谓 :
宗族与家庭中各有称谓,家庭中对尊长不得直称其名。在农村,旧时夫妻间不唤某某(孩子名)爸或某某(孩子名)娘。村里同族人见面,不叫名字,各有称谓,如男人叫阿公、阿爷、大伯、二叔、三哥;女人叫阿婆、二婶、大嫂、姑姑等。如是同辈的族人或亲戚,则呼其名。因地区和居民来源不同,称谓各异。现将温州方言区主要称谓分述于下:
父亲,普遍称阿爸、爸爸。亦称阿叔、阿大。妻子称丈夫之父为阿爹,现统称阿爸。
母亲,通称我妈、妈妈、奶。亦有称阿婶,继母也称阿婶。
祖父,通称阿爷、爷爷。
祖母,通称阿娘、阿婆。
祖父之父母,通称阿太、太公。
夫,通称老公、男子客、孩子他爸或直呼名。年老者称老老。
妻,通称老婆、“老安”、屋里、孩子他妈,或直呼名。年老称老娘(儿)。现亦称爱人。
兄,称阿哥、哥哥、亦有称“阿大”,或直呼名。
弟,称阿弟、弟弟,或直呼名。
媳妇,称孺人,或直呼名。
母兄弟,通称舅爷,亦称舅父、舅舅。
母兄弟之妻,通称妗娘、舅母。
外祖父,通称外公。
外祖母,通称外婆。
妻之父,通称亲爷或弟家爷。现称阿爸、爸爸。
妻之母,通称亲娘或弟家娘。现称妈。
一般人际交往,称年龄大的中年人为某某叔、某某伯、某某婶;年长者称为老人家、阿婆。建国后彼此间均称同志,现在则师傅、老师傅之称呼常闻。民间口头禅中,男方常自称“我阿爸”,女方自称“我阿嫲”。还有一种习惯称谓,即以小孩的称谓为称谓,如邻居小孩的祖父,大家不论辈份,通称“阿爷”。 |
|
|
3、灯板龙 :
流行于乐清、永嘉等地。这是一种国内罕见的而又独具一格的木质龙灯,民间相传,至少已有八十多年历史。它是由一条条厚薄不同的狭长木料(俗称“档身”或“档板”)连结起来,在板与板的连结之处还以木雕戏曲人物的座柄为栓。两头分别装有镂雕、浮雕和漆绘兼施的龙头龙尾、屈伸自如。档板上装篝灯和旗杆,杆系三角小旗和铜铃;档身下装木柄,供握持负行。档身和档板多有图案,或雕或绘,现乐清县柳市镇吕岙村还保存了一条光绪年间制作的灯板龙,这条木龙是已故著名木雕艺人叶阜如制作的,龙身共十八节,节和节之间用一条板连接起来,名叫“灯板”。龙头、龙尾全部用樟木之类的优质木材精心雕刻而成。人们为了把龙灯装饰得更加美丽,每节雕上楼台亭阀和许多小型圆雕的戏剧人物,整个有近六十组戏曲剧目,如《牛郎织女》、《白蛇传》、《济公传》、《西游记》等。雕刻精工,并且描绘上彩,成为彩木雕。每节之上,装有灯笼,入夜灯亮,巡游于村落,灯光映着人物和花鸟,配合整个龙灯,显得更富丽堂皇。 |
|
|
5、除夕吃分岁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吃时最讲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
|
|
|
6、腊月“掸新”风俗: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 |
|
|
|
7、打开门炮、关门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
现在温州大部分地方(包括农村)已经禁放烟花爆竹,但在农村和海岛此时还是可以的。 |
|
8、拜年的纸蓬包: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大都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又名“高包”、“红包”。没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没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有的店在一个红包内只装二十多个红枣。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
|
|
|
9.民间仪礼:
婚姻——
讨欢彩 结婚求吉利,讨好兆,称红喜事,庚贴用红纸,礼品中必有红喜蛋,蛋呈圆形,谐为“状元”,并与红枣(早)、花生(生)、桂(贵) 、莲子(子);合成“早生贵子状元郎”彩话。婚后,将此蛋果连同喜糖分送亲邻。嫁妆、重盛、门窗均贴上红双喜或吉祥图案剪纸。
请庚帜 旧时,媒婆奔走于男女网家之间说合,并代男方往公家请庚帖(生辰八字)。男家将庚帖置于灶神香炉前,三日后卜吉合婚。七日内家中平安无事,由媒人将男庚贴送至女家,亦经卜吉,合则议聘,不会将庚帖退回。
