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如何做说明文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1 05:39
  • 提问者网友:孤凫
  • 2021-12-21 02:40
如何做说明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12-21 03:13
问题一:说明文 怎么做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诱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问题二:怎样写说明文?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 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 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 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 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余下全文>>问题三:如何做好说明文阅读复习 【考点及解题技巧】 说明文阅读是中考阅读中的必考部分,要做好中考说明文阅读,必须了解说明文的常见考点及解题技巧。每篇说明文都有一个说明对象,阅读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说明了什么事理。判断说明对象,可先看题目,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蜘蛛》,这些文章的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对象,如果从题目中看不出说明对象,就要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这些首括句都表明了这一段的说明对象。近年来,“概括文章说明的内容”这一题型经常出现,如果不能正确把握说明对象,这类题就很难做好。说明方法几乎是说明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说明方法的考法无外乎两种:一是指出文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二是说说文段中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的好处。第一类试题相对简单,只要平时注意积累,这类试题一般不会出错。第二类试题除了要判定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外,还要说出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要解答好这类题不仅要了解具体的语言环境,还要掌握几种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比如,列数字可使说明更准确,更有科学性;举例子可增强说服力;打比方可使说明形象、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等。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文中所列数据必须是精确的,如果不能肯定的话,则要用“大约”“左右”“上下”“几乎”“可能”等一些修饰语来修饰。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也是中考中常见题型,一般考查这些修饰语的作用。解答这类考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重点突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除了以上几个主要方面外,说明的顺序和结构在中考中也常有所涉及。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或工作程序的文章用时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讲道理究原因的用逻辑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则要么是“由概括到具体”(总——分),要么是“由部分到整体”(分——总)。做好此类题要掌握有关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的知识,还要对文段进行整体把握,认真分析每一段的说明内容是什么,哪些段落是起概括作用的,哪些段落是分说,段与段之间又有什么必然联系问题四:做说明文阅读的技巧(初中)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余下全文>>问题五:怎样做好说明文阅读题 要做好说明文阅读,首先应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判断说明对象,可先看题目,如果从题目中看不出说明对象,就要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另外,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文中所列数据必须是精确的,如果不能肯定的话,则要用“大约”“左右”“上下”“几乎”“可能”等一些修饰语来修饰。对说明文语言的考查常见题型,一般考查这些修饰语的作用。解答这类考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重点突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最后,做好此类题还要掌握有关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的知识,还要对文段进行整体把握,认真分析每一段的说明内容是什么,哪些段落是起概括作用的,哪些段落是分说,段与段之间又有什么必然联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轻熟杀无赦
  • 2021-12-21 04:37
这个解释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回答内容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点此我要举报以上问答信息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