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诗词赏析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6 10:26
  • 提问者网友:未信
  • 2021-03-15 19:51
诗词赏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03-15 21:27
【踏鹊枝】赏析:
  冯延巳(903--960)是五代时的著名词人,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扬州)人。宋初《钓矶立谈》评论他“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
  作为词人,他虽受花间词影响,多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但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其特色。有时感伤气息较浓,形成一种哀伤美。其词集名《阳春集》。
  与李璟、李煜一样,冯延巳也多才多艺,这也是李璟信任他的重要原因。他的才艺文章,连政敌也很佩服。
  《钓矶立谈》记载孙晟曾经当面指责冯延巳:“君常轻我,我知之矣。文章不如君也,技艺不如君也,诙谐不如君也。”
  陆游的《南唐书·冯延巳传》记载孙晟的话是:“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谄媚险诈,累劫不及君。”两处记载,文字虽不一样,但意思相同。看来冯延巳为人确实多才艺,善文章,诙谐幽默。
  又据《钓矶立谈》记载,冯延巳特别能言善辩。他“辩说纵横,如倾悬河暴雨,听之不觉膝席而屡前,使人忘寝与食”。
  他又工书法,《佩文斋书画谱》列举南唐十九位书法家的名字,其中就有冯延巳的大名。他的诗也写得工致,但流传下来的仅有一首。不过冯延巳最著名最有成就的,还是词。
  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因循出新。所谓“因循”,是说他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创作目的还是“娱宾遣兴”,题材内容上也没有超越“花间词”的相思恨别、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的范围。所谓“出新”,是说他的词在继承花间词传统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
  如冯延巳在表现爱情相思苦闷的同时,还渗透着一种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他在词中时常感叹人生短暂、生命有限、时光易逝。表现人生短暂的生命忧患意识,成为诗歌中常见的主题。
  但在词中,是冯延巳第一次在词中表现这种生命的忧患。人生本来就短暂,因此希望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享受爱情的幸福,在短暂的青春期及时享受爱情的欢乐,可偏偏“别离多,欢会少”。
  爱情失落的苦闷中又包含着一层生命短暂的忧患,这既强化了爱情失落的苦闷,也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剧,从而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涵,提升了词的思想境界。
  冯词写愁的最大特点,是忧愁的不确定性和朦胧性。他词中的忧愁,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具体情事的特质,写来迷茫朦胧,含而不露。
  冯词中的忧愁“闲情”,常常很难确指是什么性质的忧愁,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苦闷。比如在今天所要讲的《鹊踏枝》中的“闲情”,就很难说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一种什么样的愁。
  他只是把这种闲情闲愁表现得深沉而持久,想抛掷也抛掷不了,挣扎也挣扎不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始终缠绕在心头。他的几首《采桑子》词,这个特点最为突出。
  作者所要表现的就是人生中常有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苦闷,抑郁不欢;一种可能已经存在又似乎是即将来临的人生忧患。
  冯词忧患苦闷的内涵性质,是无法确指的,无法界定的,从而留给读者更大的自由创造联想的空间,有着更大的艺术张力。读冯词,也会被感动,但需要联想,需要深层的思考。
  在艺术上,冯延巳词有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空间境界比较阔大,常以大境写柔情,如“将远恨,上高楼。寒江天外流”(《更漏子》);“楼上春寒山四面”(《鹊踏枝》)等。阔大无限的空间境界,表现出愁思的深重。
  第二是善于用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把苦闷相思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层深”之法,最典型的是“泪眼问花花不语。隔墙飞过秋千去”。其他词作也屡用此法。
