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关于高山族的

答案:1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0 08:55
  • 提问者网友:世勋超人
  • 2021-03-30 05:14
关于高山族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家
  • 2020-02-26 10:22
高山族的文化习俗 高山族的饮食以谷类和根茎类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食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山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水稻为主粮。除雅美人和布农人之外,其他几个族群都以稻米为日常主食,以薯类和杂粮为主食的补充。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人以芋头、小米和鱼为主食,布农人以小米、玉米和薯类(当地称地瓜)为主食。平埔人还特产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肠内草浆伴上盐即食)。昔日饮食皆蹲踞生食,饮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高山族嗜烟酒、食嚼槟榔。 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饭,或将糯米、玉米面蒸成糕与糍粑。 高山族蔬菜来源比较广泛,大部分靠种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见的有南瓜、韭菜、萝卜、白菜、土豆、豆类、辣椒、姜和各种山笋野菜。 高山族普遍爱食用姜,有的直接用姜蘸盐当菜;有的用盐加辣椒腌制。肉类的来源主要靠饲养的猪、牛、鸡,在很多地区捕鱼和狩猎也是日常肉食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居住在山林里的高山族,捕获的猎物几乎是日常肉类的主要来源。 高山族的十个族群中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其中典型食品有:腌肉,高山族泰雅人、阿美人储存肉类的方法,其中泰雅人腌猴肉和阿美人腌鹿肉和野猪肉别具一格;咂酒,高山族排湾人、布农人土法酿制的一种米酒。 布农人在制做主食时,将锅内小米饭打烂成糊食用,排湾人喜用香蕉叶子卷粘小米,掺花生和兽肉,蒸熟作为节日佳肴,外出狩猎时也可带去。但作为狩猎带去的点心,馅里一般不加盐巴等咸味调料。 泰雅人上山打猎时,喜用香蕉做馅裹上糯米,再用香蕉叶子包好,蒸熟后带去。排湾人喜欢将地瓜、木豆、芋头茎等掺合在一块,煮熟后当饭吃。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凉水做为饮料。据说此种饮料有治腹痛的功能。过去在上山狩猎时,还有饮兽血之习。不论男女,都嗜酒,一般都是饮用自家酿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雅美人喜欢将饭或粥与芋头、红薯掺在一起煮熟做为主食。外出劳动或旅行,还常以干芋或煮熟的红薯及类似粽子的糯米制品为干粮。排湾等族狩猎时,不带锅,只带火柴,先将石块垒起,用干柴禾烧热,再在石块底下放芋头、地瓜等,取沙土盖于石块上,熟后食用。食用芥菜时先将正在生长中的叶擗下来,用盐揉好,放两三天后才吃,留在地里的芥菜根继续生长。排湾人不吃狗、蛇、猫肉等,吃鱼的方法也很独特,一般都是在捞到鱼后,就地取一块石板烧热,把鱼放在石板上烤成八成熟,撒上盐即可食用。排湾人小孩不许吃鳗鱼,甚至其他鱼的鱼头也不让吃,认为吃了鱼头不吉利。 阿美人在做肉菜时,喜把肉切成块,插上竹签,煮好后放在一个大盆里,全家人围在盆边,每个人用藤编小篮盛饭,共用一勺舀菜,一手抓饭,一手取肉吃。在插秧季节,他们喜到水田里捉小青蛙,带回家中用清水洗净,煮熟即吃。阿美、泰雅等族人有的也吃捕来的生鱼。他们还喜欢将打来的猎杀好去皮,加盐和煮得半熟的小米一起腌存,供几个月食用。保存食品常用腌、晒干和烤干等几种方法,以腌制一、两年的猪、鱼肉为上肴。高山族过去一般不喝开水,亦无饮茶的习惯。 高山族传统衣饰绚丽多彩,衣饰式样因族群而异。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人、赛夏人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用两幅麻布拼缝成无袖筒外褂;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三是以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而垂其两端作为前裙;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的雅美型。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的厚布做成丁字带遮挡下身。