定亲 旧时定亲分“小定”和“大定”。定亲前议定聘金,聘金多寡决定嫁妆丰薄。“小定”聘物多为金戒指一对,及糕饼、鱼肉等礼品;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只,以“碗”谐“稳”,含“百年好合”意,另有红枣、花生等、“大定”为正式定亲,主要送聘金和龙凤婚书、女方收起男婚书,另一份填写后装入原帖盒,交媒人送回男方。“大定”与“送日”常并合进行。即男方同时将迎娶日期告知女方。
嫁娶 嫁前一日,女家设宴待客。择吉辰在中堂为新娘绞去面毛,谓“开额”,母亲为女儿加笄,谓“上头”、婚娶日,男方先迎取嫁妆。而后迎亲队伍启行、女家母女、姐妹、姑嫂哭别、内容通常为:留恋父母,劝勉女儿或诉说怨苦,各地均有《哭嫁歌》流传。
花轿至男家,由傧相念赞,按赞诗内容举行拜堂仪式。新娘由两个“利市人”用贴有红双喜的新米筛遮护,跨过火盆至中堂,与新郎同拜天地,众撒以红绿米,红花生。礼成,入洞房,吃“和同饭”,饮“交杯酒”。毕,中堂开筵、第一桌左上首,谓之“头位”,例由岳父或舅父坐。
闹调房 谚云“七日洞房无大小”,结婚之日闹房尤烈。亲友至,新娘敬烟奉茶。客人瓷意调弄新娘,出难题,索礼物,常发生羞辱新娘新郎、主客各不欢悦情事。建国后,闹洞房较往昔文明,若遇客人有越轨言行,陪人或长辈出面调解。近年此俗已趋淡化。
部分地区有唱歌祝贺习俗,如“三字竖起本是川,百年夫妻好姻缘;夫妻双双成好合福禄寿禧共周全”。
坐筵 即婆媳交家仪式,婚后三日举行。中堂设筵,上为朝天主位,下为关封位,旁设女宾席。吹班乐作,新娘立主位,婆立关封位,女宾人座、乐曲声中,婆媳互换位置,新娘以主人身份向宾客行见面礼。
文明结婚 “五四”运动后,部分人结婚仪式仿效西万国家,请地万名流为证婚人,主持婚礼,双方家长称主婚人。婚礼开始,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穿白色礼服,在乐声中并肩 进场。证婚人、主婚人及新郎、新娘俱在婚书上盖章,婚者互换戒指、互相鞠躬致意,继而证婚人、主婚人与新致词。
解放后,婚札更简朴。干部结婚只摆茶点。70年代,婚俗趋繁。订婚时男方要送金饰,女方回赠衣、鞋。双方分喜糖给亲友。结婚时,女方多数带缝纫机、自行车等“四大件”。至80年代,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攀比之风严重,聘礼高者,金饰达500克、聘金万元以上,女方回以高档西服、摩托车等;结婚时,女方还带彩电、电冰箱、立体双频道收录机等“新五大件”。
寿庆——
生日 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今更重视儿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备办生日蛋糕、生日烛。小朋友亦携礼品来庆贺,主家则以蛋糕糖果分送幼儿园小伙伴。
做寿 老人做寿,外甥与女婿都要送厚礼,其中必有长寿面、寿桃、寿糕、红烛。昔时富贵人家,寿桃高达一米多,上插米塑戏曲人物,配以寿屏、寿嶂。寿堂上,礼品列陈,红烛高烧,敬过祖宗神祗,晚辈按辈份跪拜祝寿,送上寿面,寿翁寿婆分“寿钱”。而后亲友前来祝寿。
送五福 永嘉楠溪江两岸有送五福祝寿之俗。“五福”即在布上绣上五只蝙蝠,以蝠谐福,称为“五福拜寿”、五幅系指长寿、富有、康宁、积德、善终。
丧葬——
送终 亲人病危,晚辈日夜侍候在侧,直至亲人呼吸停止,谓之“送终”。如因故不能见老人最后一面,常以为憾。
出殡 人死后,沐身,更衣,移遗体,报丧,入棺,落钉。家人牵手绕棺三圈,称 “围丧”。出殡队伍中有六角香亭,供香炉、木主,容轿是悬图或放大照片。棺木四周素绣白围,上置纸扎,男龙女风,儿子丧冠、麻衣、执丧杖,扶灵拒,亲属拥香亭、容轿,亲及在后相送。80年代后期,某些地方做白事糜费无度;送殡队伍由摩托车队、自行车队开路,一路鸣鼓乐,放爆仗,还有许多花圈挽幛,所耗以万计。
设灵堂 中堂挂白帏,方桌置供品、香炉、木主,两旁列纸扎金董玉女、金山银山。油灯长明,一日三餐供膳,敲三响小锣,谓之“拿饭”、亲友吊唁,上香、叩头,焚化纸箱,孝子稽颡在侧。每七日做一次佛事,清和尚念经、放焰口,称”做七”。历“七七”49日结束,称“断七”。
现城乡经殡葬改革,丧仪从简,市区实行死后火葬。
浙江民风民俗:
岁时习俗 温州昆曲 生育 商业习俗 西湖桂花节 越剧 金华斗牛 乞巧节 婚俗 吃重午粽 元宵 青瓷窑工习俗 金华结婚风俗 舟山船拳 西塘庙会 龙舟竞渡 古镇茶馆 日常生活的蚕桑风俗
详情请登录: www.3316.com.cn/Minsu/zhejiang/ 2009-10-08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