  第三是在情景的配置上,善于用逆向配置法。词中写情,最常见的是情与景交融互写,但情与景交融配置的方式有同向配置和逆向配置两种。所渭同向配置,是客观景物蕴含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的性质相同,逆向配置是客观景物的情感指向与主观情感性质正好相反。
  冯延巳词中,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情景的逆向配置,加倍写出了主人公的愁情。面对欢乐之景,尚且苦闷,如果是悲哀之景,其忧愁苦闷更可想而知。
  冯延巳的词集名《阳春录》,有的题作《阳春集》,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和刘尊明编著的《全唐五代词》,收录冯延巳词112首。现从中拈出一首《鹊踏枝》试为解说: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这首词在第一句就直接地道出“闲情”二字,作为全词抒写的中心,笼罩着全篇。
  但正是这第一句就写得极其曲折婉转,写出词人内心极其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
  “抛掷久”三个字,是说这闲情在心间已是纠缠很久了,它令人痛苦、难过,曾下决心要忘掉它,摆脱它。
  “抛掷”,就表现出一种主观的意向和努力。然而,在前面加上“谁道”二字,就以一种反诘的语气有力地否定了这种意向和努力。
  词人是确实曾经想要抛掷掉它的,然而经过努力竟终未能抛掷掉;而最终又发现,并且还不能不承认,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实在是不愿意抛掉它的。
  这“闲情”是如此的缠绵、深沉,简直是忘不掉、拂不去、摆不脱、斩不断的一缕悠长不绝的情思。可是,这“闲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它包含着什么样的具体内容,词中始终没有明白地揭示出来,因而费人猜测,又耐人寻味。
  从全词隐约透露出的一点意绪看,词人抒写的很可能是一段逝去已久却难以忘却的恋情。
  这恋情带给他深沉的忧伤和痛苦,折磨得他难以忍受,所以想要抛掷、忘掉;但在忧愁与痛苦中,却又不免时时泛起一种虽早已逝去却仍然历久不忘、不灭也不淡的甜蜜与幸福。
  因此,词人无法抛掉它,实在也不想真的抛掉它。
  第二句中的“每”字和“还依旧”三字,是同首句中的“久”字相呼应的。这“闲愁”郁积在怀,永注心间,年复一年。每到春来,一种莫名的惆怅之情便涌上心头,其沉重、缠绵不减当年。
  春日本是万物萌生、催人奋发的,为什么词人反而格外伤情呢?
  一则固然可能因为春意勃发,容易引起人感情的苏醒;再则更大的可能,是那段难以忘怀的恋情是发生在春天,因而触景生情,更能唤起那原本就没有失去的记忆。
  三四两句更进一层,在极痛苦中写出一种虽死而不悔的执着。
  词人确实承受不起这份沉重的忧愁和伤感,却又抛掷不下或不愿抛掷,便只好每日在花前饮酒自醉,借以消愁解恨。
  揽镜自照,猛见朱颜消瘦,不免心惊;但深情难忘也难解,为此而病酒伤身,憔悴消瘦也是应该的,值得的。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让我们想起柳永《凤栖梧》中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表现的正是一种虽九死而未悔的深情与执着。
  下阙开头换一个角度,承上阙“春来”二字写春景,通过景色进一步抒情。
  写春景不写盛开的鲜花,因为那太绚丽也太热烈了,与词人的心境意绪不合。
  他写河畔漫无边际的青草,写堤上细丝飘动的柳条,那碧绿、那绵远、那柔细,在人心中唤起的是一种清寂悠远的境界和深长缠绵的情思。
  “河畔青芜堤上柳”七个字,字字是景语,字字也是情语。
  接下来,又承上阙“惆怅还依旧”发问:“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这是向青芜问,向堤柳问,也是向自己问。惆怅之情,年年依旧,又年年新生,更显得深沉、永固,绵长不绝。
  这一问,所传达的仍是那种难于承受、无可奈何、欲抛掷而难于抛掷、实际是不想抛掷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
  词人虽提问,春色却无法回答,自己也无意于让它回答。
  所以在最后二句撇开提问,转而刻画词人的自我形象:“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他独立于小桥之上,寒风满袖,那样孤寂,那样清冷,那样落寞,时间在静默沉想中悄然流逝,不觉已到了月上树梢、路无行人的黄昏时候了。
  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人。人在景中,而景又充满了人的感受、感情。
  因而,词意的发展似转而未转,似断而未断,由环境、景物、感受融合而创造出的词人孤寂忧伤的自我形象,已然婉曲含蓄地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
  正因为他心中年积月累地萦绕着那抛掷不掉的“闲愁”,才那样一经春色的触发,便产生出一种似旧而实新的惆怅之情来。
  统观这首词所抒写的情感,在第一句中便已直接明白地道出来了。
  但似直而曲,似显而隐,全词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反复描写抒发,将他无尽的愁思表现得非常充分,非常完足,非常饱满。
  读后使我们不能不被他所创造的艺术气氛和感情所包围、所感染,从中迷离恍惚而又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他那斩割不断的绵远而沉重的愁思。这就充分体现了王国维所赞美的冯延巳词“深美闳约”的艺术意境的特点。
