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历史上的“两昊”、“三苗”是哪两昊,哪三苗?

答案:5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2 22:33
  • 提问者网友:疯孩纸
  • 2021-04-02 05:14
历史上的“两昊”、“三苗”是哪两昊,哪三苗?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4-02 06:51
两昊即太昊少昊
伏羲别名:宓羲、庖牺、皇羲、太昊、伏牺
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及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主。华夏太古三皇之天皇,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有龙身人首、蛇身人首的特征,因而被后人称之为龙祖。

少昊(约公元前2698年-约公元前2525年)是汉族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朱宣,一说其为玄嚣,是黄帝长子。少昊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

他为五帝之一,也是华夏共祖之一,在汉族神话中被尊为西方上帝。据记载其部族以鸟为图腾,在他的部落里诞生了原始的凤文化,成为汉民族的图腾之一。
其子孙分化出很多姓氏,如:嬴、桑、秦、谭、徐、黄、江、李、赵、萧、舒等。
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 “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三苗,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逃夭
  • 2021-04-02 10:06
两昊即太昊少昊三苗不是三个而是一个。是一个南方的古部落。传说时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团。又称“三毛”、“有苗”、“苗民”。分布在“江、淮、荆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
  • 2楼网友:天凉才是好个秋
  • 2021-04-02 09:53
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这样表述:由于共工、欢兜、三苗、鲧有罪,「于是舜归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 神话传说中,黄帝战胜炎帝、两昊蚩尤,尧舜禹战胜三苗等惊天动地的战争,就反映了当时部落集团间的兼并事实。中华大地...
  • 3楼网友:愁杀梦里人
  • 2021-04-02 08:23
两昊即太昊少昊,
三苗,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 “惟作五虐之刑”太昊与少昊是传说中的两个部落首领。
昊,古书又作皞。太昊传说为风姓,时代约比炎帝晚。据《左传》记载,“太昊之虚”在陈,虚即都城的废址,此即指太昊部落的聚居地。春秋时的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县,今天这里还有太昊陵。春秋时分布在今山东曲阜周围的任、宿、须句、颛臾几个小国奉太昊为祖神,太昊一支可能发展到鲁西南。还有一种说法是太昊号伏羲氏,发明纲罟教民打猎捕鱼,据说他还作“八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中,记载有“九夷”,活动在黄河下游及江、淮间,其中有一支名风夷,从地域及姓氏看,太昊当是风夷的首领。   太昊的传说与少昊相关。“少昊之虚”在曲阜,而太昊之后所建的国亦多在曲阜附近。春秋时郯国之君自称为少昊之后,他说少昊在登位时,恰好有大批凤凰飞来,于是少昊把他的二十四种官名,都用鸟命名如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伯赵即伯劳,鸟名),青鸟氏、丹鸟氏等等。古凤、风系一字,在商代甲骨文中皆假借凤字为风。太昊风姓,而少昊以凤鸟至而即位,并以鸟名官,这很可能反映出少昊是太昊的一个分支,或是先后相承的关系。 传说少昊为嬴姓。后世的嬴姓国郯、莒、徐等都是少昊之后。郯在今山东省郯城县,莒在今莒县,徐的地望周初亦在今山东西南,西汉时的徐县则在今安徽泗县。传说的少昊部落也在今黄河下游的山东到苏北、皖北一带。这个地区也正属古人心目中的东夷之地。可见少昊是继太昊后的东夷集团首领。传说中的少昊及其后裔建国的地域,与解放以来发现的大汶口文化的分布范围正相吻合。已故的唐兰先生力主大汶口文化即是少昊文化,除他把该文化的社会性质估计偏高(认为已进入奴隶社会)外,其说当不是没有根据的。大汉口文化晚期已有使用铜器的证据,这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使用铜器遗址之一,而传说有“蚩尤作兵”,此“兵”即指金属的铜兵器。蚩尤是东夷集团中人,与太昊少昊都有关系,相传黄帝杀两昊,蚩尤而为帝(见《盐铁论,结和篇》)。“两昊”即指太昊少昊。古书中又有命蚩尤宇于少昊之虚的记载,蚩尤大约是少昊部族中的有名人物。蚩尤作兵与大汶口文化晚期用铜的遗迹正相合。   古书中还记载说少昊是“始作书契”者(见《潜夫论·五德志》),大汶口文化中的原始象形文字,说是我国“书契”之始,当不会有大错。这些原始象形文字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一个字是上作太阳下作山形的字,古文字学家或释作,或释作旦。据说,在出这种陶文的地方,当清晨日出时,向东望去,太阳正在九座山峰上,与这个字的形状非常相似,故以释旦为宜。旦即天明,昊字之义亦即明。可见,太昊少昊的“昊”字与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旦字取义是相同的。那么,以山东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就应是传说中少昊部落留下的遗物。
  • 4楼网友:神鬼未生
  • 2021-04-02 07:35
两昊即太昊少昊,三苗,与欢兜、共工、鲧合称为“四罪”。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当禹的夏部落联盟跨入奴隶社会时﹐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开始有了阶级分化。有的文献记载三苗 “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