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两汉时有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3 03:23
  • 提问者网友:未信
  • 2021-04-22 09:48
在漢武帝的時候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患得患失的劫
  • 2021-04-22 10:08
西汉时期较大的水利工程,有漕渠、六辅渠、龙首渠、白渠、成国渠、六门陂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水利工程中,除了六门陂(亦称“六门@③”)由汉元帝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兴建于南阳之外,其余较大的水利工程均修凿于汉武帝时期,而且均在关中地区。 漕渠,始凿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时郑当时为大司农,言‘异时关东漕粟从渭上,度六月罢,而渭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遭,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上以为然,令齐人水工徐伯表,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得以溉矣。”(注:《汉书》卷29,《沟洫志》。)根据郑当时的建议开凿的漕渠,有着运输与灌溉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缩短三分之二的漕运距离,漕运时间也可减少一半;另一方面,“渠下民田万余顷又可得以溉”,“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其结果是“渠下之民颇得以溉”。 六辅渠,开凿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儿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áng@④之田。”(注:《汉书》卷29,《沟洫志》。)郑国渠开凿于公元前246年。尽管这一工程的兴建最初是韩国用以牵制秦国、损耗其国力的一种计谋,但这一灌溉工程一旦建成,就对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司马迁把郑国渠的兴建与秦国的富强和最终统一六国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见其重大意义。儿宽建议为郑国渠开凿六条辅助渠道,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郑国渠的灌溉功能,无疑是有利于关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的。 龙首渠,开凿于汉武帝时。“严熊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恶地。诚即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14)以绝商颜,东至山领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注:《汉书》卷29,《沟洫志》。)龙首渠是汉武帝时为灌溉今陕西北洛河下游东岩咸卤之地而开,始自今澄城西南,引洛水东南流,穿越商颜山(今名铁镰山)下,至大荔西仍入洛。因商颜山土松易塌,不宜挖明渠,遂凿竖井,在井下开渠通水。是役发动兵卒十余万,历时十余年,“渠颇通”,然未取得预期效益。 白渠,开凿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注:《汉书》卷29,《沟洫志》。)白渠由白公建议开凿,自谷口(今陕西礼泉西北)郑国渠南引泾水东南流,经今高陵及临潼东北栎阳镇附近,至渭南北下guī@⑤镇南注入渭水。渠长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chā@⑤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fèn@⑦,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言此两渠饶也。”(注:《汉书》卷29,《沟洫志》。)由此民间歌谣,可知白渠建成后对于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所发挥的作用。 成国渠位于今陕西渭北平原上的古代著名灌溉 工程。始建于西汉中期,是今渭惠渠前身。当年渠首 位于郡县(今眉县东北)东北,引渭水,东北流,下经 武功(今眉县东40里),槐里(今兴平县东南),至上林 苑(今咸阳市及户县、周至县一带)入蒙笼渠。曹魏青 龙元年(233年)干渠上游向西延伸至陈仓(今宝鸡市 东),并增辟千水作为水源。下游自今兴平县北向东延 伸,至今咸阳市以东回入渭水。灌溉面积扩展到2000 余顷。西魏大统士三年(547年)曾进行整修,并建成六 门堰蓄水。成国渠与六门堰相联,唐代俗称渭白渠,灌 溉面积多达2万多顷。渭白渠和径白渠一起,由京兆 尹(京城行政首长)直接领导,并曾多次大规模维修。下 历宋元,至明代逐渐湮废。汉武帝时,在渭水以南今 周至县境内,还有灵软渠、伟渠等较小灌区。灵积渠 灌周至、户县一带农田,到宋代还有记载
参考资料: 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41821

回答者: 永远的大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神鬼未生
  • 2021-04-22 10:30

著名工程有漕渠、六辅渠和白渠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