  后来的读者和评论家对这首词有许多高度的评价。
  词首“谁道闲情抛弃久?”以问句领起,奇语劈空,突兀不凡,省去了许多话。梁启超说:“文前有文,如黄河伏流,莫穷其源。”
  这是词人长久以来力图摆脱而结果却未能摆脱的“闲情”。“闲情”,就是一种无端涌起的、莫名其妙的愁思。
  这种愁思是最苦的,也是最难排遣的。这种愁思如丝如缕,正如前人所描写的:“几时心绪浑无事,得似游丝百尺长。”(李商隐《春光》)`
  所谓“抛掷”,还是没有抛掷;开头用“谁道”二字反问,使“抛掷”的肯定语气一下变成了否定。
  “惆怅”形容的是一种若有所失、又有所求的寂寞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春天莺飞燕舞,草长花开,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刻,但这美好的时刻又是最易消逝的,因此诗人习惯上把春天作为美好年华的象征,以春天的易去比喻年华的易逝。
  古典诗词中有着大量的伤春叹老的描写,迁客骚人每到春天便产生惜春、恋春的情绪。
  冯延巳内心本已抑郁愁闷,再加上惜春、恋春之情,所以“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日日”照应上句的“每”,“花前”照应“春来”,“病酒”照应“调怅依旧”,血脉流注,一丝不乱。
  所谓“病酒”,并非因喝酒而生病,而是指抑郁愁闷,精神倦怠,百无聊赖,故借酒消愁。但是“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鹊踏枝》)。
  酒既然不能消愁,反而更添了愁。人被愁丝缠绕,自然“镜里朱颜瘦”;“朱颜瘦”正是因为“常病酒”。
  但是为什么还要饮酒呢?“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李煜《乌夜啼》)饮酒尽管不能消愁,但可以麻醉一时,得到片刻的宽慰,所以还是要饮酒,这便是“不辞”的含义。
  “不辞镜里朱颜瘦”,实际也是“不辞花前常病酒”。千回百折,抑扬顿挫,痛苦之情,溢于言外。
  所以我们说,这种痛苦之情并非指男女离别之情,而是一种更广泛、更普遍的不可确指的情绪,是一种无限广阔的综合性的感情境界。
  河岸边青草葱茏,河堤上翠柳摇曳,这是春天的美景。但在这美景中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愁情,因为青草、杨柳在古诗中常常用以象喻离愁别恨。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思量却是无情柳,不解迎人只送人。”(裴说《柳》)
  古人论词很讲究离合之法,这首词在换头处忽然插入景语,深得离合之趣。这景语中所蕴含的是更为广阔深远而又难传之情。
  写景之后又接着抒情,似断若续,不即不离。青草年年生,杨柳岁岁青,而闲愁又如青草、杨柳,所以自然是“年年有”了。
  这两句同上片“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相呼应,而表达的情感却又进了一层,由“依旧”而变成“新愁”,所谓“新愁”就是在旧恨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的意思。
  词的首句“谁道”写未能抛弃闲愁,复又写“每到”,还是没有抛弃闲愁,而这里为问二句,则是没有抛弃,而且更有发展、更有增强。
  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小桥上,远处看是“平林漠漠烟如织”,天上望是“一勾弯月冷无声”。在这“风不定,人初静”的夜里,一个人承受着满袖风寒孤独地站立着,究竟是为什么?“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其内心的抑郁愁闷乃是不言而喻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03-15 23:37
所来无迹、深沉无方的闲情本已难胜其苦,其后用“抛掷”二字,正是对“闲情”有意寻求摆脱所作的挣扎。而作者又在后面用了个“久”字,足见其致力于摆脱的挣扎之久。而作者却又在“闲情抛掷久”五个字的前面,先加上了“谁道”二字,言原以为可以做到,而谁知竟未能做到,以反问语气出之。有此二字,于是“闲情抛掷久”五字所表现的挣扎努力就全属于徒然落空了。深郁顿挫。
  • 2楼网友:神也偏爱
  • 2021-03-15 22:01
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1]
[编辑本段]注释
⑴闲情:闲散之情。
⑵病酒:饮酒沉醉如病,醉酒。
⑶朱颜:这里指红润的脸色。
⑶青芜:丛生青草。
[编辑本段]译文
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为了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镜子自己容颜已改。
河边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树成荫。见到如此美景,我忧伤地暗自思量,为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清风吹拂着衣袖。只有远处那一排排树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绰绰,与我相伴。[2]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