高山族女子衣饰类型包括短衣长裙和长衣短裳。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泰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余下全文>>高山族有哪些独特的民族风俗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秦淮、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参考 baike.baidu.com/view/4280.htm关于高山族的作文5000字 大家好,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家可能了解不多的民族——高山族。
高山族的传统房屋主要居住在我国台湾省的中部山区和东部山区的纵谷平原及兰屿岛上。
高山族的传统房屋一般用竹子和树枝做房屋的围墙,用木棍做主柱与横梁,以茅草搭建房屋。高山族喜欢一个同宗同住在一处,每一个村庄都建有未婚男子的集体宿舍——公廊。未婚男子在公廊接受生活、生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婚后才可以离开。公廊建在村寨中央。公廊广场也是村里人活动的中心。
高山族的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誉为“歌舞繁荣的社会”。其杵舞和长发舞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杵舞源于舂谷劳动,参加者环绕大臼,边唱边杵击臼而舞。长发舞一般在月光下进行,跑跳到高潮时弯腰以发触地,舞姿优美,气氛激烈。
我也非常喜欢唱歌跳舞,有几回梦里到了高山族,和高山族的人们一起唱啊,跳啊,高兴极了,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来到高山族。关于台湾高山族的资料?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骸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中央山脉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少数散居在福建、上海、北京、武汉等地。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人大多数从事农业,少数捕鱼、狩猎。有雕刻和编织等手工艺。 现有人口40万,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3000多人,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高山族的动人故事 高山族,泛指在十七世纪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人民尚未大量移民至台湾前,就已经住在台湾及其周边岛屿的原住民族。依照语言的不同,可分为泰雅族、赛夏族、排湾族、太鲁阁族、邵族、阿美族、撒奇莱雅族、布农族、鲁凯族、卑南族、雅美族、赛德克族等14个族,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上属于南岛语系。原住民族在清朝时被称为“番族”,日治时期称为“高砂族”,国民政府来台后又将原住民族分为“山地同胞与平地山胞”,为了消解族群间的歧视,1994年将山胞改名“原住民”,后再进一步称为“原住民族”。
深入高山族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看到一些关于植物的传说故事,极具有神秘的色彩,以下我们就以赛夏族及排湾族为例,揭开这个民族与植物故事的序曲。
赛夏族与山棕叶的故事
早期的人们对于山棕(Arenga engleri)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它的叶片是个宝,运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其叶片摘下来晒干之后可以编织成斗笠、扫把等,甚至还能用来盖屋顶,遮风挡雨呢。山棕的叶片除了好用以外,还蕴含着一个传说故事,看看它叶片的前缘是不是很特别呢?开岔的叶片到了顶端却又合拢在一起,这正是传说的由来。传说很久以前,赛夏族人的邻居是一群矮人,彼此之间相安无事,偶尔矮人还会给赛夏族人帮忙。可是矮人们太好色了,尤其是喝酒之后常常会用巫术来迷惑和骚扰赛夏族女性,这让赛夏族人强烈不满,于是,赛夏族人决定除掉这些矮人。当时两个部落全靠一棵山枇杷树(Eribotrya deflexa)往来,有一天,赛夏族人假装好意请矮人们喝酒,却暗地里偷偷派人把山枇杷树砍断了。矮人们不疑有他,每个人都喝得醉醺醺的,喝完酒准备回家睡觉,没想到路过山枇杷树时,结果全都掉进了山谷里。
当时,有几个幸运的矮人抓住山棕的叶片,一时之间没有摔下去,他们非常愤恨赛夏族人,于是就开始诅咒,诅咒赛夏族人会被蛇咬、会有瘟疫、谷物会有虫害等等。山棕的叶片本来是椭圆形的一整片,然而,矮人每说出一个诅咒,山棕的叶子就自动裂开一片,就这样,一个诅咒接一个诅咒,眼看赛夏族人就要被灭族了,幸好此时矮人们力气用尽,终于全部摔死了。而山棕的叶子,因为矮人们的一个个诅咒之后,最后只剩下前端的部分还相连,这便是今天我们所看到山棕叶的形状。
