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说明孟浩然人品好的小故事?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18 23:23
- 提问者网友:刺鸟
- 2021-07-18 19:41
上《黄鹤楼送别》,征求说明他人品好的小故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胯下狙击手
- 2021-07-18 20:23
诗人孟浩然的故事
责任与荣誉
古人有语云:福至心灵。是依佛法阐明的因果道理所立不刊之论。一个众生,如果他有享受福报的善因,自然在福报来临之际,显现出相应的聪明、机智、才干、声望、威势来。那么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享受福报的善因,则即使是机会到了鼻子底下,也会因福不至心不灵而眼睁睁地丧失掉。这样的例证,在历史上也有记载。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亲身经历。
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盛唐早期的著名诗人,与李白同时而年长。李白这些晚辈大诗人都对这位前辈尊敬有加。李白还曾有诗篇赞美孟浩然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全篇或有过誉,但字里行间则无不透露出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情。
古代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诗人并非一种职业,读书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当权者,所谓“学成申鲍术,货与帝王家”是也。这样做,公而言之,能够为国为民尽一份责任感;私而言之,则能为自己博得功名、富贵,乃至青史流芳。孟浩然当然尚未超脱其外。但他出身门第不高,难有腾达机会,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投机钻营,故直到五十来岁,尽管诗名动天下,却始终还是一介布衣。后来,他禁不住朋友的劝说,也来到长安希图求得一进身之阶。当时诗人王维在朝廷任重职,他接待了孟浩然,但一时还未得到机会把他推荐给皇帝(就是那位与杨贵妃风流惹祸的唐玄宗)。
一天,孟浩然正在王维官署时,皇帝突然驾临。因为事先没有通报,孟浩然不免有点慌乱。他平生没有同官场打过交道,不知道该怎么样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氛围中与皇帝相处,竟爬到床底下躲了起来。
皇帝进来后,一观察室内环境,就知道官署里还有客人。王维瞒不过,只好把孟浩然叫了出来。这种情势下君臣相见,两边都非常尴尬,气氛自然就无法融洽起来。
毕竟皇帝见人多,经验多,便主动化解这种尴尬场面。对孟浩然说:你的大名我也早就听说过了,不知道你最近可有些什么新作?
本来,这是孟浩然一辈子都难得的好机会。皇上亲自索求诗作,如果被看中,那荣华富贵不是唾手可得么!但孟浩然却不知怎么的,一辈子写了那么多好诗,这回见了皇帝,却偏偏哪壶水不开提哪壶,献上这么一首诗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老大不高兴。说道:先生你算了吧。君为大才,我非明主。不是我不用你,是你从来都没有找过我。现在你在诗中却言我抛弃你,这叫人如何说起?你还是归你的南山(唐人好隐居长安郊外的终南山,以此作为升官捷径,故南山有隐居之义)去好了!就这一句话,把孟浩然一辈子的仕途都给堵死了。
因果之事,在吾等凡夫众生眼中,难以完全明了,但借助圣言量,由果推因,可知孟浩然有聪明智慧之善报,但应无富贵之业因。以此因感应人生,故其性格也不喜仕进,唯一的一次机会也因献诗不当而丧失。吾人能从此事中有所明悟,则当知穷通得失皆由命,何苦钻营,何苦谋求!谋而不得,反折命中已有之福。不是大不智么!若孟浩然,虽无富贵,终有才智,以其才智发挥于田园山水诗歌创作,成就斐然,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先贤之一。一得一失之间,于孟浩然或为不幸,于中华民族文化则为大幸也。众生无不各有宿世业因,招感人生际遇俱不相同。此即佛经中所谓定业难转。但能善用,也成圣贤!
责任与荣誉
古人有语云:福至心灵。是依佛法阐明的因果道理所立不刊之论。一个众生,如果他有享受福报的善因,自然在福报来临之际,显现出相应的聪明、机智、才干、声望、威势来。那么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享受福报的善因,则即使是机会到了鼻子底下,也会因福不至心不灵而眼睁睁地丧失掉。这样的例证,在历史上也有记载。就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亲身经历。
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县)人,盛唐早期的著名诗人,与李白同时而年长。李白这些晚辈大诗人都对这位前辈尊敬有加。李白还曾有诗篇赞美孟浩然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全篇或有过誉,但字里行间则无不透露出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情。
古代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诗人并非一种职业,读书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当权者,所谓“学成申鲍术,货与帝王家”是也。这样做,公而言之,能够为国为民尽一份责任感;私而言之,则能为自己博得功名、富贵,乃至青史流芳。孟浩然当然尚未超脱其外。但他出身门第不高,难有腾达机会,自己也不是很喜欢投机钻营,故直到五十来岁,尽管诗名动天下,却始终还是一介布衣。后来,他禁不住朋友的劝说,也来到长安希图求得一进身之阶。当时诗人王维在朝廷任重职,他接待了孟浩然,但一时还未得到机会把他推荐给皇帝(就是那位与杨贵妃风流惹祸的唐玄宗)。
一天,孟浩然正在王维官署时,皇帝突然驾临。因为事先没有通报,孟浩然不免有点慌乱。他平生没有同官场打过交道,不知道该怎么样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氛围中与皇帝相处,竟爬到床底下躲了起来。
皇帝进来后,一观察室内环境,就知道官署里还有客人。王维瞒不过,只好把孟浩然叫了出来。这种情势下君臣相见,两边都非常尴尬,气氛自然就无法融洽起来。
毕竟皇帝见人多,经验多,便主动化解这种尴尬场面。对孟浩然说:你的大名我也早就听说过了,不知道你最近可有些什么新作?
本来,这是孟浩然一辈子都难得的好机会。皇上亲自索求诗作,如果被看中,那荣华富贵不是唾手可得么!但孟浩然却不知怎么的,一辈子写了那么多好诗,这回见了皇帝,却偏偏哪壶水不开提哪壶,献上这么一首诗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蔽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唐玄宗看了,老大不高兴。说道:先生你算了吧。君为大才,我非明主。不是我不用你,是你从来都没有找过我。现在你在诗中却言我抛弃你,这叫人如何说起?你还是归你的南山(唐人好隐居长安郊外的终南山,以此作为升官捷径,故南山有隐居之义)去好了!就这一句话,把孟浩然一辈子的仕途都给堵死了。
因果之事,在吾等凡夫众生眼中,难以完全明了,但借助圣言量,由果推因,可知孟浩然有聪明智慧之善报,但应无富贵之业因。以此因感应人生,故其性格也不喜仕进,唯一的一次机会也因献诗不当而丧失。吾人能从此事中有所明悟,则当知穷通得失皆由命,何苦钻营,何苦谋求!谋而不得,反折命中已有之福。不是大不智么!若孟浩然,虽无富贵,终有才智,以其才智发挥于田园山水诗歌创作,成就斐然,竟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先贤之一。一得一失之间,于孟浩然或为不幸,于中华民族文化则为大幸也。众生无不各有宿世业因,招感人生际遇俱不相同。此即佛经中所谓定业难转。但能善用,也成圣贤!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