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王国维的三种境界之间的关系是三种境界的关系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6 13:44
  • 提问者网友:一抹荒凉废墟
  • 2021-01-26 08:33
【王国维的三种境界】王国维的三种境界之间的关系是三种境界的关系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封刀令
  • 2021-01-26 09:58
【答案】   王国维的求学“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答案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答案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人间词话》,是文艺批评类著作.他利用了传统的诗话形式,而论及的内容达到近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作品.他在《人间词话》中标举了境界说.境,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家也运用过这些词语,如宋朝严羽的兴趣、清朝王士桢的神韵、袁枚的性灵诸说,但都是就风格、技巧而言,王国维则提到美学的本质论高度.他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①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②这是总论,对五代北宋的词评价很高,其标准即有境界.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③ 境不仅指景物,也是心的感情,景与情构成文学的两个基本原素,而这两者又是互相联系的,这是客观与主观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这一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王国维提出了四个关系.第一是自然与理想的关系.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④ 诗有写实派和理想派,写实派是将客观事物真实地描写出来,理想派是着重于虚构、主观的想象,而虚构、主观的想象又以生活现实为其基础.因此,大诗人所造的境,必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合乎自然,是诗人对审美对象观照、反映的感受,将景物真实地描绘出来,有如诗中的赋,直书其事.而邻于理想,是诗人总是用自己的理想去取舍生活、剪裁生活,引譬连类,因物喻志,有如诗中的比、兴,触物以起情,索物以托情,表达诗人的一种思想感情.王国维的意思是大诗人造境、写境,难以区分,最高的境界是能反映物景以及人生(感情)的本质,而且,景情互相融合,达到浑为一体,这是最高的境界.他举了元朝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评价为纯是天籁①,又评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②这首散曲前3句18个字综合了9种事物,勾画出秋天萧瑟凄凉的傍晚景象,烘托出一个远离家乡的旅行者来.马致远的写作技巧是极高明的,真达到了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③的境界.另外,王国维对苏轼《水龙吟》咏杨花评价极高.这首词的起句是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末尾几句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王国维评: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④诗人苏轼,对杨花描绘成似花非花,全神凝注,笔借风雨,一气流转,把杨花当作容器,装进去主观的想象,显露出对人生的理念,格调更为高雅.这里我融入了景物之中了,与物景处在有意无意之间,因此,读咏此词,有一唱三叹,寻味无穷的感觉和效果.王国维要求观照景物能体现某种景物内在的本性,即神理,达到真景物,理念的真;在体现人生的感情时能反映人的内在本性的真,达到真感情,创造出独特的艺术画面,诗人忧生、忧世的理想与感情自然渗透在作品之中.自然与理想,写境与造境,写实派与理想派,合而言之,都应当达到这种境界,便是美.第二是入与出的关系.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① 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② 诗人对于宇宙和人生,要观察、体会、了解、领悟,便要入乎其内,到生活中去.人人都能观察,但是,常人之眼与诗人之眼不相同,常人之眼有时看不到,看不透,或看到了说不出来,没有提炼的能力.诗人之眼则不同,他能静观,能观照,能突破自身狭隘的眼光,能出乎其外,站得更高,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他能排斥私欲、功利等障碍,能将客体的本性体察、领悟出来,这就是诗人天才的内美,具有这种崇高的人格和素质,才能出,故能观.同时,待物化的艺术境界,即在审美主体(作家)蕴藏形成的第二自然、第二人生和第二之我需要用艺术形式、手法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在于审美主体驾驭艺术形式、艺术手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有高有低,这便决定作者在出乎其外时能否高致.因为作者心中的意象是观物、观情的辩证统一,达到最高的境界,有时稍纵即逝,是须臾之物,需用不朽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作者既要超以象外,轻视外物,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要重视外物,情景相融为一体,能与花鸟共忧乐.王国维评论说: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分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③这里所讲的格、情、气、韵是格调、性情、音韵、气象,四者能烘托出境界.因此,境界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深邃的感情,能反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王国维举周邦彦的《苏幕遮》咏荷的词,其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评说: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①另外,他举冯延己的《南乡子》咏草的词,其中有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他评说:'细雨湿流光'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若也.②这两幅图画,通过语言、色彩、线条充分表现了荷和青草的内在的本质力量,能得荷之神理,摄春草之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的心境,这便是善入善出的典型例句.第三是渐悟与顿悟的关系.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答案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③ 这是《人间词话》的一段名言,王国维用晏殊、柳永、辛弃疾三首词的断句,描绘了作词的艰苦历程.同时,他又引申到成大事业、大学问方面去.这三个境界是作为诗人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修养和锻炼的问题.审美主体(作者)对人和物的审美把握,形成待物化的意识客体,第二自然、第二人生以及第二之我,再将此用艺术形式表现为意识性的客体(作品),其间有一个渐悟到顿悟的过程.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风凋碧树,是一种烦躁的心情,诗人要观物,首先要摆脱现实的种种纷扰,破除一切我执,包括苦乐、毁誉、利害、得失,挣脱一切个人的私念,达到胸中洞然无物,才能达到观物之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时,便入定,能去体会物之内在本质的美了.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把握,审美主体(作者)有一种择一的、固执的、终身无悔的精神,在探索着事物的美.这种美必须将事物个别的、外在的、偶然的东西跨越过去,得出普遍性的、内在的、必然的一种理念,用审美的把握塑造出美的意象,诗人在此境界的心情是平静、纯净、自然的,寻求一种自然的乐趣.一方面,这种寻求是艰辛的,使人憔悴和消瘦,同时,另一方面,这种寻求又是使作者的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完美的意境,虽然衣带渐宽,又是值得的,殉身无悔的.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答案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说的是顿悟.经过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苦苦寻求,作者能用最明快的语言,将事物玲珑剔透的表达出来,浑如天成.这时作者的心情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获得了智慧.众里寻他千答案网,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妙语连珠,境显现得光辉耀人,情表达得沁人心脾,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玩家
  • 2021-01-26 11:01
对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