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幸福应该从哪里来?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0 02:18
  • 提问者网友:泪痣哥哥
  • 2021-01-29 17:20
幸福嘛、要就容易、不要也是容易的事、所以呢、能珍惜到老的、就是幸福。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1-29 17:53
幸福是我们为之陶醉的满足,是快乐的感觉。每个人的幸福不尽相同。你的幸福在你自己的心里。“稳定的职业,平静的生活,有聪明的孩子”,如果这样的生活是你所追求,是你所向往,并且让你开心,那你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如果你能一辈子拥有这种感觉,那你就是一辈子幸福的人。祝福你呀,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末日狂欢
  • 2021-01-29 18:12
记得初中时,流行一首歌,叫做《幸福在哪里?》,这大概是我最早获悉“幸福”这个字眼根由的地方,虽然歌词中阐述“幸福”的来源是很感性的。   从校园走向社会,又好多年过去了,在奔波与困惑当中,我又思考起对幸福根由的追索来。想着想着,一个念头顿现在我的脑海里,原来幸福是比较出来的。   回过头来想,小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幸福,是因为无忧无虑,受到父母的呵护和重视。现在来看,自己活到这岁数能达到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很难得的事,有忧有虑是社会使命使然,是正常的。然而我的内心深处仍然向往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可能每个成年人内心里都与我有点相似的认同。父母的呵护和重视,当然还是存在着,但对我自己来说,这种力量被弱化了,因为我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存方式,而且还应该是反哺或是回报他们的时候了。有了这个比较,现在的我发现小时候的我是幸福的。   小时候每逢过年是件开心的事,有好吃的,有好穿的,感到很幸福。我想这个事例可以说明,在我小时候,过年时段和非过年时段是有很大区别的。非过年时段由于物资匮乏造成物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过年时段则能得到满足,这两相比较,幸福感立时涌现。看来,在年幼时的我依然有比较,只不过没有用语言和思路概括出来,是种下意识的萌动和支配。   现在有人问,为什么当今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而人们幸福感会越来越小呢?我觉得这还是大多数人们心中的比较意识在起反作用。现在中国处于转型期,这转型期我觉得有两个转型,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型,这是普遍的理解,另一个最重要、最深层的转型,是思想观念的转型。这两个转型比较复杂,很难说谁能成功适应转型中的每个时刻,因此困惑就会如影随形。   人们幸福感的趋弱,在于跟自己熟悉的人群存在着很强的比较意识。谁先有车、别墅、地位等等,成了一个比较意识;这些东西不能落后,又成了一个比较意识。这两个比较意识一结合,会导出两个结果,一个是拥有者粗浅的自满和得意,一个是未拥有者无法停止的追逐和失落。就这两个结果来看,未拥有者状态适用于任何一个人,也最伤人。   看现代中国史进程我们就会发现,在八十年代以前,人们这两种比较意识相对较弱,因为大家的财富是比较平均的,所以没有个体财富比较意识,但有共同财富比较意识,因为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而进入转型期社会时,强调了竞争意识。这竞争意识在当时是必须的,因为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太淡化,需要社会主导下,但现在处于转型期中期位置,又必须把竞争比较意识过多的部分剪除掉,才能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也许有人说,幸福是种自然而然的心态,不是比较出来的。我说,再往下挖,又会挖出比较意识来。同样生存状态下的两个人,一个说幸福,一个说不幸福,继续深挖其根由,是境界之比较。幸福的那位比的是比现在自己所处生存条件差的人或自己,或者是以前思想境界较低的自己;而不幸福的那位恰好相反。可见者境界有高低,务实调整心态的比较对象有差异。   那么为什么有人以苦为乐呢?比如父母为孩子做事任劳任怨、含辛茹苦,又觉得幸福呢?我说这个幸福也是比较出来的。孩子身上寄托着父母的愿望,与没有孩子的人相比,耕耘愿望是幸福的,而且不管怎么说,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现在时的生命和未来时的生命相比,幸福感自然来。   那么为什么有人为了信仰,或者为了爱情而舍生忘死,却感到幸福呢?这仔细分析下,还是比较意识起作用。也许在有些人眼中,拥有信仰或爱情更为重要,他们认为这样做更幸福。说到这里,我也要谈点对这类幸福的看法。有这样认识的人值得尊敬,但不宜提倡。这种生命换来的幸福感,始终会让人觉得沉重,这沉重可延续千年。我不愿看到这样的幸福,除非业已发生或者势所必然,无从避免。   说了这么多,我又要反问下自己,幸福感究竟是不是比较出来的呢?我想说明的是,这是我的个人角度,是从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去诠释的,我相信这仅是幸福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就是作为“幸福”这个词的理解都很多元,那就更不必说它的来源了。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