赛夏人终于解除了忧患,可是,自那以后稻谷不再年年丰收,赛夏族人担心是矮人的灵魂在作祟,于是,为了慰藉矮灵便将以往的丰收祭改为矮灵祭。
排湾族与槟榔的故事
许多人喜爱嚼食槟榔(Areca catechu L.),关于槟榔在排湾族中则有个凄美的传说,叙说了兄弟俩同时爱上一个少女的槟榔殉情记。很久以前有两个排湾族的山地儿郎,兄弟俩不约而同爱上了一个少女,直到有一天,弟弟知道了他的哥哥也深爱着她,为了成全哥哥,弟弟便离开了部落,没想到走上一条山路时,失足掉下山谷摔死了,弟弟死后遗体凝结成灰石。当哥哥知道弟弟为了割爱,竟然牺牲自己,悲恸之下,也自杀在弟弟遗体处,后来哥哥的尸体处竟然长出了槟榔树。那个娇美纯真的少女,得知两兄弟为她殉情后,非常伤心,在凄凉的落山风与黄昏陪伴之下,也自尽在他们俩的身边,不久那地方则长出了荖藤(Piper betle L.),荖藤慢慢成长,攀上那灰岩石,缠上了槟榔树。
当时排湾族人,无意之间把荖叶、槟榔、灰石混在一起咀嚼,竟吐出了血一般的红汁,族人都认为这是三人的鲜血,从此以后,排湾族的男女婚嫁便要准备这三样作为聘礼,一方面象征着百子千孙,另一方面也是寄望新人要爱情坚贞,天长地久。
以上只是台湾高山族与植物有关的两个故事,所谓一花一世界,草木有情,我们相信一草一木在不同民族中,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希望这则简短的文章,能够激起你的好奇......余下全文>>中国的高山族分布在哪个地方? 高山族是中国政府对台湾地区南岛语系各族群的统称。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区。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目前大陆高山族人口为4,009人。
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族的手工工艺主要有纺织、竹编、藤编、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大体可分为泰雅、邹、排湾三种语群。没有本民族文字。散居于中国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他们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和民歌等。高山族的风俗习惯(服饰和风俗及住所) 高山族风俗习惯
高山族服饰
高山族传统衣饰绚丽多彩,衣饰式样因族群而异。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人、赛夏人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其特征是用两幅麻布拼缝成无袖筒外褂;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三是以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而垂其两端作为前裙;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的雅美型。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的厚布做成丁字带遮挡下身。
高山族女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泰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长裙式;二是布农、鲁凯人和排湾人的窄袖长衣式;三是雅美人的半裸露式。上身常常只穿一件背心,下体仅横围一块腰布。冬季则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範身,于左肩上打结。
高山族各族群男女皆重装饰。饰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贝珠、贝片、琉璃珠、猪牙、熊牙、羽毛、兽皮、花卉、银铜首饰以及钱币、纽扣、竹管等。他们用这些饰物把浑身上下装饰得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尤其是男子,盛装时几乎从头到脚都有装饰,有些男子尤其是头领的头冠甚至比女子头冠更为复杂和多姿多彩。
住所
高山族的聚落多在背山面河之处,阿美人、卑南人居于台东纵谷平地,雅美则居于兰屿环岛海边。过去高山族住房大部分为地上住屋,也有局部凹入地下。
泰雅人的住屋一般都建在山腰地带,住屋正面朝向低处。住屋一种是全部建在地上,另一种是屋内凹入地下,屋檐高不过一米半的半穴居式建筑。
赛夏人的住屋一般建在较平坦的山地,无一定的方向。布农人的住屋建在险峻的山腰地带,门朝向低处,为半地下室住屋。曹人的住屋多建在山腰平坦地方,门无定向。
排湾人的住屋建在山腰斜坡上,面朝低处。房屋一般都建在地面上,也有屋内低挖半米左右的。有木屋和石屋两种类型:木屋以方木为柱,木板为墙壁,用木板或茅草盖顶,属于大型的木结构房屋。这种木屋在房梁、房柱、房檐、房门、房壁上都有许多人形或蛇形的雕刻,具有独特的风格;石屋则以圆木或立石板为柱,片石为墙壁,在山字形的屋顶上垒小块板石为瓦,形似龟壳,也有用大块板石盖顶的。
