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诗】汉乐府诗歌对后代诗歌有什么影响?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30 02:04
- 提问者网友:动次大次蹦擦擦
- 2021-01-29 15:54
【汉乐府诗】汉乐府诗歌对后代诗歌有什么影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鱼忧
- 2021-01-29 17:32
【答案】 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
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
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
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
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
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
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
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
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
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
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
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
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
·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
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
之感,显示了中国
文学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也为后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内容极其广泛的题材.
由于很多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民生疾苦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一种显著特
色.
生活气息浓厚这一特点,主要表现于上述反映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但也不是仅有
这一类作品才具备.譬如《陇西行》,赞美一位能于的主妇善于待客和操持家务,也很
有生活气息.
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
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
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汉书·艺文志》
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前面所说汉乐府民歌
的第一个特色,即生活气息浓厚和深入具体地反映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痛苦,也是
因为采取了叙事诗的形式.这些叙事性的民歌,大多采用第三人称,表达人物事件显得
自由灵活.在结构方面,也有显著特点.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大都是短篇,这一类作
品,常常是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片断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
的交代与铺陈,又能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如前面说到的《东门行》,只是写了丈夫拔
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艳歌行》同样只写
了女主人为游子缝衣、男主人倚门斜视的片断,却使人联想到流浪生活的无数艰辛.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
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白
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
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
响.
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在先秦文学部分我们分析了《诗经》
的情感表达,指出它的总体的特征,是有所抑制而趋于平和含蕴.古人以“温柔敦厚”
四字来概括,并没有怎么说错.屈原的作品中,情感是相当激烈的;但作为一个失败的
政治人物的抒情,又有其特殊性.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既接受了楚文化传统的熏陶,同时
又在更广泛的生活方面和更强烈的程度上表现这一特点,无论表现战争、表现爱情,乃
至表现乡愁,都尽量地释放情感.叙事诗是如此,抒情诗更是如此. 生命的短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事实.出于对美好人生的珍爱,因此而感到悲
伤,也是自然的感情.而同样从这种伤感出发,人们又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游仙诗,也是以一种幻想的方式,来反抗生命短促的事实.汉乐
府民歌的这一种特色,与同时代的文人诗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民歌中表现得更为强烈
而直露.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感叹人生短促,并由此出发寻求各种解脱的途径,更成
为文学尤其是诗歌的中心主题,游仙诗也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文学史上,这也是值得
重视的现象.
第五,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这也是整个汉乐府民歌的普遍特
色.这一特色也给后人以一定的启发.
第六,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五
言体越来越占优势.
杂言体诗在《诗经》中已有,如《式微》、《伐檀》等篇.但《诗经》中这种诗为
数甚少,在大量的四言体诗中,显得很不起眼,而且就是杂言体的诗,句式的变化也较
小.楚辞中的多数作品,句式也不是整齐划一的,但总是有些规则,大体上以五、六、
七言句为主.汉乐府民歌则不然,它的杂言体诗完全是自由灵活的,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字的都有.应该说,民歌的作者,只是按照内容的需要写诗,
并不是有意要写成这样,也就是说,并不是有意要创造一种新的诗型.但它的杂言形式,
确实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和艺术表现上的灵活生动之便.所以到了鲍照等诗人,就开始
有意识地使用乐府的杂言体,以追求一定的效果;到了李白手中、更把杂言体的妙处发
挥到极致.于是,杂言也就成为中国古诗的一种常见类型.
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诗
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最主要的形式.
是非主流的存在.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这种非主流的民
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
赋对文坛的统治.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
的光彩.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
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
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
游侠等.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
为相近.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
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国风》中大量的关于
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
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士兵征战之
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只有《豳风
·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
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
之感,显示了中国
文学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也为后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内容极其广泛的题材.
由于很多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民生疾苦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一种显著特
色.
生活气息浓厚这一特点,主要表现于上述反映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但也不是仅有
这一类作品才具备.譬如《陇西行》,赞美一位能于的主妇善于待客和操持家务,也很
有生活气息.
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
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
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汉书·艺文志》
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前面所说汉乐府民歌
的第一个特色,即生活气息浓厚和深入具体地反映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痛苦,也是
因为采取了叙事诗的形式.这些叙事性的民歌,大多采用第三人称,表达人物事件显得
自由灵活.在结构方面,也有显著特点.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大都是短篇,这一类作
品,常常是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片断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
的交代与铺陈,又能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如前面说到的《东门行》,只是写了丈夫拔
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艳歌行》同样只写
了女主人为游子缝衣、男主人倚门斜视的片断,却使人联想到流浪生活的无数艰辛.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
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白
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
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
响.
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在先秦文学部分我们分析了《诗经》
的情感表达,指出它的总体的特征,是有所抑制而趋于平和含蕴.古人以“温柔敦厚”
四字来概括,并没有怎么说错.屈原的作品中,情感是相当激烈的;但作为一个失败的
政治人物的抒情,又有其特殊性.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既接受了楚文化传统的熏陶,同时
又在更广泛的生活方面和更强烈的程度上表现这一特点,无论表现战争、表现爱情,乃
至表现乡愁,都尽量地释放情感.叙事诗是如此,抒情诗更是如此. 生命的短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事实.出于对美好人生的珍爱,因此而感到悲
伤,也是自然的感情.而同样从这种伤感出发,人们又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游仙诗,也是以一种幻想的方式,来反抗生命短促的事实.汉乐
府民歌的这一种特色,与同时代的文人诗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民歌中表现得更为强烈
而直露.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感叹人生短促,并由此出发寻求各种解脱的途径,更成
为文学尤其是诗歌的中心主题,游仙诗也进一步发展.所以,在文学史上,这也是值得
重视的现象.
第五,汉乐府民歌表现了生动活泼的想象力这也是整个汉乐府民歌的普遍特
色.这一特色也给后人以一定的启发.
第六,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整个趋势,则是整齐的五
言体越来越占优势.
杂言体诗在《诗经》中已有,如《式微》、《伐檀》等篇.但《诗经》中这种诗为
数甚少,在大量的四言体诗中,显得很不起眼,而且就是杂言体的诗,句式的变化也较
小.楚辞中的多数作品,句式也不是整齐划一的,但总是有些规则,大体上以五、六、
七言句为主.汉乐府民歌则不然,它的杂言体诗完全是自由灵活的,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字的都有.应该说,民歌的作者,只是按照内容的需要写诗,
并不是有意要写成这样,也就是说,并不是有意要创造一种新的诗型.但它的杂言形式,
确实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和艺术表现上的灵活生动之便.所以到了鲍照等诗人,就开始
有意识地使用乐府的杂言体,以追求一定的效果;到了李白手中、更把杂言体的妙处发
挥到极致.于是,杂言也就成为中国古诗的一种常见类型.
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诗
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最主要的形式.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把行者刀
- 2021-01-29 18:55
这个答案应该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