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半姊妹轮回选择
- 提问者网友:蓝琪梦莎
- 2021-08-20 02:42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8-20 03:25
是一种玉米基因改良方法
自CIMMYT成立以来,玉米项目在种质改良和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早期,主要着重于玉米种质的培育和育种方法的研究,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分类和重组。除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群体直接应用于生产外,大部分种质则根据其来源(热带、亚热带)、成熟期(早、中、晚熟)、籽粒颜色(黄、白粒)和类型(硬粒型、马齿型)组成许多特定的基因库。从不同的基因库中对应选出了不同的群体。CIMMYT常用的群体改良方法有:改良半姊妹选择法(群体内)、提高配合力的轮回选择法(群体内)、半姊妹相互轮回选择法和全姊妹相互轮回选择法(群体间)。前二者用于改良单一群体,而后二种方法则可同时改良2个群体。改良半姊妹选择法的具体做法:种植3000~5000株群体,按育种目标择优选择450穗。下季每穗取等量种子混合,作父本。其余种子种成穗行,作母本。母本∶父本=2∶1,母本去雄。选择60~80个优良母本穗行,在中选穗行中选择4~5穗。所有当选果穗混合脱粒,即完成1轮。CIMMYT常用此方法对基因库进行改良,每完成1轮需2个季节。提高配合力轮回选择法的具体做法是:种植3000~5000株群体,择优自交200~250株,得S1,同时用自交单株的花粉与一测验种杂交。第2季设置多点多重复的测交种比较试验。根据测比试验结果,选择对应的S1,中选范围为20~30个。第3季种植中选的S1,进行自由重组。CIMMYT常用此法对群体进行改良,每完成1轮需3个季节。如以提高群体的特殊配合力为目的,则需选用遗传基础较窄的自交系或单交种为测验种。如以提高群体的一般配合力为目的,则需选用遗传基础较广的品种或综合种为测验种。CIMMYT用轮回选择方法,对群体的各个性状的选择都获得了成功。
2.1 降低株高的轮回选择
热带玉米资源植株往往较高,易倒伏。在对群体Tuxpeno Cremma-1进行18轮的全姊妹轮回选择后,株高降低了1m,提高了收获指数,降低了穗位。
2.2 早熟性状选择
采用Lonnguist(1964)提出的改良穗行选择法。将群体按1∶2或1∶3分成父本行和母本行,母本行全部去雄。当60%~70%的母本行开始吐丝时,将所有的父本行也去雄。这样,只有早吐丝的母本才能接受到花粉。用此种方法对群体seleccionprecoz进行了12轮选择。第12轮的群体比原始群体早成熟5~6天,即每轮提早0.5天。
2.3 改良形态特征的选择
玉米生理子项目用轮回选择法来减少雄穗分枝数和穗上部叶片面积。在对群体EtoBlanco进行了6轮全姊妹选择后,2项性状都得到了减少,同时相应地提高了收获指数和产量,缩短了散粉—吐丝间隔。
2.4 对基因库进行的多性状轮回选择
用改良半姊妹选择法对部分基因库进行了产量、吐丝期、株高和抗病等性状的改良,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表1)。
2.5 通过国际品比试验网进行群体改良
通过不同国家生态区的试验结果来改进群体的高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一般每轮需4个步骤:(1)产生全姊妹家系后代,(2)在不同国家对这些家系进行比较(一般6试点,2重复),(3)为了改良群体的某一重要性状,常需在中选家系内进行自交,得S1,(4)中选家系或S1重组,产生半姊妹果穗,混合形成新1轮群体。不同群体每轮的平均产量遗传增益略有不同。群体pop22的平均产量增益最低,为0.35%/轮;pop36的最高,为4.06%/轮。
2.6 耐自交能力的群体改良
种质资源的耐自交能力是培育优良自交系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轮回选择(伴随着自交)可以提高群体的耐自交能力。在对群体p21、pop25、pop29和pop32的改良中,每轮S1的产量增益在4.2%~11.8%。自交衰退平均由C0的41.1%降低到C2的33%。
2.7 耐旱和耐低氮性状的轮回选择
耐旱选择采用S1轮回选择法,地点在墨西哥的Ciudadobregon该地年降雨量只有330mm,年平均气温23℃。每轮选择20%的优良家系重组成群体。对3个群体的改良结果表明,在严重干旱协迫条件下,每轮的产量增益为3.8%~11.8%。用Across8328和pool16这两个群体进行的耐低氮研究表明,在低氮条件下,平均每轮的产量增益为2.8%。
3、玉米群体的杂优模式研究
CIMMYT的玉米群体是按照来源、生育期、粒色和粒型来分类的,而且早期的育种目标是以选育OPV为主,没有对各群体的配合力进行研究。随着各发展中国家杂交玉米育种工作的开展,对群体的配合力和它们之间的杂优模式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CIMMYT对其育成的群体(pops)和基因库(pools)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杂优模式研究。试验共有8组双列杂交设计(包括2组优质蛋白玉米)。每组包含7~11个亲本,试验点6~22个。每个试验点均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2行区,行长5m,行距0.75m,密度3553株/666.7m2。统计分析采用Gardner和Eberhart(1996)的分析方法三,即每组试验包括亲本和一套正交组合(只有1组采用的是NCⅡ设计)。表2归纳了6组普通玉米的试验结果。通过这项研究,摸清了以往CIMMYT育成的群体和基因库的配合力情况,对今后各国育种者从中进行自交系选育和杂交种组配具有指导作用。
4、优质蛋白玉米育种
CIMMYT是世界上最早开展高赖氨酸玉米育种的机构。由于赖氨酸含量提高的结果主要是提高了蛋白质的品质,因而这一育种工作又被称为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CIMMYT前期的QPM育种工作是由S.K.Vasal博士负责,主要是将o2基因(能提高玉米籽粒赖氨酸含量的粉质胚乳基因)转入不同遗传基础的群体中,同时导入能增加胚乳硬质度的修饰基因。进入80年代中期,QPM育种工作由群体改良转到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上,由Bjarnason博士负责。CIMMYT的QPM育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培育出了10个QPM群体、20个QPM基因库和大量的QPM自交系。在CIMMYT的带动下,一些国家相继开展了QPM育种工作。但由于QPM育种难度大、材料相对缺乏及推广困难等原因,相继放弃了此项工作CIMMYT也一度中断过QPM育种工作。我国于197年开始从事QPM育种工作,起步阶段的育种材料主要是从CIMMYT引进的,承担该项研究工作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育成了鲁玉13、中单206、农大107等高产优质杂交种,并在生产上得到推广。我国QPM育种的成功,引起了CIMMYT的重视,他们于1996年又恢复了QPM的育种工作,并得到了一个日本基金会(Nippon Foundation)的资助。该项目由H.Cordova博士负责,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玻利维亚、埃塞俄比亚、加纳、危地马拉、马拉维、莫桑比克等10个发展中国家。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培育高产、稳产、抗田间主要病害和仓储虫害的QPM杂交种和品种;在上述10个国家布置QPM杂比和展示试验;提供优良的QPM杂交种和育种素材;培训从事QPM育种和种子生产的研究和推广人才1998年CIMMYT在中国的云南、贵州等地布置了QPM杂比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