鲁凯人倚坡建屋,先将基地铲平,成“簸箕形”,为半地下式住屋。阿美人的住屋建在平地上,无一定朝向。卑南人的居室为圆形,是用竹篱环围起来的。雅美人的住房大都建在沿海山麓坡地上,面海而居。建筑材料多取自于海边卵石,用卵石垒成地基和墙壁,外部蔽以茅草。房屋地基挖得很深,屋内凹下二三米,房檐离地面仅一米左右,这是一种典型的半地下式房屋,可抗台风的袭击。
平埔人的住房大都是干栏式建筑,也就是“架梯入室”的桩上建筑。高山族各族群住屋多数有门无窗,也无烟囱设备,屋内一般比较阴暗,陈设也很简单。现在各族群居住条件已发生显著变化,房屋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与汉族基本相同,屋内陈设已大为改观。
交通
高山族聚居的山区,层峦叠嶂,行路如蜀道之难。山区道路可分为“社路”和“猎路”两种。在深谷危崖和溪水过处,则架设木桥、竹桥或藤桥以渡。木桥多为独木桥,即用一株大树砍削成方木,横架在溪流两岸。也有在岩壑之间,用两木交叉,下端插入溪间,上端靠在岩壁上,攀登而过。竹桥有长短两类:短桥用三四根粗竹并搭在岩石上;长桥用粗竹并立插入溪流中间为桥架,再以四五根排竹搭在桥架与岩石上。有的在桥的两侧搭架竹栏杆,以便扶持。藤桥一般架在危崖深谷之间,往往是高山对峙,中夹大溪,深数千仞。
高山族人民不畏天险,用藤皮打成粗藤索两条,平行悬于两岸之......余下全文>>始祖神话的高山族区 在高山族可以听到“卵生”的神话。但每个神话又都带有本地区的特色。如排湾人关于祖先的传说就有两种以上的说法。在混沌初开之际,从浩渺无际的苍穹,徐徐飘落黄、绿两颗印体。它们相继落在烟云缭绕的玻洛峨兹山,黄色卵像一颗晶莹透彻的黄色玻璃球,发出耀眼的光芒,它一触地就变成魁梧俊美的男子;绿色卵,苍翠犹如一颗巧夺天工的绿宝石,那么柔和、诱人,它一落地就化成了婀娜多姿的女子。后来,他们结合在一起,哺育了聪明的排湾人。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又与“蛇生”、“竹生’始祖的母题相融合,逐渐衍生“蛇孵卵”和“竹育卵”等的神话。在遥远的古代,太阳生下了一颗黄色的卵和一颗绿色的卵,飘落在台湾的太武山上,两条蛇孵化了这两颗卵。黄卵中生出了男子洛莫兹,绿卵中生出了女子基宁,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排湾人。直到现在排湾人的“五年祭”中还有从太武山迎祭远祖的仪式。树生始祖神话,在高山族中也相当普遍。如同诞生人类祖先的石头天生一付峥嵘的状貌一样,滋生始祖的神木往往具有巍峨挺拔、凛然不凡的形象。台南恒春的阿美人传说:祖先原是阿拉巴奈的一棵参天古树,有一天,风雨大作,电闪雷鸣,一声霹雳把大树干劈开,从里面走出男女二位始祖。泰雅人的神话说他们的祖先是大地怀抱里盘曲交错的树根中生长出来的。竹生人类始祖的神话,在台湾南部卑南、排湾、雅美等族群中流传很广。卑南神话说:卑南和槟榔二村的始祖原是海外巴那巴那扬的竹子所生,后来下海遭遇台风,才漂到台湾定居,因此,他们逢年过节有面向大海祭祀祖先的习俗。神造人的神话是经过物变人逐渐转化的。当原始人类不能解释周围的事物和自身的由来时,他们开始感到宇宙的神奇,于是“神”开始出现了。一切也就变成了神点化的,而人类的诞生也有了神的指点。雅美人的传说很奇特,他们的祖先不是一男一女创造的,而是由两个男人创造的。传说南方来了一位神人,他似乎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神人先创造了小兰屿,然后再创造兰屿,之后,他回到了南方,而不久又回到了兰屿。在柏布特山顶,神人触动了一块巨大的岩石而引起了海啸,天摇地动,天地共鸣,巨岩轰然一声爆裂,裂缝中跳出一个男神,也就是石神。神人又到西南方竹林中摇撼一很大竹子,又引起海啸,全岛震动,竹子爆裂,跳出另一位男神,也就是竹神。神人在创造了两个男神以后,很高兴地回南方去了。石神和竹神虽然是两个男人,但他们的感情非常好,相处得也很融洽。有一天,他们共枕而卧,膝盖磨擦膝盖,石神右膝生出一个男孩,左膝生出一个女孩,竹神也生出一男一女。孩子长大以后,石神的一男一女互相结合,竹神的一男一女也互相结合,各自又都生出若干男女,渐渐地形成了一个部族,这就是雅美人的祖先。台南卑南人传说:一女神从天飘然而下,右手捧石,左手持竹,降落在巴那巴那扬。女神右手投石,石头裂开,生下马兰阿美人始祖;左手插竹,上节裂开,生下了帕古埃瑟洛女神,下节裂开,生下了帕古玛里男神。他们是卑南人的始祖。泰雅人的神话称,太古时,人间还是一片荒漠,渺无人烟。神则命雷公,发雷击石,石头裂开生出男人和女人。他们长大后,女人“黥面”同男人互婚。于是就成了泰雅人的祖先。布农人的神话:远古时,人间只有七个女人,住在拉摩安,没有男人无法繁衍后代。天神特地从天上降生五个男人,与地上的女人婚配,传宗接代。台东阿美人的神话:遥远的荒古时代,混沌初开,没有人类天神派子女卡古摩朗·沙巴多洛克和芙莱赫芙两兄妹,下凡人间。他们落脚在达乌莱安山,狩猎、耕作。长大后,自成夫妻,生下西拉和纳高兄妹。后来,卡维勒神和阿嘎神挑唆海鳗发洪水淹没达乌莱安山。天神卡古摩朗·沙巴多洛克兄妹逃遁天庭,两......余下全文>>高山族的风土人情、民族习惯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